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儿童电影中的“儿童观”探究

2021-09-13 04:59王欣荣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儿童观现代性

王欣荣

摘   要: 回顾我国儿童电影走过的100多年发展历程,“儿童观”不断发生新变化。儿童电影探讨的根本文化问题,是持有和表达了什么样的“儿童观”,也是儿童电影的本质所在。现代儿童观,更注重“儿童本位”的理念。新时代全新的儿童形象,被树立起来。研究者、创作者要想研究和创作儿童真正喜爱的、热爱的作品,必须对现代儿童观演变和发展高度关注。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论述中国儿童电影中的“儿童观”,以加深读者对该领域的认识。

关键词: 现代性   中国儿童电影   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概念

各个时代对儿童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中世纪的西方社会持有“儿童生而有罪”这样的理论,“种子论”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白板说”最早出现在启蒙时代。我国古代思想为“儿童是缩小版的成人”,“子子”观念在历史长河中广泛传播,儿童成为光门耀祖、传续宗族和代际文化的工具等。

人类文化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随之出现的儿童观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文明越来越先进、历史不断前行出现相应的转变。“发现儿童”出现和其相匹配的童年观、儿童观。但是事实上,“童年”并非严格科学角度上的概念,是和儿童人生成长阶段相对应的理论观点,所以理论界长期从价值观的角度展开研究。

现阶段,国际社会对于童年概念持有以下基本认同:首先,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和成人的地位平等,要将其视为“人”,而不是依附于成人存在的;其次,儿童的童年生活有独立的价值,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要将其视为“儿童”;最后,在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尊严、人权,为他们提供健康良好的身心成长环境。

二、儿童电影中表现的传统儿童观

(一)儿童电影中的“肖子”观念

“肖”寓意为相似。“肖子”突出的是上代人对下代人的影响,即将自身被社会磨平的棱角与个性代代传承,最终结果是和政治权威相符,和大家相同,对儿童的个性未能给予充足的支持。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因为革命斗争和所处特殊历史阶段的需要及我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导致“五四”时期形成的“儿童本位观”逐渐被“儿童教育观”取缔。过于重视成人的主体地位,认为成人相较于儿童而言,具有更丰富的经验,并负责传导这些经验给儿童,儿童的概念则被置于群体概念中,为服务社会发展需求而存在,并成为塑造理想人格的模型。这种儿童观更注重群体性,立足民族发展中心角度,认为儿童是群体性的存在,具有自觉参与革命的意识和精神,显然,这种“儿童教育观”的社会化倾向非常显著,并对当时儿童电影的发展与演变发挥着关键指导作用。

(二)“成人化”特点

二十一世紀,成人社会中持有的儿童观经过数个阶段的发展: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前儿童观”、以周氏兄弟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观”、以左联为代表的“人生(阶级)中心观”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至今为代表的“文化中心观”。但是,在这些表达各有差异的观念之后,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成人本位”的思想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

儿童电影本质上是服务儿童的电影作品,是以儿童为接受对象并满足儿童需求的特殊艺术形式。尽管从未有儿童电影必须服务成人这样的创作要求提出,但是在特殊的文化语境和历史背景下,已经把成人的意向和儿童电影紧紧捆绑在一起,儿童电影中涵盖对成人运动的宣传内容。儿童电影创作在服务成人观念的指导下,艺术范式朝着成人电影的方向趋近。鉴于此,能够想到当时儿童电影创作具有如何情境,儿童电影中塑造的儿童人物形象必然具有“成人化”的特点。

三、新时期儿童电影中所展现的现代儿童观

(一)立足“人”的角度塑造的儿童人物形象

我国于1981年建成了专门制作儿童故事片的制片厂,在当时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产量始终处于较高的状态。儿童故事片不仅产量非常高,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这一阶段摄制的儿童影片具有广泛的内容和多元化的形式,塑造了很多新时代儿童人物形象,在电影银幕全新的发展阶段,结出了绚烂的花朵。据相关资料统计,这一时期的儿童电影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中,获奖超过60项,涉及影片将近30部,在我国“童牛”“百花”“金鸡”等各种奖项中,获奖超过100项,涉及影片近70部。在我国儿童电影发展历程中,首次取得这么多成就。在国际舞台上,我国的儿童影片频频获奖,说明这一阶段儿童电影中展现的内容、塑造的儿童人物形象已经突破文化层面、社会层面、民族层面的限制,彰显出能够被全球认可的普遍价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了一批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的儿童小说。这些作品立足多元化的视角,质疑并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制度,并探寻和思考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一些彰显时代精神的少年儿童新形象随之出现。当时颇成功的儿童电影《红衣少女》就是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作品的基础上改编的。

《红衣少女》的成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影片中出现了一个我国儿童电影中没有过的少年形象。“安然”作为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独立的、敢于自己解决问题的主体,并非被爱或爱的对象。夏衍曾做出评论,“安然并非五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少年,她所代表的是八十年代的少年”。安然热情、朴实、诚恳、单纯,遇到问题会主动思考,认真观察,具有独立的特质,都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新一批儿童必不可少的。

紧随其后,影片中出现了“罗菲”(《多梦时节》)、“曹咪咪”(《豆蔻年华》)、“香雪”(《哦,香雪》)等很多极具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他们摆脱了传统的成人文化的限制,逐渐演变成了当时儿童追求的艺术形象。

