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共中央机关的长期驻扎地原因探析

2021-09-13 15:56王蒙茹
西部学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上海

摘要: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3年中共中央迁至苏维埃地区,中央领导机构曾长期驻沪,见证了无数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前赴后继的发展历程。发达的内外贸易、强大的工人阶级力量、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完备的城市设施、便利的交通网络等优势,使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共产国际代表把目光聚焦到上海,党中央长期驻扎于上海,正是上海发展过程中种种合力的结果。

关键词:上海;中共中央机关;驻扎地

中图分類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5-0008-03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集聚地,有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阶级基础;其雄厚的工业基础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长期驻留上海提供了物质条件;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力支撑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运行和活动开展;配套齐全、先进时尚的城市设施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较好的掩护;与国内国际重要城市建立了水陆交通联系,成为推动建党工作的重要枢纽。

一、上海是地位稳固的贸易中心

对外贸易是近代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开埠以前的上海城市历史并不悠久,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显赫。1843年上海开埠后,迅速打破了广州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1843年11月8日,英国派以巴富尔为首的代表团来到上海,与苏松太兵备道、上海道台宫慕久就开埠问题进行具体谈判。11月14日,巴富尔发告示通告英国人,英国领事馆已设立,并宣布上海将于11月17日对外开放,所有条款均自该日起生效。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宫慕久在洋泾浜北设立西洋商船盘验所,征收进口货税,开设银号,收纳税饷。自此,上海从一个普通的沿海城市变成对外开放的通商五口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上海成为中国外贸、外交中心,在全国外贸、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1865年,上海的对外贸易额占全中国外贸总额的一半,“对外贸易的心脏就是上海,而其他口岸不过是血管罢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更依仗着协定关税、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行权等在华特权,以及交通电信、金融信贷等手段,加强了对上海的商品输出和输入。上海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在急剧动荡的中国政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外贸易使上海经济发生连锁变化,带动了上海对内贸易及相关商业的发展,上海的部分进口货物要转到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来自内地和沿海附近地区的商品也集中在上海进行出口,上海实际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的商业中心。从1870年至1930年,运往上海的货物中有40%~60%是运往国外的,从国外进口的货物中也有30%~70%是从上海输入内地的。通过商品往来、交通运输、金融汇兑收支等活动,上海原有的商业经营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旧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交通运输、电力通信、金融机构的建立扩大了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从而推进了上海经济社会的近代化。

二、工人阶级在上海迅速崛起

近代中国其他地方经常动荡不安,工业发展受到影响,而上海则不然,虽然上海的地价贵、水源不清、工资也比其他地方高,但在上海特别是在租界内有较为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尤其是在战争期间,租界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庇护,可一定程度上免受政局动荡的影响,这就形成工业集中于上海的有利条件和趋势,许多本应开设在原料产地的工厂也设在上海。多种产业行业的诞生,进一步稳固了上海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尤其在二十世纪,工业制造成为影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大规模工业制造企业的垄断集团。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大批新式近代工业孕育催生了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因此,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起源地和聚集地,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城市。1919年前后,中国产业工人总数达288.5万人,加上其他非产业工人,人数超过2000万,已经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新青年》的统计,到1920年,全国共有194.6万工人,上海占四分之一,将近51.38万,其中上海新型产业工人的比例尤为突出。在1919年的“六三”罢工中,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这一阶级条件促使早期中共创始人把目光聚焦到上海。

1926年,苏联驻华顾问纳乌莫夫撰写《中国共产党简明历史》一文,指出“上海是最工业化的地区,有比中国任何地方都多的工人,陈独秀利用上海为劳工运动的基地和他的工作的中心。”中共的一份文件曾提及:“上海处于全国最重要地位,工人至少四五十万,就是新式产业工人,也有二三十万。”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工人群体及其家属成为上海主要的市民群体,是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基本核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重要的阶级基础和力量源泉。可以说,上海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数量众多的产业工人,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长期驻留上海提供了物质条件、奠定了阶级基础。

三、上海是功能完整的金融中心

上海开埠前只有单一为内贸服务的金融体系,其后历经钱庄、洋行兼营金融业、外资银行并存阶段,发展为汇丰银行统治的金融体制,随着华资银行的迅速崛起、外资银行的相继成立以及钱庄重新成为一支独立力量,上海金融市场上形成了三大势力。

在经历了三大金融势力争夺市场份额的局面后,至1925年,三大金融势力中华资银行的比重达到40.8%,外资银行占36.7%,钱庄占22.5%。这一时期,外资银行林立,外资银行一般都和本国的金融中心密切联系,汇丰银行的实力大为削弱,华资银行已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上海金融势力中最强的一股势力。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设立在全国主要通商口岸的外资银行达到84家,其中上海有28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国际收支方面的金融业务大部分是通过上海进行的,上海已成为全国外汇、金银交易的中心,在抗战前夕基本形成功能比较完整的近代上海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的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运行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早在中共一大正式召开之前,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就曾经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提供过经济援助。为筹措经费,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部曾派特使带价值10万美元的钻石来上海,并多次托人带钱或汇款给维经斯基,后者利用东方民族部提供的活动经费在上海成功地展开工作。1921年7月建党之后,中共中央驻扎在上海指挥全国党组织的建设和工人运动,每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陈独秀在中共一大报告中提到:这时党的全部经费中,自筹款数仅不足6%,绝大部分活动经费都来自于国际协款。陈独秀在中共三大报告中提到:“党的经费,几乎完全是我们从共产国际得到的。”如张国焘、蔡和森、陈独秀于1922年12月9日、1923年4月30日、1923年5月17日、1923年5月19日、1923年5月20日分别签收得到工作用款400美元、1000墨西哥元、2940港币、两个3000中国元的收条。1923年7月莫斯科汇款1840墨西哥元用于抚恤大罢工罹难者家属,1927年9月共产国际为中共拨款17128美元。共产国际拨出的经费通常借助上海的德国银行汇给中共中央有关负责人,其经费支持有力支撑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运行和活动开展。

