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人,以情感人

2021-09-13 08:24杨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1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道德与法治初中

杨茹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要充分地发挥德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以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其中,“德”指的就是学生的品德与德行,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学校的德育就十分重要。为了贯彻德育以及保证德育教学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改为统编教材的《道德与法治》。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部编教材将德育渗透其中,进一步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正确的导向。《道德与法治》课的设立是为了专业化、独立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在相应素质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良性成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一、深析词句,情理融合

德育的内容并不是直接显示在教材上,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资源,深度地解析教材中的语句,在感悟作者写作意图的同时,更加深层次地接受语句中的爱国情怀以及前途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并且通过深度挖掘学生也能感受到作者在当时写作时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或者道德理念。例如,《从这里出发》中的“走向未来”的拓展空间部分,节选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部分内容。《少年中国说》寄托了梁启超先生对中国少年的热烈期望,并且认为少年强是中国强的根基。白话文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想要更加深层次地理解《少年中国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在解读以及感受《少年中国说》的时候,还要结合梁启超先生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生平遭遇,才能更加强烈地感受梁启超先生对少年寄予的厚望,以此激发学生上进心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挖掘人物,感悟真情

《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上同样有许多鲜活的人物,从这些人物身上影射的都是一种道德品质或者道德理念。在讲解到这些人物的时候,教师要深度挖掘这些人物形象,对人物的个人精神、行为举止进行深入的剖析,使得人物不再局限于书本当中,而是仿佛站在学生眼前,学生再体会这个人物当时经历的一切,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例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推动和平与发展”的探究与分享部分的内容是“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汉斯·希伯等外国医护人员和记者深入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在最艰苦危险的环境下与中国军民并肩战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人物的崇高精神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他们本可以在自己国家享受安静、祥和的生活,但是却毅然决然地踏入战争的前线,与中国军民并肩奋战。为了反抗与解放,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些人物的真实事迹是他们受到人们崇拜与敬仰的原因,同时也能更好地感染学生。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简单地介绍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且在这些人物的引导和影响下,逐渐形成自身良好的品格,促进自身良性成长。

三、解析名句,领悟真谛

在课本上同样有许多名人名句,这些名句都是一种人生哲理,并且是名人名家的思想升华,解析这些名句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这些人生哲理,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些名句语言简练,但是却包含更多的深意,只有更加深入地去解析,才能领悟其中真谛。例如,《少年的担当》中“少年当自强”探究与分享部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见,与有责焉,耳矣”等,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并且愿为国家奋斗一生。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保卫国家的责任,一个国家的兴衰和繁盛,与每一个人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创造者,要有理想、有担当,为了国家富强而努力,为了国家繁盛而奋斗,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印刻在骨血里,向周恩来总理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新时代的缔造者,青少年还要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做自信自强的中国人,逐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四、调动想象,感受真情

课本中许多事件都无法完全地再现,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利用想象力还原事件,仿佛自己当时就在现场,并且作为一个真实的旁观者,来真切地感受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意。例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谋求互利共赢”的研究与分享,讲述了2011年以来中东、北非的难民潮。數以万计的民众为了逃离战乱之苦艰难地偷渡到欧洲,有些甚至在途中丧命。文字仅仅是客观地阐述了难民潮的现象,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幻灯片播放一些图片,并且语气变得沉重,学生的感受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会自然地想象到民众偷渡的场景,并且能感受自身如同难民潮的一员,从这些流离失所的民众眼中看到了绝望与无助,进而产生同情之感,并且珍惜当下,感恩父母的付出,同情、关怀他人的命运。

五、创设情景,全篇融情

创设情景属于一种教育方式,通过音乐、视频或者是带有情感的语言来勾勒和创设出一种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使得学生被这种情景震撼、感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在敬佩他人的同时,自身也能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品格与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少年的担当》中的“走向世界大舞台”阅读感悟中讲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赶赴尼泊尔8.1级地震灾区救援的事件。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团结协作、不畏艰难,即使随时都有余震的风险,救援队员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抢救人民的机会。整个抢救过程都是十分的艰险,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从尼泊尔8.1级地震的事件背景入手,然后逐渐地勾勒出救援队抢险救灾画面,一个个救援队员不畏余震的风险,努力奋战在抢险一线,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当中,在为救援队员担忧的同时,也被救援队员的英勇与无畏所震撼,油然产生一股敬佩与自豪之感。

六、思维碰撞,激情生成

德育对于初中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家也开始注重初中生的德育教学,并且将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道德与法治》课的增设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坚持“以德育人 以情感人”的教育原则,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同时,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将情融育,以情感人,从心底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得德育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根本上强化德育的效果与作用。

参考文献:

[1]万希燕.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20):20+25.

[2]董小明.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德育[J].甘肃教育,2019(10):122.

[3]程焕明,郗富亮.简析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渗透德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6):65.

[4]张学忠.谈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8(21):70.

[5]余先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73.

责任编辑  罗燕燕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