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华
摘 要: 传统语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求,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互联网+”背景,分析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实际情况总结推进语文教学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途径,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程教学。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院校 思政元素 语文课程
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果高职院校学生仅掌握简单的文化理论则无法满足社会用人标准,全方位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因此,利用语文课程教学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科人文价值、学生道德素质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分析
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并且在理论层面十分相似,若采取有效手段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两门学科教学的盲目性,真正发挥人才培养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必须结合社会用人趋势及特征,创新语文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容与形式,积极采取有效手段解决学生对思政教学兴趣不足、课程内容结合不到位、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与实践相脱离等问题,以此深化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分析语文教学现状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语文课程育人内容是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功能的关键。学生素养的提高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语文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应以对方的积极内容为依托,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丰富思政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此外,思政教育不仅要与时俱进、因势而为,还要在语文教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于“互联网+”推进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育的途径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高校思政会议中提道: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有效衔接思政教育与学科课程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思政元素与语文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教育模式的应用,并从整体人才培养效果考虑,针对课程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实施有效改进措施与策略,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效率作为课程衔接工作的重点,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学习环境,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1](116-117)。
(一)运用开放式学习模式,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
互联网本身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其中包含大量能够转化为实际的学习资源。因此,开放型学习模式的运用,要求教师将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注重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开放思维、教学内容等元素的运用,并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真正将灌输性教育教学转变为开放式自主学习。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略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全面理解,并且设置的学习目标与大多数班级学生的能力与认知水平不符,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开放式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会在互联网线上教学平台公布下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与最终成绩挂钩,促使学生在小组间、在班级间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推进专题化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次,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成果将主体目标划分为多个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倾向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差异,从深到浅地引导学生理解时代发展背景的思想政治元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与思政的兴趣,为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提供有利条件。最后,拓展专题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分析语文课文的过程中,实现强化思想政治、提升道德修养的目标,并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探讨与思政有关的内容提供丰富的资源与依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其更快地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例如,教师在开放式主体教学过程中,根据经典范本内容融入“友善”“诚信”“文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每个板块的主题融入历史人物与历史传记,真正丰富语文课程教学的案例、故事,并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影片,促使学生在课上相互探讨与语文课程、思政课程有关的内容,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始终。
(二)语文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程思政”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不少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认为将课程思政、语文课程教学及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联系,需要运用互联网及其他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与手段增强三者的关联性。从现阶段课程教学效果来看,思政元素的融入并不深刻,与之相关的教材缺乏针对教学改革的内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2](157-158)。因此,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首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要求教师全面考虑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取的思政元素是否可用于语文课程理论层面的拓展内容,并注重融入实用价值与时代意义较强的思政内容,增强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其次,注重从大众文化中挖掘学生愿意接受的思政内容,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从中国经典作品中提取有利于学生素养积累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共同解读范本中的经典内容,确保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为满足社会用人需求奠定坚实基础。最后,高职院校应针对学校专业建设特点精选思政学习资源与教学案例,促使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此外,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融入思政元素,还依赖于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否灵活,例如教师在进行理论层面教学时,应积极运用互联网中具有实用价值的具体案例,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结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内涵。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例如,運用教材《我的母亲》(胡适)一文引导学生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真正理解父母的不易,结合当下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达真情实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在学习及日后工作中始终坚定信念,焕发出语文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强大活力。
(三)结合“互联网+”环境,搭建创新型学习平台。
首先,语文教师应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其次,从两门课程的日常教学入手,积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传统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以此搭建创新性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利用“互联网+”创新的线上教学平台,主要是将网络资源、师生交流与管理、教学互动等平台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案例鲜活、内容丰富、思想突出的语文课程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与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最后,教师应积极运用慕课、微课、个人学习积分等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课程资源,进一步推动思政元素在语文课程教学模块的融入,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利用“互联网化+”创新语文课程教学平台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平台学习时间的分配。主要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课堂环节分配任务。其中,“课前”环节,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创设课程思政;“课中”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课后”环节,学生通过协作学习、交流讨论深层次感悟语文知识与思政知识,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的作用与功能。其次,教师应积极运用小组学习方式,根据能力、兴趣等特点将学生平均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5名—6名成员组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程的主要内容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并由其中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规范成员学习语文知识与思政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制约关系。最后,在互联网资源库的海量信息中提取与时代潮流相符的思政元素,并将有价值的思政元素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利用微信、QQ等互联网社交方式在课下与学生交流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及时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创新型自主学习平台优势。此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提前向学生展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求学生在课前与小组成员一同探讨,并在课上展示学生的探讨成果,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思政学习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专业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65-66)。
(四)改革课堂教学评估体系,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进一步改革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推进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的建设,使学生及时明确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处。对于教学评估体系的形式,应注重语文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由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人员定期听课,并通过互联网渠道对语文教师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效果。对于教学评估体系的内容,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应从学生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素质等多个维度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其中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师生互评与生生互评,动员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融入思政元素的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
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为丰富语文课程理論层面教学思想政治内容提供可行的途径。其中,形成性教学评估包括学生线下课堂表现、线上讨论、线上参与度、单元测试成绩及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学习等,并将每部分评价按照合理比例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终结性评价包括学生的期末成绩及课程学习成果评价,强调利用教师评价、班级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考查学生最终的课程学习结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习近平同志曾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高校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4](14-19)。在利用思想政治内容细化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好教学评估体系,明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意义,确保语文课程育人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注重结合教学评价与互联网打造隐性课堂,切实将课程教学目标融入过程分析目标导学、分组学习展示、师生合作探究、课堂作业评价四个阶段,促使学生围绕线下课程内容与目标,利用线上学习平台拓展,真正将各个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有效衔接,让语文课堂更贴近实际生活,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育人效果,提高质量。
三、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入语文课程教学,是当代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传统育人模式的一种创新。因此,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评估,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及语文教学的功能,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龚红庆.“互联网+课堂”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05).
[2]邓滢.“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大学语文线上立体交互教学研究与实践[J].江西化工,2020(04).
[3]韩丽丽.关于高职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途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
[4]齐晓琪,叶润平.论微时代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