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1-09-13 04:47杨丁懿
科技资讯 2021年16期
关键词:加强措施劳动教育思考

杨丁懿

摘  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展开劳动,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扩展学生的社会见闻,使其在此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目标,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途提供更多机会。为此,该文展开了关于高职院校有效针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的思考,希望能够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思考   加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6(a)-0101-03

Thoughts on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Dingyi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22  China)

Abstract: Carrying out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mainly to guide students to work through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strengthen students' labor consciousness in this process, expand students' social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and make them gain mor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is process. So as to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goal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starts the thinking of effective labor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ping to put forward some reference opinion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Strengthening measures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劳动是中国公民的光荣义务,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部分学生从小受溺爱严重,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错误风气。基于此,高职院校更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扭转不爱劳动的不良风气,有效落实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

1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1.1 缺乏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学校更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职业技能证书及就业率的督促与考核,缺乏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劳动教育课程挪用、侵占现象十分普遍;而从家庭角度来说,独生子女所处的“6+2+1”式家庭加重了父母及长辈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大多数独生子女来到学校后都不愿意主动承担劳动任务,不仅仅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态度敷衍,糊弄了事,同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也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及劳动理念[1]。

1.2 劳动教育模式单一老旧,淡化、弱化现象严重

由于学校、家庭及学生三方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度及重视程度均较低,很难在高职院校中落实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教育仍以说服教育、班会、年级大会等形式进行,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既无法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及劳动素养,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现象严重。除此之外,校内组织的一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后也多为校内大扫除、清除校园垃圾等内容,活动的教育意义不大,同时学生也无法从中收获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因此不仅无法将教育人才的功能体现出来,反而还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因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采用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

2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与落实的根本保障。只有通过充分全面的劳动教育,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与神圣,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主动与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奢靡浪费等不良行为划清界限[2]。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中磨砺学生的意志,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勞动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能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勤劳俭朴、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积极为社会及国家做出劳动贡献。最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就业经验,对于学生顺利就业并尽快适应社会生活也有着重要意义。

3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

3.1 家校联合,共同推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在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落实人员安排,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承担起组织、引导并落实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的责任[3]。相对应的,家长也应积极配合高职院校安排布置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出家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尽量避免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提供帮助,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生活劳动之中,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对洗衣、做饭、擦地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进行锻炼与培养。并且,家长对于劳动教育也应形成端正的态度及观点,避免對学生过分迁就、包容及溺爱,加强对学生独立人格及勤劳品质的培养,在家庭中树立起崇尚劳动、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优良家风,通过家长在家庭中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对家庭劳动教育成果进行抽查,设立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或厨艺竞赛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家长与教师的见证下,对学生劳动教育成果进行检阅及评价,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或惩罚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及参与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家长及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效落实家庭劳动教育,避免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成为空谈。

3.2 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在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也应避免教育模式单老旧、教育场所单一等问题,比如:学校只安排学生打扫操场、清扫教室,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劳动教育的学习兴趣,将劳动教育等同为“大扫除”,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加强与推进。高中院校应当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丰富劳动教育内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统一规划并安排课内外时间,充分激发出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成果。高职院校应积极联络社会实践部门,将学生劳动教育场所拓宽至农田、树林、公园、养老院、烈士陵园等实践场所[4]。对于城镇高职院校,可在每年清明左右统一组织学生来到临近学农实践基地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翻整土地、松土保墒、晒种选种的过程之中,通过亲身参与到农业劳动之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及劳动的崇高与伟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及劳动理念,增强学生对于劳动人民的敬佩与感恩之情,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国家,为社会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进行慰问及劳动,既能够为养老院的孤寡老人带去关爱与温暖,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奉献精神进行培养与提升。学生在养老院内的义务劳动,既能够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助于爱心及文明社会的传递与扩散,对于建立核心社会,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均具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既能够为烈士陵园的整洁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缅怀革命烈士,铭记历史,继承并发扬先辈留下的红色革命精神,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勤劳勇敢,通过劳动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且,学校还可以与社会实践部门达成良好合作,为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既能够减轻学生及家庭的求学负担,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激励学生通过劳动回报家庭,服务社会。

3.3 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成果

如果只制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却不加以执行与落实,那么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就仍是一纸空谈[5]。因此,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出组织及领导作用,强化督导检查力度,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为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果提供有力保障。为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参与积极性,学校可以将劳动素养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通过设立劳动技能比拼、劳动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学生在校期间劳动教育过程及成果进行客观记录,并作为衡量学生核心素养及全面发展程度的主要依据,从而将劳动教育贯穿在高职院校的求学生涯之中,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劳动教育方式,逐渐接受劳动教育,认可劳动教育并最终热爱劳动教育。同时,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素养评价的过程中,可与职业技能、实习内容、职业经验、工艺技巧等进行紧密结合,在加强学生劳动自立意识,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及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进行培养,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3.4 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宣传引导

学校应与政府、社会、家庭达成良好合作,加强对于劳动教育的宣传与引导,提高社会各界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与认可度。同时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前,学校也应做好充分的劳动安全教育,提前告知师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项目内容、劳动强度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师生的劳动风险意识。并且,学校在组织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安全问题,在劳动教育活动进行前提前到实地进行安全风险检查,及时排除意外发生风险,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接受到充分的劳动教育与锻炼,为学生及教师的劳动教育安全提供有力保障[6]。另外,学校也应设立完善的应急措施及事故处理机制,当意外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理,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学生及教师的伤害。

因此,学校在为学生安排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时需要对展开合作的社会机构进行认真筛选,尽量与社会形象良好同时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企业展开合作[7],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安全性,同时还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进路线以及分管区域进行了严格的规划,并有专门教师全程监督,避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生意外。并且,校方还与地方社区以及城市交管部门进行了联系,尽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使得活动顺利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故。

4  结语

劳动教育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既能够对学生行为习惯及思想道德品质进行磨砺,帮助学生形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及优良的劳动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中均具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更应充分发挥出组织、引导并落实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的作用,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兼具职业技能及良好劳动品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缪昌武.“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20(4):60-63,90.

[2] 贾丽华,乔琳.吉林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制约因素及改进措施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79-82.

[3] 李民,朱彬彬.实践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4):

63-64.

[4] 张娴.弘扬劳动精神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3):4-7.

[5] 周扬帆,周婕.探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途径[J].经济师,2019(10):254,256.

[6] 吴欣悦.劳动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探究文献综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6):176-178.

[7] 张筠.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对外开放路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32):213-214,216.

猜你喜欢
加强措施劳动教育思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论加强工程建设资料管理的措施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