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 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职业技能,教师语言表达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高校要高度重视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巧抓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依托校外实践等方法,多渠道、多角度地提高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岗位胜任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师范生 口语表达 提升策略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国民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国民语言能力的提高对加快人才强国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划纲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教育是基础,学校是关键。对于即将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范生而言,这种素质和能力尤为重要,因为担负着提高全民族语言素质的重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凡是当教师的,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1]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其性情、提高其修养、完善其人格。然而一些高校师范生的口语表达普遍呈现出“逻辑不清”“内容匮乏”“感染力不强”等现状,一些人羞于开口、怯于表达。要求相关高校积极探索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策略,增强岗位胜任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巧用口语课堂,夯实语言基础
“教师口语”课程是高校训练提高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一些院校的“教师口语”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安排不太合理,课程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及普通话正音训练;口语训练的模式主要是教师范读及学生跟读相结合,形式单一,效果一般。师范生具备的语言素养是多方面的,普通话是最基础的内容,一般口语和教师口语也是口语训练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口语训练内容,加大实践学时比重,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口语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一)建立个性化、动态化语言档案。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学生有不同的口语发音特点。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因此学好普通话是师范生口语训练的第一步。在教师口语课伊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普通话发音测试,了解学生的发音情况,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个性化、动态化”的语言档案,详细记录每位学生的方言类型、发音特点、语音缺陷及需要正音的声韵调等语音情况。语言档案的效用在于可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发音情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实现个性化指导。同时,语言档案还可以动态记录学生一般口语和教师口语的训练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与专项提升。
(二)打造形式多样的口语实践课堂。
“教师口语”是全国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踐相结合。师范类院校一般每周安排2个到3个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应以教师理论讲授为辅,实践操练为主。实践课时需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才能较好地保证口语训练时间。口语实践课堂训练可采用学生个体训练、分组训练、微格教室训练等多样化方式。
1.个体训练
每周实践课的前二十分钟可安排学生的个人训练,每人三分钟,学生轮流上台展示。口语技能训练形式由易到难,第一轮为美文朗诵,接下去依次为讲故事、命题演讲、即兴演讲等。每位学生展示结束后,由教师依次点评其发音、情感、仪态、语言逻辑等。通过每周训练,培养学生勇于开口、敢于表达的勇气,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锻炼他们口语表达的流畅性、条理性,形成自然大方的态势语。
2.分组训练
分组训练是实践课的有效训练形式。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人—6人,选派普通话发音标准、口语表达能力较好且组织协调能力强、性格开朗的学生为组长。教师指导每组成员构建多模态情境进行练习,或课堂讲授,或谈心谈话,或班会演练,或家长会模拟等,组员训练结束后进行自评和互评,找出口语表达的不足之处,最后组长做总结归纳。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各组练习情况,适时给予指导。训练任务结束,由各组组长反馈本组的训练情况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师结合各组情况进行答疑、指导。
3.微格教室训练
微格教学是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师范生解决特定的教学行为。在“教师口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微格教室进行实践演练。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微格教室的模拟情境下进行练习并且录像。课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自己的录像,自我反思自己口语表达的流畅性、逻辑性及表达过程中的教姿教态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改进。
多形式、多情境的口语实践不仅能增强师范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在不同语境下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师范生在不断实践中从“勇于表达”走向“准确表达”,实现“流畅表达”。
(三)加强阅读,提高语言素养。
语言表达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是对表达者语言、知识、思维、素养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调动。同时,语言表达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是极丰富的。师范生要想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离不开各学科的养分给予,只有拥有各类学科知识,才能在不断变化的语境中轻松调取语言素材,准确表达,轻松输出。因此,口语课程的课后作业不应仅有口语的练习,还应有一定的阅读任务,文学、语言学、口才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美学等知识都是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有效助力。
