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轩
摘 要: 语文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提出的理念,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和具体指向。合作学习是在团体中学习,各小组协同配合,在讨论研讨、合作探究中完成既定任务的新型学习方式。旨在讨论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生生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今后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一种参考。
关键词: 合作学习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是当下主流的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概括来说合作学习就是突破个人“单打独斗”和“闭门造车”的局限,在学习团体中共同学习、互帮互助、寓学于乐、共同进步,最后实现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一、概念阐释
(一)合作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在团体中学习,在班级里按照性格、特长和能力组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6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任务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协同配合,在讨论研讨、合作探究中完成既定任务;在互帮互助、人际交往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优势。组内组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教师的评价以各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品质。它的显著效果引起人们注意并投入研究[1]。
实施合作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师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每组人数适中,各方面做到优势互补;要恰当地选取时机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避免学生错误地使用这种学习方式;在具体合作过程中要合理分工,让组内成员都得到锻炼和发展;要做到及时评价。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终极目标[3]。
(二)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角度规定了学校语文课程培养人的内容取向和目标导引。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内容,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使师生双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有据可依[2]。
二、通过合作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丰富语言积累,锤炼语言应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建构,并且具有在多种场合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感悟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中的课文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多彩的言语活动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
1.分体裁
教师将课文中的文章按照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散文、小说、戏剧和外国文学作品等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各小组分别查找资料,总结各种文学体裁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点。这不是单次作业,可以作为一个月的任务。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调查了解,最常见的有参考教材和教辅材料、去图书馆查找专业书籍、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或者借助网络中各种相关学习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B站等。在这样的任务当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任务的答案,还可以懂得合作学习的优势,大家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协同进步、寓学于乐,能收到自己一个人学习达不到的效果。组与组之间可以分享交流、互通有无,既节省了探索发现的时间,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友谊,开阔了视野,进一步加深了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自觉合作的情感。
2.分主体
如果说分体裁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的话,那么分主体将有助于将学生就积累、建构的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以古诗词教学为例,请各小组畅谈最欣赏的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如李白的绚丽飘逸、隽秀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浑厚蕴藉,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苏轼的豪放雄浑、乐观旷达等,还有陶渊明的平实质朴、李商隐的含蓄隽永、孟浩然的清新雅致、陈子昂的慷慨悲壮、李清照的清新脱俗、缠绵哀怨等。语言风格本无好坏,只是个人喜好罢了。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组织语言,做到有理有据、绘声绘色,争取让别人都接纳自己的观点。讨论到激烈处时,还会爆发小规模的辩论,就是语言的实践和应用。孔子曾经说要学思行结合,学和思的最终目的和指向都是行,即实践和应用。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弊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同学们的分享过程,就是语言表达与现象、梳理与整合的过程,能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发展多种思维,提高思维质量。
广义来说,任何形式的学习均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是能够做到这点的。有人说逻辑思维是理科学科的專属,这是大错特错的,语文学科的学习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高阶思维。
语文课文注重整体感知,即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李商隐的《锦瑟》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在解读中断断不可以逐字逐句地分析,不仅诗词的意蕴全消,还会消除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老师应当以朗读为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教师范读、个人朗读、全班齐读、沉浸式吟诵等。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本诗朦胧的境界,体会作者不幸的遭遇、悲慨愤懑的心情,感悟到诗歌中真挚浓烈又幽约神曲的情思。小组成员在朗读和聆听的过程当中,可以借鉴他人语音、语调、神态及感情的运用,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过秦论》是一篇思维缜密的政治议论文,总结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原因,旨在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全文内容庞杂,个人梳理难度极大,应当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文章说理顺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再如《劝学》是一篇逻辑分明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各小组对其论证进行分层,体会内在的逻辑价值。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犀利戏谑、幽默讽刺的杂文,主要观点是对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要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二十一世纪,鲁迅的观点是否具有时代性价值,我们应当怎样继承文化遗产,又应该怎样对待西方文化?进行一场自我反省和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里教师可以抛出几个问题: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这说明了什么?你如何看“汉服圈”日渐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件事?也可以问同学们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侵略”?人们的审美和喜好是越来越现代化了,还是越来越西方化了?回答这些与文化有关的问题,学生需要经过小组讨论或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采访其他人,涉及团体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更辩证性、批判性、全面性地理解各种文化心理和文化现象,还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探索真知的认识和热情。
(三)多维鉴赏品评,拓宽审美体验。
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协调其他各育具有重要作用。审美能力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是缺乏生活情趣的,是干瘪和枯燥的。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艺术类课程外,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责任。
1.品评课文之美
以《再别康桥》为例,这篇诗歌是美的,可是具体美在哪儿?如何表现的呢?有的小组得出结论,《再别康桥》具有绘画美,因为诗歌语言选用色彩斑斓的意象,可以说每一小节都是一幅图画,教师可以让组内成员合作,运用想象力绘出这些图画,最后展示在班级后面的板报墙上;有的小组得出结论,具有音乐美,因为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音韵和谐、回环复沓、节奏感强。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进一步让同学们体会诗歌的韵味,还可以让各小组搜集其他同样具有音乐美、音韵和谐的诗歌,并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还有的小组得出结论,本诗具有建筑美,指的是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个练笔,运用整齐划一的句式作一首短诗,然后全班展示品评,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作意愿。
2.发现生活之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或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各小组自行安排去户外发现美、鉴赏美。祖国大好河山山美水美,人类的作品显示了智慧的光辉。学习小组可以郊游踏青,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旅游,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使是我们身边也有美可以鉴赏,汉字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比如“安”好像静如处子,安居屋中;又如“休”仿佛劳作之人,树下乘凉;再如“仙”似乎人在山巅,临风长啸。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以“品评汉字之美”为主题的班会或者活动,通过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鉴赏品味和鉴赏情趣。
3.鉴赏文学作品
《红楼梦》是部编版新教材要求的“整本书阅读”篇目,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除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登峰造极外,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意蕴更是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但这本著作人物繁多,更被誉为描写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因为除了文学价值外,其中的诗词、音乐、建筑、绘画、雕塑、风俗人情、宗教、衣食住行体现的美感更令人心向神往。教师可让各小组分章节品评或者分类别赏析,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各小组合作制作PPT展示研究成果。
(四)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
语文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思想教化作用是时下热点,也是重中之重。对语文的学习,除了掌握汉字汉语规律等各种知识层面的技能外,还要领悟背后的文化内涵等精神层面的价值。
教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课前演讲,演讲内容可以是不同的主题,文化专题可以进行一个学期。学生可以从课内文章里面挖掘文化内涵,也可以向大家介绍课外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知识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甚至还可以按照朝代或者不同的文化时期,或者不同的文化类型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大家在搜集资料、讨论研讨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储备;在交流融合中增长见识见闻,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和本国的文化底蕴、文化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在交流分享当中学生们取长补短,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教师还可以就当下的热点话题及学生们感兴趣的文化现象在班级里展开讨论,甚至是小型辩论赛,加深学生对各种文化的理解。同时,对于一些情境性比较强的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特定时代、民族、类型的文化态式。
(五)四位一体,协同发展。
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开来叙述是为了方便理解和更直观,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内在品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要割裂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四方面协同发展。注意把握合作学习的正确方向,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不要将合作学习完全等同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主要载体和主要形式,但不是全部内涵。
三、结语
合作学习是时下流行的学习模式,语文核心素养是教育部新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发挥团体的最大優势,充分挖掘和实现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和效用,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凯奎.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学科合作学习新论[N].发展导报,2017-12-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