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林
摘 要: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以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选文数量、选文内容、选文体裁三个维度梳理低段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用情况,分析选文及编排的特点,从儿童文学作品本身蕴含的德育价值出发,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难度及实现课内、课外联结等提出教学参考建议。
关键词: 统编教材 小学语文 儿童文学 编排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推行,阅读被赋予重要作用。从学龄前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儿童阅读材料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涵盖广泛,使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制过程中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到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从“双线单元”组织结构到选文编排,无一不体现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和必读数目中,一线语文教师会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笔者以统编低段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从选文数量、选文体裁等情况出发,探究统编低段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的编排特点,以为儿童文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选文数量大
儿童文学的浅易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等特征使其在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但就小學低段(1—2年级)语文教材的专题正文及“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专题正文中识字单元3篇、拼音单元10篇、课文单元17篇、“语文园地”模块9篇、另在入学教育中还有一首儿歌《上学歌》,合计39篇;一年下册专题正文中识字单元7篇、课文单元18篇、“语文园地”模块9篇、“快乐读书吧”模块2篇,合计40篇;二年上册专题正文中识字单元4篇、课文单元23篇、“语文园地”模块9篇,“快乐读书吧”模块推荐课外读物5本,合计41篇;二年下册专题正文中识字单元2篇、课文单元24篇、“语文园地”模块8篇、“快乐读书吧”模块推荐课外读物5本,合计41篇,共计160篇。
表1 不同年级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的数量分布表(篇)
从以上对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材的横向对比发现,四个学期选文数量分布相对均衡,每学期儿童文学作品选文数量都在40篇左右,选文数量占整个低学段选文的95%。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之所以儿童文学作品有浑然天成的优势,因为语言浅显易懂,容易被儿童接受。完全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
纵向对比发现,课文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最大,合计82篇。在识字单元和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单元同样有儿童文学作品的选入。这样的编排方式体现了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是以阅读为本位、统整听说读写活动的综合性教材,使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不再是空谈,真正落实到操作层面。
二、选文内容丰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十分丰富,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母题分类发现,仅低段选文中就包含爱的母题、成长的母题、自然的母题和幻想的母题。
首先,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在《升国旗》中,以文字内容描写升国旗的庄重场面,同时编排少先队员升国旗的插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我多想去看看》《祖国多么广大》以文本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一封信》《妈妈睡了》《胖胖的小手》体现对父母、家人的爱。《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邓小平爷爷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体现对英雄、革命领袖的爱等。
童年是生命的起始阶段,为人的成长奠定基础。成长一直是儿童文学乐于、善于表现的一种母题。比如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儿童诗作品《一个接一个》,作者通过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感受这个世界,用儿童所熟识的语言表达内心世界。诗中从“做梦”到“上学”再到“课堂”,描绘的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形象。这样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与生活经验对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在分享过程中克服不足,规范学生行为。《怎么都快乐》从孩子的角度讲述对于快乐的理解,一个人是快乐,和他人相处也是快乐,付出同样可以快乐。通过学习这首儿童诗,让学生了解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快乐,事事都可以快乐,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很容易发现,编者的目的是借助儿童文学作品在无形中影响儿童成长。
我国学者王泉根认为“亲近大自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自由天性”,儿童文学是亲近自然的文学。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自然离不开对自然的揭示。如《秋天》《四季》让学生感受季节之美,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描绘的都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除此之外,还有满足儿童探索欲望、好奇心的幻想母题儿童文学作品选编进入教材。如《太空生活趣事多》《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等篇目,都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有关幻想世界的艺术形象,这样的内容最常见,也最容易开发小学生无穷的想象力。
经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统编小学语文低段教材选文中的儿童文学作品选文数量大,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文内容丰富,艺术母题涵盖范围广,而且人文价值呈现立体多样化的特点。
三、选文体裁
统编本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选文数量大,同时选文体裁丰富多样。据初步统计,如表2所示,统编本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选文体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故事等多种。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一年级选编的儿歌、儿童诗篇目数量多。一年级上册儿歌、儿童诗共39篇,一年级下册儿歌儿童诗21篇。二年级童话、寓言、儿童故事体裁篇目数量居多。二年级上册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故事等体裁共计28篇。第一,这样的分布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第二,选文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克服幼小衔接问题,从根本上降低学习难度。(2)二年级作为低段教学的第二学年,是向中段过渡的年级,选文起到了相应的过渡作用。由一年级内容浅显、音韵和谐、趣味性强的儿歌、儿童诗到二年级无论对阅读能力还是文章长度及学生认知理解能力都有提升的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和儿童故事等体裁篇目都有大幅度提升。
四、思考与建议
(一)正确把握儿童文学作品蕴含的德育价值
语文课程具有“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培养精神”等德育价值。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即人文性的体现。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本身蕴含深厚的德育价值,教学要在文本基础上充分凸显“德育”功能。例如《升国旗》一课,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对国旗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祖国多么广大》要求学生大致读懂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统编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遵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教材编写有关“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有关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的增强”的建议,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例如《小青蛙》一文中,通过识字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儿歌、儿童诗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再比如《口耳目》中的京剧人物形象、《春夏秋冬》中的扇形图画设计及《姓氏歌》《人之初》在无形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文字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所以,德育教学无处不在,需要教师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降低教学难度
低学段的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因此,识字模块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教什么、阅读模块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教什么,要求教师清晰、准确地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阅读童话、寓言、故事等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时,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教学儿歌、儿童诗等體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首先强调的是“诵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要学生从诗文的声调、节奏、气韵等方面“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寓言的优美”。也就是说教学这样体裁的文本时重在让学生体验、感悟、理解,重在培养阅读兴趣。例如教学《四季》,学生除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外还可以通过描述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表现四季的特征。
儿童文学体裁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化、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儿童文学在蕴含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特点基础之上,对学生发展个人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中,“下雪啦!下雪啦!”两个感叹号,一是学习感叹号,二是“在阅读中体会感叹号所表达的语气”,感受到下雪时儿童兴奋的心情。同时“竹叶”“枫叶”“梅花”“月牙”这样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探索位置互换,激发好奇心,培养良好的语感,为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还应包括对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2016年试用至今,编者的良苦用心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首先理解目标要求是什么,编者的编写意图是什么。“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和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桥梁的构建不是一句空话。如二年级上、下册在“快乐读书吧”模块“读读童话故事”“读读儿童故事”,分别是上册《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飞的猫》共5本书,下册《神笔马良》《七色花》《一起长大的玩具》《愿望的实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4本书。这样编排不仅是课外读物的推荐,还是从阅读发展角度要求教师树立整本书阅读意识。教学过程从读书封面、书名、作者再到读书习惯,是阅读习惯的培养、强调过程,不仅关注读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杰,杨红霞,周杏坤.儿童文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陈月鸣.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9.
[4]严兆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选篇与教学研究[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课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以低段儿童文学作品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实践案例”(项目编号:XJJY202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