石龙岩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经典著作,其教学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任务群里规范,由于教考压力,加之人教版教材将其大多内容列为选修,所以面对课改压力,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设计上的困境,拙作试图借助教材编排内容在《论语》教学与整本书阅读之间找到一点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论语》 教学策动 整本书阅读 教学架构
17版高中“新课标”中有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第一任务群便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阅读整本书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的任务在“引导”,帮助“拓展”“建构”“形成方法”“提升”“养成”,教师最大的教学行为是引导和帮助,绝不能“强迫 、霸占、取代”学生的自主性,更多的应该关注怎么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整本书,而不能陪着学生读完整本书。“整本书阅读”对教师教学的挑战很大,学生的阅读学习需要一定的“学理支撑”。《论语》在人教03版语文选修教材中以七课内容出现(第六课为自读部分),教师借助这部分内容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很有必要,而且《论语》还是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读书之一。学生“阅读《论语》……学会通过参证互照,全面接触原典,认识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原初精神”很有价值,然而教学《论语》整本书阅读的“学理支撑”在哪儿呢?我们也借机对策动《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备学理进行了粗浅的探究。
一、读前识书
《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的成书道:“《論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书名内涵
从汉志的记载清楚可见,《论语》书中所记为“语”,即语言、对话,而“论”更是应该读作“lún”,即条分缕析编纂的意思,《新华字典》“论”字注解“lún”这个音举的正是《论语》的例子。若追根究底的话,学术界也有称其为“lùn”者,理由皇皇,但对中学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来说,让学生以汉志记载和书中内容互参而做出判断即可。
书中很少有“语言”以外的纯记述,这也从上引汉志记载看得明明白白,学生必然留有深刻的印象:《论语》就是记载跟孔子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言论、对话的。
我们专门设计这一教学枝干,想必能引起学生对孔子、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者、《史记·孔子世家》《论六家要旨》(其中谈及“六种学派”,文献价值极大,有关研究文章颇多)、“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诸子争鸣”局面等的拓展思考,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2.道通为一
教材《概说》部分对先秦各学派的思想做了集中的解说,极大方便了学生系统认识先秦诸子各学派的思想面貌,其中写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不过仁和礼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义”,“孔子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中庸思想不是“折中主义、骑墙主义或者滑头主义”。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礼”这一核心思想,礼就是一整套规范,“九思”最能说明礼的约束性、规范性。孔子离开故国,在五十多岁的高龄周游列国是为了宣扬“道”,而道的本质就是“礼乐”,孔子是经世致用的,这在当时其他思想学者是不理解的(第一课中长沮、桀溺的委婉批评,楚狂接舆的以歌为讽),就是因为所遇为“礼崩乐坏”的乱世,他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的就是恢复礼乐文明,所以以礼为中心,其他如圣、仁、爱、知、信、直、勇、刚、慎、恭、艺都是礼的下位近似概念,但凡提及而表示赞扬的地方,它们都等同于“礼”。如第七课“六言六蔽”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所好皆过之,皆不合礼,避免的办法就是学,学什么?学礼!再如同一课“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得更明白了,“君子笃于亲”“故旧不遗”乃仁的表现,万民为仁所激励,仁在这里便是和礼不龃龉的仁。
二、实践设计
1.重整章目
每一课,先让学生根据汉志记载对所选章目进行分类整理,比如第七课“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子曰”类:1、2、3、5、7、9、10;“弟子曰”类:6;“弟子相与言”类:11;“孔子应答弟子时人”类:4、8。再比如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类:1、3、4、6、7、9、10;“孔子应答弟子”类:2、5、8。又比如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类:6、8、9;“弟子曰”类:7;“孔子应答弟子”类:1、2、3(也可以启发学生整理为“弟子问仁”,如第三课“子夏问政”“子贡问政”可整理为“弟子问政”)、4、5。这种利用分类的思想进行教学尝试也不鲜见,如吴泓老师《用“分类”“推理”的方法阅读<论语>》中广泛尝试了分类教学法。
如此一来,学生借助围绕同一主题选编的课文,能更切实通过认识其中记载的内容从而了解《论语》这部书,还能真切体会孔子“万世师表”、千古至圣、儒学祖师的文化人格魅力。
2.内证深圆
