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以翻译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笔译课堂建设

2021-09-13 06:20高晚晚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思辨能力

高晚晚

摘   要: 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混合式笔译教学,首先借助线上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线上学习平台数据监测的便利性,帮助学生加深翻译认知,及时配合线上相关测试了解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和学习需求,然后根据线上学习反馈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学习内容,与学生深入探讨翻译现象与疑问,课后加强学生翻译理论认知与翻译实践的结合,通过设计一系列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指导性问题,启发学生翻译元思维能力,注重宏观翻译思维和微观翻译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译者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及信息搜索能力,以翻译思辨能力带动学生实际翻译问题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笔译课堂   混合式教学模式   翻译思维   思辨能力

1.引言

随着翻译技术的不断发展,低端人工翻译已逐渐被机器翻译取代,高端翻译也要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提高效率,不管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作品中参与程度如何,目前都少不了高水平译者对翻译质量的把控,翻译能力和翻译思维依然是翻译教学需要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当今时代,信息呈现几何型增长,世界每天都有新的信息和知识产生,知识更新换代迅速,翻译课堂以单纯传授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培养学生的翻译思辨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行业和世界,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得益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先进教学技术手段不断将教师从传统的重复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教师可以重新定义课堂教学模式和面授课堂安排,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不仅知道思考什么,还知道如何思考。虽然机器翻译在初次处理原文本等方面为译者提供了些许方便,但目前的机器翻译水平还无法完全媲美人工翻译,人机耦合的翻译模式需要学生思考、判断、做决定,更需要翻译思辨能力,因此,本文将讨论如何借助现有教学手段,将英语笔译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建设以思辨能力和翻译思维为导向的翻译课堂。

2.思辨能力的定义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国内也称之为批判性思维或评判性思维,也有人称之为高层次思维能力或反思性思维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作出有理据的判断(Paul & Elder,2006)。思辨能力包括两个纬度:思辨技能和人格特质。根据美国哲学联合会(1990)的研究,思辨能力包括6种核心技能(阐述、分析、推论、评价、解释和自我调控)和7个人格特质(寻真性、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度、好奇心和认知成熟度)。

3.思辨能力研究现状

思辨能力由美國学者Edward Glaser于1941年第一次提出,是倡导美国教育改革的提议之一,但1947年—1956年美国出现麦卡锡主义,造成美国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动荡不安,该提议未得到足够重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思辨能力研究在西方国家逐渐兴盛,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美国与苏联开展太空军事竞赛,大力推崇科学研究,思辨能力研究真正得到重视和支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思辨能力的各种研究理论已经日益成熟。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美国教育法案》,正式将思辨能力列入全国性的教育教学目标。

我国的思辨能力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自黄源深提出著名的“思辨缺席”,三十多年来外语界一直就“思辨能力”进行不懈的研究和探讨,相继有300多篇相关论文问世,其中以文秋芳和孙有中的论文引用率和影响力最高。文秋芳是国内首个进行思辨能力实证研究的学者,根据文秋芳在《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一书中的整理,国内外存在三种主要思辨能力模型:双维结构模型、三元结构模型、三棱结构模型。文秋芳在国内各大高校进行实证研究,在综合研究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辨能力模型——思辨能力层级模型。

3.1四种主要思辨能力模型

3.1.1双维结构模型

1987年,在美国哲学联合会的委托下,Peter Facione召集美国和加拿大45位颇具声望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反复论证,最终提出思辨能力构建的双维结构模型,这就是著名的“特尔斐”项目。该项目组认为思辨能力由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个维度组成,认知能力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6个方面,情感特质包括好奇、自信开朗、灵活公正、诚实谨慎、好学、善解人意等。如表1所示。

3.1.2三元结构模型

2006年,美国思辨领域专家Richard Paul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Linda Elder提出了三元结构模型,即思维元素、标准、智力特征,三者的关系表现为:八种思维元素(目的、问题、信息、概念、假设、视角、推理、启示),每一种思维元素都需要经过10种标准(清晰性、精确性,准确性、重要性、相关性、完整性、逻辑性、理据性、广度、深度)的衡量,以此形成思维的循环链,构成智力能力,即生成和加工信息的一系列思维能力,智力特征(谦虚、独立、正直、勇敢、坚持不懈、自信、富有同情心、公正无私)随之水涨船高。

