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常攀 次仁卓嘎 宁立宏 孙锋博 德吉玉珍 拉巴次仁
摘要:从西藏非洲猪瘟防控概况、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西藏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藏;非洲猪瘟;发展趋势;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21)06-0031-02
我国素有“猪粮安天下”之说,2018年以前每年出栏生猪约7亿头,猪肉消费占肉品消费总量的60%以上。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是养猪业的“头号杀手”。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以来,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非洲猪瘟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胡春华副总理多次作出指示和批示。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力求确保西藏猪肉市场供应平稳,确保西藏藏猪产业稳定发展。2019年,全国生猪产能严重下降,价格出现大幅度大范围上涨,西藏猪肉缺口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虽然较小,但是西藏70%以上的猪肉市场需求要从内地调运,调入猪肉所占比列很高。因而,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工作与保供给、保民生、保发展等多方面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西藏当前非洲猪瘟面临的防控形势依然很严峻。
1 西藏非洲猪瘟防控概况
2018年8月,国内发生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2018 年 10 月,云南省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直接导致西藏成为疫情毗邻省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压力剧增,防控形势更加严峻(之后数月,与西藏毗邻的四川、青海相继发生疫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根据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坚参指示批示精神,区农业农村厅、区农科院组成专家团队对西藏 6 个省际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进行蹲点防控指导。截至目前,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60多起,2019年4月7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2019年10月CPI同比增长3.8%,猪肉价格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贡献”约6成,肉类价格上涨66.8%。西藏也受到较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从疫病防控和市场需求两个角度来说,由于西藏大部分猪肉需求依靠内地调入解决,长途调运,导致价格进一步提高,输入型疫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 西藏养猪业发展趋势
2.1 西藏养猪业重点区域不会变是长期趋势
西藏7个地(市)中,养猪业的重心区域和藏猪产业的核心区在林芝市,占西藏养猪数量80%以上。若发生疫病,影响最大的必然是林芝市,林芝市作为西藏非洲猪瘟防控的重点地区是长期趋势。
2.2 西藏猪肉主体供应依靠内地是长期趋势
西藏高寒缺氧,草原面积大,地理条件特殊,畜牧业的主体是养殖牛羊。牧区消费牛羊肉是数千年形成的习惯,具有压倒性优势和长期不变的趋势。城区消费牛羊肉依然是主体,对猪肉的需求比牧区大很多,受需求的特点和特殊的地域环境与养猪饲料的局限性影响,靠自身供应满足市场的道路基本行不通,猪肉市场主体需求依靠内地是常态。
2.3 西藏防控输入非洲猪瘟疫病是长期趋势
西藏边境地区动物疫病防控本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动物和动物产品本着“只出不进”的工作原则,西藏边境具有特殊的天然屏障,市场化程度又相对较低,非洲猪瘟防控风险相对较低。同时,西藏地广人稀,养殖模式总体很粗放,对疫病防控来说,比集约化的饲养方式具有天然优势。猪肉需求主要依靠内地调入的格局长期难以改变,这就决定了西藏防控输入型非洲猪瘟疫病的工作格局较长时间不会改变。
3 西藏非洲猪瘟防控对策与建议
西藏猪肉市场需求主体长期依靠内地调运解决的趋势,决定了西藏在非洲猪瘟疫病防控策略上,从调运源头、运输方式、监督管理、监测检测、信息库共享等工作要素上要切实落实好责任,优化执行好各项疫病防控工作。
3.1 力求确保猪肉调运源头安全
区域性跨省(市、区)调运,宜选定几家较大的商誉良好的企业,出具肉品品质合格证,确保猪肉产品源头无问题。调运人员必须长期合法经营,应出具起运地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的报告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经过指定调运通道进入西藏,确保源头情况清楚、产品合格、路径清晰、平安进藏。
3.2 持之以恒做好猪肉冷链运输
生猪长距离调运方式既不适应疫病防控要求,也不符合猪肉消费升级趋势。健全现代化的流通体系,核心是变运猪为运肉。西藏作为生猪调入区域,要主动与邻近调出省份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实现大区域内供需大体平衡,除种猪和仔猪外,原则上不跨大区域调运活猪。引导市场建立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鼓励经营企业建设冷库等设施,将日常供应和适量储备结合起来,以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可能带来的困境。
3.3 强化多环节监督管理无死角
要逐级压实责任,不折不扣落实好疫情监测排查报告、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生猪及猪肉运输和餐厨废弃物监管等现行有效防控措施。坚持非洲猪瘟防控日报告制度,严肃查处瞒报、谎报、迟报、漏报行为。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力求通过全方位监管,发现问题能第一时间处理,将风险尽量降到最低。坚持猪肉进藏以格尔木省际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为主要通道的工作模式,以将有限的疫病防控人力、物力、财力要素主要整合聚焦至格尔木动检站,优化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力量。
3.4 坚持实验室监测检测常态化
对进藏的猪肉及少量的种猪和仔猪,在起运地出具非洲猪瘟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的前提下,依然要随机不定期抽查、采集样品,开展实验室监测检测工作。对西藏的养猪企业、养猪户也要采集样品,长期对区内的养猪业开展非洲猪瘟疫病监测工作,尤其是林芝作为西藏藏猪产业的核心区,做好非洲猪瘟疫病监测就是为西藏藏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5 形成信息库共享的工作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西藏重大動物疫病尤其是非洲猪瘟信息库建设,建立调运企业、调运人员网络填报相关信息的工作平台,长期收集并积累原始数据,长期评估调运企业、调运人员的商誉,统计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出现较多、较大问题的企业和个人要通知其及时整改。出现较大问题的要依法停止对方经营活动的权利。对故意不按照西藏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要求进行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和不良社会后果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建立的数据库信息平台要多省份共享,共同监督发现并解决问题。
3.6 引导老百姓选择替代品消费
西藏人民消费牛羊肉的比重显著高于内地,虽然猪肉缺口占猪肉消费的比列在70%以上,但需求的当量并不是很大。在各种肉类产品价格都有所上涨、猪肉价格上涨十分显著的情况下,在市场对资源的调配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下,通过市场和消费习惯的调整,引导人民群众增加禽类和水产品的消费。禽肉特别是肉鸡生长周期短,对猪肉消费替代效果较好。通过市场传导作用,减少从内地调运猪肉的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规避非洲猪瘟病毒传入西藏有积极意义,并可以通过市场调节作用,降低老百姓由于猪肉价格高位运行导致的消费支出增多的不利影响。
4 小结
猪肉作为我国肉类消费品的当家品种,其价格的变化也影响着牛羊肉、禽类、水产等肉类的价格,决定了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驰而不息坚持并加强多部门联防联控,多部门工作内容要继续细化,责任要具体,群策群力,互相协助,农业部门主导,共同推动西藏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保持良好工作局面,为西藏藏猪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为西藏保民生工作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