步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电影《变脸》中的狗娃,不再具有孩子气,她的行为感动了收养她的老艺人。电影《妈妈》神化了儿童的伦理形象,西方宗教绘画中圣子要诞生的画面在这部电影中多次出现,电影的构图彰显了孩子的神性气质,即不可追溯来源的光束从上面投射到患病的儿子身上,这些都是对这一阶段儿童形象具有内涵的解释。在此之后,从孙周《心香》中那个传承传统文化的京京,到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等少年儿童的形象,通过这些影片可以体会到他们强大的人性力量。目前,我国新一代很多导演致力于塑造主体个性较强的全新儿童形象,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在影片中反映具备特色的人性化儿童形象意义非凡。标志着传统影片中成人和儿童间思维对立的状况得以打破,并非简单地将儿童视为表达成人观念的传声筒或被教育的客体,而是让儿童自由地表达主体意识,甚至还可以引领和批判成人世界,彰显了现代儿童观对这一阶段电影中儿童人物形象发挥的影响作用。

(二)在“儿童本位”理念下展开的创作

南斯拉夫儿童电影片《爸爸,请你蹲下来》获得了国际大奖,这部电影只有2分半钟,讲述的故事内容为:为了照顾小顾客,商店主人精心地安排了商品摆放的位置,最底层摆放着甜美的糖果和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在购物过程中,孩子让爸爸蹲下,爸爸的视角逐步演变成孩子的视角,两人观察到的世界存在明显差异。

故事标志着影片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后的儿童影片将会沿着新方向走下去,作者能够深深体会到:创作儿童电影的根源在于儿童,只有深入儿童的内心,依据儿童的视角,创作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电影作品,才能得到儿童的认可。相反地,如果不这样创作儿童电影,创作就会失去灵感,处于两难境地。这个时期的儿童影片由挑选题材到编制,给予了儿童世界、儿童心理较多关注,并非“微型化”成人的世界和成人的心理,这种电影观是“儿童本位”的,也就是“以儿童为核心创作电影作品,确保创作的电影作品主体为少年儿童,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主要内容是表现少年儿童的幻想世界或实际世界”。

将儿童当成本源驱动开展的创作,直接导致没有统一答案的對“儿童片”本质的理解通过《我的九月》取得统一,通过“刘庆来”“安建军”这种相互辉映的少年人物形象,人们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探究和思考。但是,最核心的点在于尊重儿童、发现儿童,建立在这种意识上的儿童电影观是最可贵的。

和之前“安然”的人物形象比较而言,“刘庆来”“安建军”的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性和本真性。这部电影的创作让我们了解到,儿童片只要能够遵循“儿童本源”,就能够承担无限的使命。若承认人与人彼此是相通的,则儿童片只要还原了真正的人,就能够感染成人、打动孩子。

一批优秀的青春题材电影完全展现新时期儿童应有的精神面貌。《多梦时节》主要是体现这一时期女孩成长的抒情诗,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童话故事色彩,逐步把女孩成长的秘密完全体现出来。《豆蔻年华》能够让青年学生清楚地认知到,如何在校园生活中平衡互相帮助和彼此竞争的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新时期追寻的人生意义。《哦,香雪》有效利用农村女孩追寻先进文明的思想,展现了在社会变革动荡剧烈的时期,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发生了哪些冲突,弥漫着朴实的、清新的感觉,震撼了人们的内心。《我和我的同学们》以电影美文的形式,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少年美好的、开放的、独立的、活力的性格展现给观众。《失踪的女中学生》阐述了女孩男孩规避早熟青春的方法,让青少年感受到了精神安慰。《普莱维梯彻公司》通过展示几个高中生失败的社会活动抛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课题,将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和精神追求呈现在观众眼前。《花季雨季》将深圳特区少男少女们美好花季的生活鲜明地、全面地表现出来,在放映后,影响较深。总的来讲,以上这些作品中展现的青春形象、青春画面是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形势相契合的,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追求真实、追求理解、有远大的理想、对新世纪的前途满怀信心。

新时期儿童电影具有丰富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特点,驱动我国儿童电影进入新平台。一方面,获取的成就重点体现为不会被“教育工具论”制约,明确表示了儿童影片的美学目的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增强了创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不再受“成人主体论”的影响,少年儿童主体性的思维、精神世界均得到了认可,人的意识被重新建构起来,民族性格朝着全新的方向在发展。

时代在不断发展,高新技术、知识经济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想,少年儿童面对的世界是美和丑并存的、复杂的,他们的性格因此受到了影响,参与社会生活的主动性较强,他们的世界有自己的无奈、矛盾,不再是完全纯洁无瑕的,社会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必然体现在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中。拓展了儿童电影的创作空间,使塑造人物形象的灵感更丰富。如何追寻儿童精神和心理的转变,创作出符合他们心理的电影作品,怎样有序引导他们的成长,都是儿童电影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结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儿童观”促进了儿童文艺的发展,如果在新时代,我们还持有当时的“儿童观”批判儿童电影,忽视当时“儿童观”建立的基础是“五四说”的儿童观,那么视角必然是遮蔽的。现代性这种现象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但是在它之外很难看到其他东西,不能将其本身视为对象化的、相对化的问题。儿童观在两难的、矛盾的对峙中建立和发展,后现代性会成为现代性的延续,但在儿童文学不断存在话语争论和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关注现代性“儿童观”的话语批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并经常性反思。

参考文献:

[1]刘磊.“十七年”时期儿童电影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2]刘娜.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电影中的顽童形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3]程竞羽.苏联儿童电影对中国“十七年”儿童英雄电影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6.

项目信息: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项目号:2019SJA1782。

猜你喜欢
儿童观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比较电影《看上去很美》《小人国》中幼儿教师的行为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