在智力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智力特征(谦虚、独立、正直、勇敢、坚持不懈、自信、富有同情心、公正无私)绝对不能缺席,起到引导行为习惯的作用。因为每一个思辨者都有局限性,不管是知识的局限性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或性格局限,直接决定思辨者运用思辨技能时动机不同,当自私的思辨者运用智力能力为自我利益服务时,可能会走向功利主义。因此智力特征的谦逊提醒思辨者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要先入为主,带有偏见;独立提醒思辨者要学会独立思考,依靠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正直和自信要求思辨者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理由充分时,也要忠于自己的思维;勇敢和公正无私要求思辨者要敢于直面不同意见,对于不同利益群体能够公正待之;坚持不懈提醒思辨者能够坚定理性原则,顶住困难和压力,获得深刻洞见;富有同情心提醒思辨者要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总之,智力特征应随着人的智力能力的增强越来越突出,成长为兼具高效思维能力和富有公利心的高阶思维者。

3.1.3三棱结构模型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三棱结构模型,该模型包括六种要素:思维目的(思维活动的方向和预期的结果)、思维过程、思维材料(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思维自我监控、思维品质、思维中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直接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思维的自我监控是整个思维结构的主宰,处于统帅地位,具有确定思维的目的、管理和监控非认知因素、选择恰当的思维材料、实施并监督思维的过程的作用,以确保思维结果与思维目的始终保持一致。思维结果的评价依据是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即思维者是否善于抽象概括,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能否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否独立分析问题;能否敏捷快速地解决问题。

总之,三棱结构模型展现的是思维者在自我监控的控制和指导下,在非认知人因素的作用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一切心理能力(Lin Chongde & Li Tsingan,2003)。

3.1.4思辨能力层级模型

文秋芳认为思辨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辨能力中起主导作用,将思辨能力划分为两个上下级层级: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元思辨能力对思辨能力进行管理和监控。处于第一层级的是元思辨能力,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实施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是综合思辨能力的体现。处于第二层级的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包括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及与思辨品格相关的人格特质。如表2所示,认知技能主要包括分析、推理和评价,每一种主要技能又包括不同的分技能,每一种技能都可以用5种标准具体检验。在元思辨能力的总体统筹下,思辨能力认知技能发展的同时,激发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人格特质的培养。

以上四种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将认知和情感联系在一起,都提到思维过程的评价标准问题,这些标准不仅能够用于思辨者运用、评估和提高自我的思辨技能和能力,还有助于思辨者判断他人的思辨能力。但相比之下,文秋芳教授的思辨能力层级模型对前三种思维能力模型博采众长,层级划分更细化和明确,层级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更清晰明了,从认知技能角度出发使思辨能力培养和操作性更具有灵活性,评价标准从三元结构模型的10条压缩为现在的5条,并对这5条标准简要说明,非常有助于思辨者运用和检测。基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秋芳教授的思辨能力层级模型,培养学生的英语笔译思辨能力。

3.2思辨能力与笔译课堂结合的必要性

笔者以“英语思辨能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到1678篇相关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文章大多与大学综合英语、英语写作、英语演讲等课程有关,与笔译思辨能力直接相关的只有8篇文章(截至2021年1月8日)。笔译是建立在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语言能力技巧之上的综合性双语应用能力,笔译课堂思辨能力的研究不应缺席。

人工智能时代笔译运行机制要求译者具有翻译思维。笔译是一种语言文本对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输出,现代翻译活动中,输出者不仅包括人工译员,还包括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系统和云翻译平台。另外,全球化的今天,同一文本在不同媒介、不同语域、不同语言中呈现的方式可能不同,以此适应不同场合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改译、编译、本地化和机器翻译编辑等打破了传统笔译的运作方式,对笔译课堂既构成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基于此,新时代的笔译机制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资源(翻译人员、机器和设备),将翻译源加工成合格的翻译产品。要求开阔传统笔译课堂以翻译能力培养(即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形式、风格、效果等的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视野,重视学生翻译思维的培养。刘宓庆(2007)、颜林海(2008)等指出,翻译思维是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思维活动。笔者认为,翻译思维是指翻译宏观理念或思考方式,可能无法直接提高学生译者的翻译能力,但能引导他们适应新时代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笔译处理机制,所谓“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翻译处理的本质在于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最优项选择。翻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多项选择题,包括译文措辞的选择、句子结构的选择、表达形式的选择、对原文翻译内容的选择、翻译媒介的选择等,译者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在翻译思维的指导下,在多个译文选项中挑出最恰如其分的解决方案,学生译者往往对从多个看似合适的选择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译文感到困难,或随机选择不做分辨,抑或机械模仿。因此,在笔译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學生对多个选项进行反思、判断,并提高合理决策的能力。