二、丰富第二课堂,延伸实践渠道
课堂内的实践时间有限,口语表达得不到充分锻炼,第二课堂恰好提供了延伸、补充的平台。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还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一)发挥口语社团的优势。
各大高校均有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其中不乏跟口语表达相关的演讲社团、辩论社、朗诵社、话剧社等,但是部分社团处于“放养”状态,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缺乏明确的引导,社团活动较随意,学生锻炼效果一般。高校教师教育发展部门应充分利用社团的“亲民”优势,认真指导与口语表达相关的社团,明确指导教师,制定口语社团发展规划。依托社团,定期开展学习沙龙:同读一本书,共同学习口语表达的相关技巧;同看一个节目,如《超级演说家》《朗读者》等,总结口语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经历的口语表达成功案例或者表达瓶颈;话剧演出;在特定节假日进行朗诵快闪活动等。在交流中锻炼,在锻炼中提升。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师范生口语表达的兴趣与乐趣,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二)举办各类口语比赛,以赛促学。
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高校的校团委和各院系的分团委可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比赛,以赛促学,为师范生口语训练搭建平台。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大学不同阶段,口语类的相关比赛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如:大一大二階段是语言表达积累阶段,这个阶段的比赛应为基础性比赛,如主题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比赛等,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台前讲话的自信心;大三大四阶段是语言表达加强阶段,此时的师范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个阶段的比赛应以专业技能展示和求职面试为主,如说课比赛、微课比赛、职业规划大赛、求职模拟面试大赛等,这类比赛旨在提高师范生口语表达在职业中的应用能力。
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发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加了口语表达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语言环境中勇于表达、乐于表达,同时促进第一课堂的理论融入口语实践中,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依托校外实践,提高实战能力
师范生将来的职业主场主要在中小学,大学期间的各项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固然能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却不得而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知与做相分离的情境中教学,是知识处于未被激发状态的教学,这种知识很难在新的情境中进行良好的应用和迁移”[2](86-88)。因此师范生要想顺利将学校所学应用到教师职业中,校外实战训练必不可少。校外实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充分利用实习、见习进行演练。
高校在进行师范生培养时,人才培养方案一般会安排适当学时的见习和实习。如笔者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师范生在大三阶段进行一学年的“4+1”跟岗见习,学生每周有四天在学校学习,一天进入中小学见习;大四阶段进行8周时间的实习。中小学的见习和实习为师范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实战演练平台。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高校与中小学可实行“双导师制”。高校教师负责口语表达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小学教师负责师范生口语技能的实践指导。高校导师布置学习体验任务,如个别谈话、集体谈话、班会展示、导入、提问等口语表达要求,学生带着任务深入中小学课堂观摩、展示,中小学导师则逐个点评指导学生的表现,使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实战演练中得到快速提升。此外,中小学导师可以进行多个微课堂模拟展示,高校导师则带领学生感受上课教学智慧,总结归纳口语表达艺术。理论与实践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构建师范生的口语经验结构。
(二)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
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交流,只有在千变万化的话语情境中不断进行口语训练,才能更好地增强言语的识别力、判断力和应变力,更好地强化口语技能。因此师范生除了进入中小学实践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口语训练。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节假日的志愿服务都是锻炼口语的好机会。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实训场地,或选择乡村支教进行实战演练;志愿服务可以是中小学生义务辅导之类的扶苗行动,也可以是各大场馆的义务讲解、各类活动志愿者、社区的各类志愿服务等,只有在多样化的语境中演练,不断归纳总结,才能提高语言应变能力,掌握表达技巧。
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根本能力和素养。高校要高度重视师范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依托“教师口语”课程,加强课堂实践,因材施教;积极构建丰富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鼓励校外实践,提高口语表达的实战能力。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训练,师范生从“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转变为乐于表达、思路清晰、自信从容,实现《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提出的“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国安,等.新编教师口语表达与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王作亮.试论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改研究课题项目“岗位胜任力模型视角下的师范专业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与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018JG0702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概念语义结构视野下动趋式的语义与位移事件表达研究”(编号:2019SJA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