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博 邓永旺 孙韵植
摘要:“十四五”时期,长春应发挥现代化都市圈在推动东北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制造业向“智造”转型,建设东北亚经贸交流中心,打造生态能源中心,搭建协同创新生态园,开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局面。
关键词:长春;“双循环”;都市圈
中图分类号:F12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4.012
一、基本判断
围绕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国将以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加快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逐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跨越。基于此,重点从底线思维、经济模式、供给维度、需求维度、空间组织、国际合作六个方面判断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总体趋势。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是国内大循环的根基,是守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
粮食进口市场单一,亟需以农业现代化摆脱结构性风险。“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量一直在1亿吨以上,主要以大豆、玉米替代品为主。美国、巴西等前十大进口来源地,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70%以上,进口贸易集中度较高。能源进口依赖严重,以技术创新发展替代品势在必行。而我国煤炭处于过剩状态,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并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推进清洁利用。
●传统通道经济将向枢纽经济转型,从区域窗口城市带动转变为国际化中心城市带动
枢纽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全世界35个国际大都市中有31个是依托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全球财富的一半集中在交通枢纽发达的城市。中心枢纽城市将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领头羊。依托国家重点战略区和都市圈的区域国际化中心城市,通过发展枢纽经济,将超过区域窗口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带动区域参与国际大循环。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和民族品牌塑造
国家将以自主创新突破部分关键“卡脖子”技术,维护产业安全。通过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高端数控机床、半导体芯片、高端传感器、汽车发动机、高精度机械手、高端轴承等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掀起本土民族品牌对海外高端品牌的替代新浪潮。我国供给侧存在不少短板,统一要素市场是打通内循环的必然趋势。2020年,中央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旨在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促进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以高品质消费推动提档升级,以“两新一重”稳定有效投资,将有利于激发新的经济活力
消费提档升级可以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资本回路演进至高品质消费的资本循环,休闲、文旅、康养等高品质消费作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有助于让万亿体量的海外消费回流国内,让消费留在国内,拉动内需。有效投资可以维持充足的经济流动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注重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就是要以重大工程建设的方式为经济注入更好的流动性,为国内经济大循环起到托举作用。
●打破行政区经济格局,构建以都市圈为基本单元的近域“完整功能地域—专业功能单元”的经济空间体系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向本地化、区域化重塑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都市圈作为畅通“双循环”的主要抓手,为打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多点梗阻,需要打造成为完整功能地域,其内部各城市將作为专业功能单元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形成“中心城市总成—外围城市配套”的地域分工体系。行政区经济将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在新形势下,中东部地区要通过都市圈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打破“物流最后一公里”等区域界线,促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形成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的新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摆脱传统国际被动分工模式,以“一带一路”推动新型国际大循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构全球分工格局,重点是通过进一步的国内开放和相互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降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成本。“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界新的贸易轴心和产业协作、共同发展的国际大平台。从出口导向到内需导向,形成以内部新消费承接以往出口产能的新型国内大循环。以持续扩大我国内需为导向,一方面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吸收全球的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和技术,另一方面用我国居民内部消费消化、承接以前的出口产能,形成自我畅通、自我循环的经济体。
二、总体思路
●功能识别
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能源、产业、生态等传统发展要素支撑较强,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基础完备。同时,作为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之一,其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市场主体多达119.9万户,拥有庞大的生产生活资料消费市场,潜在的生产率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都较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双循环”战略的提出进一步为东北振兴带来新的希望。在这一新格局中,吉林省要立足自身,处理好省内东中西的关系,积极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核心,畅通省内循环。同时,发挥比较优势,自觉服从和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在保障区域粮食能源安全、促进东北亚经济合作、维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作为中蒙俄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东北亚区域信息通信枢纽,国家东北区域重要节点,是东北区域核心腹地,是推动东北地区全面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抓手,发挥着“连接南北、贯通中西”、实现东北地区协同开放的支点功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长春都市圈在东北区域的区位、先进制造、生态本底、资源禀赋条件的比较优势,重点强化商品粮基地、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枢纽、旅游休闲功能,培育外贸产业升级基地、区域创新中心功能。
●路线图设计