4.文秋芳思辨模式在笔译思辨教学中的应用

笔译思辨能力应包括翻译元思辨能力和翻译思维能力,翻译元思辨能力监控翻译思维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分为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翻译思维能力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得到优化和增强,反过来促进翻译元思辨能力的提高(如表3所示)。

4.1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笔译思辨课程设计

根据何克抗教授的定义,“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的学习优势相结合,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在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简言之,混合式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以传统课堂和网络资源相互组合协调,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师生均是课堂的参与主体,既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和课堂参与能力的培养。本部分将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笔译思辨能力的培养。

根据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记忆(remember)、理解(understand)、应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和创造(create),其中记忆、理解和应用属于信息收集的低阶思维阶段,分析、评价和创造属于信息加工的高阶思维阶段。从语用学角度来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过程或行为。翻译的过程一般分为理解、表达和核查。翻译是:理解(涉及两种语言、词汇的选用)、表达(影响译者表达的要素,新闻的编译,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核查(译者职业精神的体现)。

因此翻译是一个不断决策的过程,在决策前需要记忆、理解和应用、分析、评价。

4.1.1教学主体:英语专业大三学生。

英语专业学生经过两年的听说读写基础的积累,具备了翻译学习的语言基础,到大三时基本能够进行中英双语语言层面的相互转换,但尚未形成翻译的元思辨能力和翻译的学科思维,对翻译概念、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翻译技巧、翻译策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思维等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即能够从翻译实践的角度,在未经过任何翻译训练的情况下,凭借语言本能进行简单的文本转换,但涉及复杂长句,尤其是包含文化背景的复杂长句,学生的翻译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最明显的表现是即使凭借娴熟的语法分析能力,能够理解,但无法顺畅表达,译语的前后语句读起来生硬、翻译腔明显,甚至前后逻辑矛盾,仔细分析,可能还会发现中英文标点符号不分、错别字、单词拼写错误等问题,或者没有按照约定的格式设置字体、字号、行距,译文文档的命名也是五花八门,缺乏翻译校对的基本素养。

4.1.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忆、理解、应用

(2)能力目标:分析(分析原文语言风格、用词结构、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翻译赞助人意图)、评价(点评同伴译文)、创造(译者主体性发挥)、决策(语境与词义的匹配)、信息搜索能力(背景知识收集与筛选)

(3)情感目标:诚实守信(不抄袭,引用标明出处)、职业精神(译文排版及命名格式、邮件沟通礼仪、提交及时等)、团队合作精神(小组翻译项目或翻译作业同伴互评)、开放谦逊(学习他人译作)

4.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模式

4.2.1线上先学

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在线学习平台如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网络公开课、蓝墨云等,结合微信群或QQ群或者在线学习平台自带的沟通平台进行自学管理,在线沟通交流、及时答疑和检测。

笔者主要基于超星平台开展线上学习,在超星学习通搭建课程,上传相关自学资料,包括网络教学视频、自制微课、阅读文档、课件等教学资源。学生在线自学以观看教学视频为主,视频学习设置为不可拖拽、不可覆盖、不可快进、限时学习,并在适当处插入知识点测试,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印象,将记忆、理解和应用融为一体。完成测试才能继续观看视频,如果回答错误,则强制重新观看,帮助学生养成线上学习记笔记的好习惯。学生线上学习的同时,教师在线答疑,通过微信群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及时讨论交流。教师可在学习通设置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做线上点评,学习通后台数据会及时记录和反馈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课堂参与、疑惑等信息。学生学习完指定线上资源后,教师利用超星平台的问卷功能或者问卷星定时发布本次学习的反馈调查,包括以填空、单选或翻译等方式对本课重难点知识点进行的总结性测试、以简答形式出现的本课收获和本课难点、疑惑等,通过学习反馈的收集为线下课程的教学重点做准备。