《论语》内部的记载是对其形成渐进深圆理解的首选,即“互证法”,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9、12、13章都涉及弟子颜回,直观的感受是颜回深受孔子宠爱,甚至有些怜爱、敬爱,“贤哉,回也”倒装重复足见评赞用情至深,“天丧予”的重复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哀伤,“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似乎说明颜回无可替代。联系第五课3章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看,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便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体现,从而我们会推断出孔子对颜回“情有独钟”在于他的好学、乐道、尚礼,而成为三千分之唯一也足见孔子对学生甚至时人能倡导、发扬、延续自己哪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礼”多么渴望。另外关于“礼”,课堂上可以布置找出课文中用不同字数语句表达“礼”的作业,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列举如下:“恕”,“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把文字上或内在关联的章目真正关联起来阅读,才能形成系统在理的阅读体会,得出更上层楼的结论。
3.鲜活真切
孔子似乎为学生熟悉,实则非常陌生,只有认真阅读 《论语》,方可感知一个鲜活而非冰冷的“孔子”,阅人无数的“仪封人”见过孔子之后言“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实际上就是类似“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评价,认为孔子可以引导身处无道已久的天下人寻找光明。“长沮、桀溺”又视其为“辟人之士”,显然以为孔子不如自己“辟世之士”的高明,可是孔夫子明白:“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还是鲁国“晨门”说得好,孔子是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卡尔·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能和“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列的“卫道的夫子”。再看看那个对子路发誓曰“天厌之,天厌之”,对言偃承认“前言戏之耳”,对“二三子”说“无隐乎尔,无行不与二三子”,对曾晳讲明“何哂由”并一一评点学生的志向……的孔子是一个“可爱的人”。还有那子贡眼里其贤“无得而逾焉”,且“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颜回心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的孔子就是一位德高学博的“真君子”。一旦到了自己那里,孔子只以“好学”自许,引以为傲的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不敢承受“圣与仁”,“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明显就是一个“真实的人”。除孔子形象外,还可从《论语》中了解形形色色的人,只要我们给学生的向导符合人物形象把握的阅读要求,学生接触亲近书中鲜活形象从而得出真实认识便不难。
三、学而知之
1.私淑先师
把握住孔子赞赏学习、自许好学,也是將《论语》请下经书架、请至身旁来必须清醒的认识,第七课2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夫子将人根据对学的态度分为四种,“生而知之者”,即不靠学习就通达的人,“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和“困而不学”者,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区别是前者是主动有为积极向往地学,而后者是被动消极迫使着学,当然最末等的就令夫子有些失望了。到底主张学什么呢?据载,孔子是用“六艺”教授学生的,六艺有说指六经的,也有说指“礼乐射御书数”的,总之,我们以为是所好之“古”,即春秋道微世衰、礼崩乐坏以前的文明,实质上核心还是礼。一个人无论对自己“贤贤易色”(杨伯峻《论语译注》注解中认为“贤贤易色”是对自己的要求),对父母“能竭其力”,对君“能致其身”,对朋友“言而有信”,都是“学”的表现,学什么呢?当然就是老夫子主张的“礼”。孔子也非常忧虑“今人”好学之淡漠,对鲁哀公直言颜回死后无“好学者”,有是肯定有的,但大多不符合夫子的要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是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足见学礼、复礼之难,难怪连备受称颂的尧舜,夫子也要夸张说“其犹病诸”。
领略了孔子好学之性以后学生们岂不是对读一本书、对读书有了更坚毅的精神动力了呢?
2.作业成全
(1)按照汉志记载分类整理、抄写列举《论语》记述内容,自己编订一部《论语选》,对编选思路和标准要做到心中有数,市面上有很多粗制滥造的《论语》选本,学生为了自学《论语》,就不能选编一本自己称心如意的选本吗?
(2)按照有关章目内容,写一篇以《孔子和他的学生》为题的人物述评文章,要求必须是借助《论语》中记载的文字总结出的。有阅读、有体会、有整合,这不是很好地实现了由读而作吗?
作业完成时间为教学开始到学期末,鼓励学生合作分工,查找资料不限于《论语》一书,《孔子家语》可参看。
对于作业效果,只能满怀期待而已,不敢保证非常满意,但是对巩固导学进而激励自学、引导阅读、质疑分析、批判借鉴的意义还是相当大的,在这个层面上,这一作业布置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
我们只是结合自己对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的理解,勇敢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困难,在真正教学前做了策动《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备学理拟教学架构探究。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 [J].语文建设,2018(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