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畅通东北地区内循环,发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在推动东北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围绕打造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的总目标,以数字化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需求端消费提档升级,形成以数字化为主,巩固国家商品粮基地、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全力打造东北亚经贸交流中心、生态旅游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一条主线、两大基地、三个中心”主要思路,推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东北区域互补功能单元。
三、长春都市圈融入路径设计
●巩固商品粮基地地位,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与科技融合,建立都市圈农产品的技术优势。在公主岭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包含孵化器、技术共享的交易平台、农业会展中心等全链条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以此为核心,串联农安、德惠、榆树平原区,沿黑土带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建立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二是助力“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大力推动农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政府对农产品海外营销促销的支持力度,以九台苗木花卉、松原和吉林西部杂粮杂豆、伊通和榆树畜牧、双阳和东丰鹿产品等特产品牌为重点领域,巩固和深度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围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合作,积极探索开放合作模式。
●推进制造业向“智造”转型,强化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功能,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一是围绕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都市圈汽车产业生态圈。发挥一汽、华为等国有和民营大型产业集团在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引入一级配套零部件企业,将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0%以上。推动部分二级、三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落户吉林、四平、辽源,建设辽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四平专用车维改基地,构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贸易经销等完善的汽车产业生态圈。二是培育制造业民族品牌,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深化行业“标准+”和“品牌+”战略,围绕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纺织等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力支持一汽发展,推动“六个回归”,做大做强“红旗”这一民族品牌,提升长春国际汽车城产业控制力。支持中车长客、长光卫星等重点企业发展,争创名牌产品,提升品牌价值,巩固先进制造业整体优势。三是大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依托华为、浪潮、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以规模采购加强对东南沿海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导入,建设长春、吉林、辽源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带动IT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向长春现代化都市圈集聚,吸纳农业现代化释放出的大量劳动力。
●提升商贸物流功能,建设东北亚经贸交流中心,维护国家贸易安全
一是统筹都市圈开放要素,构筑现代化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按照“一会、两港、三区”的整体设计,整合都市圈开放平台,提升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开放的带动力。在融入国内大循环中,加快建设以长春为核心的“米”字型高铁系统,优先实施“向南”开放战略,积极拓展长通丹、长通赤、长平营三条向南开放通道,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促进国际大循环中,加快建设对接东北亚的空中航线,常态化运营长满欧、长珲欧两条国际铁路线,大力开拓“冰上丝绸之路”新航线。二是加强东北亚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推进国际贸易多元发展。围绕建设长春国际外事服务区,吸引东北亚地区金融商务、外国办事机构、跨国企业办事机构、央企地区总部、外地省市、外国城市在长春设立办事处,探索国际学术组织、产业组织和公益组织合作的新模式,重点打造文化艺术、会议酒店、科技创新、商务金融、旅游休闲的配套服务功能。谋划吉林高新区会展中心项目,重點打造冰雪展示、会议酒店等旅游休闲功能。
●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打造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培育全国性旅游消费市场
一是打造都市圈精品旅游线路,提升长春市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构建与全域旅游需求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打造长春都市圈生态旅游品牌系列。以长春净月潭、莲花山和吉林松花湖为核心,打造冰雪旅游品牌。围绕农安县城、波罗湖、太平池,打造农安辽金文化旅游品牌。以双阳湖、鹿乡、奢岭、吊水壶为重点,打造温泉度假旅游品牌。二是延长旅游产业链,丰富都市圈旅游产品体系。依托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吊水壶国家森林公园、波罗湖等资源,重点开发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国家公园、主题公园等旅游产品。以净月、新立城、永春、合心、兰家、兴隆山为节点,开发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乡村体验、休闲农业等旅游产品。
●完善区域创新链,搭建协同创新生态圈,积极申请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一是建设东北地区信息枢纽,加快都市圈数字经济建设。依托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积极申请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升枢纽能级。推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北方)示范区和红旗绿色智能小镇建设,开展5G网络、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围绕华为、浪潮等企业发展需求,大力谋划长春都市圈新基建项目库,集聚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平台服务和人工智能软件服务三大功能。二是重构长春都市圈创新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依托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板块建设,打造都市圈科创核心。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联盟建设,构建长吉跨境电商模式创新带、长平先进制造业创新带、辽源新能源创新带等等。大力打造响水镇、岔路河镇等研发型创新节点,范家屯镇、合隆镇等制造型创新节点,大岭镇、北大湖镇等服务型创新节点。三是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围绕长春都市圈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建立行业中试中心,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攻关成果向中试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企业跨地域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构建统一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推动中试成果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产业化,搭建综合国家科学平台。
作者简介
王昱博,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经济;
邓永旺,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孙韵植,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责任编辑 王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