4.2.2线下后教

根据问卷调查收集到的学生反馈,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准备,并适当加大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难度,帮助学生从记忆、理解过渡到更深层次的应用,学会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4.2.3课后再练

课后练习主要借助试译宝平台智能翻译教学平台,试译宝是语智云帆推出的一款基于译文质量自动评估算法的Web端软件,译文质量自动评估功能可以根据译文质量自动给出相应分数,译文互评功能可以支持对比学习其他用户的译文,发出及收到自动点评和人工点评、修订结果,并进行讨论。教师将课后作业以原文和参考译文双语对齐的形式上传至试译宝平台,设置好发布时间和截止时间、知识点指津、涉及领域等信息,学生提交译文后系统会自动提供智能打分,允许同伴互评,以点赞、评论、修改等形式进行互动,教师可对学生译文进行人工打分、点赞和评论,形成学生的最终作业得分,系统有得分排行榜供学生参考,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另外,试译宝具有机器翻译检测的功能,可以显示学生译文与几大主流翻译平台(谷歌翻译、必应翻译、百度翻译、有道翻译和搜狗翻译)的机器翻译匹配度,可以有效监督学生的机器翻译抄袭率,促使学生诚信治学。

课后作业相比线上自学的测试难度要大,考察的翻译能力也相对较全面一些,侧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原文语言风格、用词结构、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翻译赞助人意图)、评价能力(点评同伴译文)、创造能力(译者主体性发挥)、决策能力(语境与词义的匹配)、信息搜索能力(背景知识收集与筛选)等,这些方面都是培養学生翻译学科思维、翻译元思辨能力的重要环节。

因此,笔者借鉴李长栓教授《汉英翻译译注评》一书的内容,采用《个人翻译核对清单》(表4)和《同伴互评翻译作业打分表》(表5)分别指导学生进行译文提交前的自我核查和同伴互评时的互评打分,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时不断思考,生成在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社会、时代背景下可以理解并对译文读者有意义的译文。

5.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下翻译场景的多样化、翻译任务的及时性,要求学习者形成迅速适应现实翻译情景所需要的译者素养,因此翻译课堂需要关注译者元翻译思维的培养,将译者翻译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译员翻译能力的提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重视学生宏观翻译思维的训练,又要重视微观翻译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The Delphi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Prepared for the Committee on Pre-college Philosophy[D]. ERIC Doc. No. ED315423.1990.

[2]Paul R & Elder Richard Paul & Linda Elder. 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 Concise Edition[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5.

[3]Facione, N C & Facione, P A. Critical Thinking Assessment in Nursing Education Programs: An Aggregate Data analysis [M]. Millbrae, CA: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7.

[4]Bloom, B S, Enge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Krathwohl, D R.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M]. New York: David McKay Company,1956.

[5]Lin Chongde & Li Tsingan. 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nking[J]. Theory & Psychology, 2003(13):829-845.

[6]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7]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8]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81-85.

[9]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10]王军平.翻译错误的界定、评估及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4(3):81-84.

[11]王軍平,薄振杰.过程导向的笔译教学多元反馈模式:理念、设计与施教[J].上海翻译,2019(1):70-75.

[12]刘和平,梁爽.人工智能背景下笔译的学与教[J].东方翻译,2019(2):19-26.

[13]李小撒,柯平.关注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以评注式翻译和同伴互评为例[J].上海翻译,2013(2):46-50.

[14]穆雷,李希希.中国翻译教育研究:现状与未来[J].外语届,2019(2):24-32.

[15]阮玉慧.笔译课程中思辨能力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7-49.

[16]李长栓.汉英翻译译注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17]郑剑委,范文君.翻译思维、策略与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18]朱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7.

[19]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20]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1]李莹.批判性思维与翻译教学融合之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6):67-72.

[22]江杰.基于思辨能力层级理论的笔译教学设计[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9):114-115.

[23]贺莺.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4]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25]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6]史丽娜,原一川,邹霞红.近三十年来国内思辨能力研究综述[J].河学院学报,2020(5):133-136.

[27]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五——由“技术研究取向变化”所引发的关于“教育技术本质及未来发展”的争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34-45.

[28]何克抗,付亦宁.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之路[J].苏州大学学报,2017(4):98-105.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模式思辨能力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