四、上海有着配套齐全的城市设施

上海城市设施的现代化起步堪称全国第一,配套设施齐全,蒋介石曾一语道破:“无论军事、经济、交通等问题无不以上海特别市为基础,若上海特别市不能整理,则中国军事、经济、交通等则不能有头绪。”

开埠后,外国殖民主义者掠夺中国主权,设立租界,并取得事实上的土地所有权,石库门里弄在上海迅速流传,成为上海住宅建筑的底色,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遍布全市各个角落。弄堂基本都建在租界内,对中国内陆及海外交通联系方便,加上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中国政府无权管辖,是当时反动政府统治的薄弱环节,成为革命势力可以利用的大舞台,一直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聚集地和活动地点。

早期的中共机关设于环龙路铭德里老渔阳2号(今南昌路)、霞飞路新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南成都路辅德里(今成都北路7弄)的石库门房子里。1920年8月22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第一个青年团。中共一大会址望志路106号是始建于1920年的老式石库门里弄房子。李达寓所(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是党内通信收转站,也是中共二大召开的会址。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秘密所在地设在今天上海闸北区浙江北路118号的小弄堂里,那里道路纵横交错,与外界联络十分便捷,周围全是居民百姓,便于隐蔽。毛泽东在上海时曾居住于安义路南里29号,邓小平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处(今青海路19弄21号、西康路24弄11号)办公至1929年8月。蔡元培、郭沫若、鲁迅、瞿秋白、邹韬奋、丰子恺、郁达夫、田汉、聂耳等都住在弄堂住宅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迁往中央苏区,中共中央领导机关长期驻扎在上海指挥着全国革命。

道路建设、水电煤气、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开展革命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如1920年共产国际在上海设立俄华通讯社,该通讯社拥有无线电台,至1925年8月,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些无线电台与共产国际进行联系。1926年3月,布勃诺夫率团访华经过上海,专门问陈独秀为什么坚持要把上海作为中共中央驻地,陈独秀说:上海集中了大部分中国无产阶级;上海有很好的通信设备。1929年10月,在上海建立党的第一个秘密无线电台。抗战前,上海有交通部上海电报局、国际电台,大北、大东、太平洋水线电报收发处,上海海岸线无线电台等多种电信机构。

五、上海有着多元便捷的交通网络

马克思指出,西方殖民主义者必然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所谓“自己的面貌”首先就是经济流通所需要的交通设施。开埠前,上海的交通结构是适应封建小生产经济体制的封建性城市交通结构;开埠后,上海城市交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上海水上航路可分为沿海航路、内河航线、长江航线、远洋航线,和港口有关的设施也有相应的发展,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航运事业更趋繁盛,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海港,是全国航运业的中心与枢纽,并被列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除了航运业繁荣发展以外,上海的长途汽车业也进入新阶段,铁路、航空线路全面开通、十分便捷,对于上海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上海已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开通直接航路,轮船航班畅通东亚、东南亚,直达苏联海参崴等地区,和国内重要城市建立了水陆交通网络,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连接国内外的秘密交通网络,1927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通告:“中央须建立通达各省的交通,各省建立通达各县的交通,构成一个党的全国交通网。”1930年9月,周恩来在上海作了《关于传达国际决议的报告》,强调“要按照苏联内战时期的办法,建立交通线和交通站,联结苏区和白区之间的来往关系”,中共中央将军委交通总站改为中央交通局,主要任务是打通苏区交通线路,以及布置全国交通网。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上海逐步打通了通往各苏区的秘密交通线,当时共有三条线路:从上海到北京的北方线,到广州的南方线,到汉口的长江线。交通线主要沟通上海和苏维埃地区,向苏维埃地区护送干部、运送物资以及钱款等,毛泽东曾赞誉它们“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据中共中央秘书处1929年的统计,一年内仅中央秘书处一家送往各地的文件就有5528件,各省通过地下交通线送到中央的文件达4687件,而且中央和各地出版的报刊发运和传递数量尚未统计在内。中央组织部交通处和中央秘书处外交科还承担着给共产国际传递文件的任务,仅1929年后半年,党中央传递给共產国际的文件就多达570余件。

除了国内秘密交通线以外,中共共产党还开辟了从上海到莫斯科等多条国际运输线路。上海中共中央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紧密相连,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国家秘密运输网络,同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也已建立联系。上海的交通设施始终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完备、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利于开展革命活动,还能在突发情况下让人员快速转移。

六、结语

总体来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所具有的经济发达、信息畅通、交通便利等种种优势凸显,使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苏俄和共产国际工作人员选择这座城市作为推动建党工作的指挥中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中央长期驻扎于上海,这样的历史机遇是近代上海发展过程中种种合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熊月之,袁燮铭.上海通史:第3卷(晚清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5.

[2]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157-158.

[3]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修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17-418.

[4] 江西省邮电管理局.华东战时交通通信史料汇编:中央苏区卷[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495-497.

[5] 杨奎松.共产国际为中共提供财政援助情况之考察[J].社会科学论坛,2004(4).

[6] 沛航.弄堂里的地下党中央[J].档案春秋,2011(6).

[7] 徐光寿.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纪略[J].档案春秋,2017(11).

[8] 胡雅萍.中国共产党的地下交通[J].保密工作,2013(10).

作者简介:王蒙茹(1992—),女,蒙古族,陕西渭南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专职组织员,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进博”开创未来
第四届CWIEME上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