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舒静
摘 要:幼儿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教育,幼儿在幼儿园获得文化知识和健康意识的启蒙。由于幼儿思想单纯、认识事物角度单一,在幼儿园中,教师仅仅通过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理论常识是不够的,为了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情境化”安全教育模式。文章以“幼儿走散了”的情境化活动为例,探讨了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策略的运用与实践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策略
近几年,大部分的幼儿家长都意识到了幼儿园安全的重要性。幼儿在幼儿园受到虐待或丢失的新闻时有报道。幼儿在幼儿园中要提高安全意识对于防止此类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幼儿来讲,思想意识依旧在初级发展阶段,对枯燥的安全教育知识理解有难度。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有好奇心,安全教育常识在幼儿意识中无法和现实环境中对接。如何以合理的教育模式来对幼儿教授安全知识是现代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将生活中的具体生活的场景抽离,通过情境与安全知识教育理念相结合,教师可根据幼儿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规律在情境中设置问题,情境所反映出的问题越具体越能激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以“幼儿走散”的事例构建学习环境,让幼儿理解走散的实际具体含义,让理论性安全教育知识达到“活起来”的目的,幼儿从感观上和行为上激发自我保护意识。
一、 幼儿园安全教育中“情境化”作用
传统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通常是教师通过儿歌游戏模式传授幼儿安全知识理论。幼儿在接受安全知识理论仅仅是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大量的安全知识理论的灌输,幼儿即使记住了字面内容却难以理解理论背后实际的应用场景。具体表现在幼儿将教师传授的安全教育歌谣背诵得滚瓜烂熟,遇到实际情况幼儿没有办法将歌谣里的内容与场景挂钩,幼儿在面对安全危害时依旧懵懂无知,手足无措。幼儿园安全教育中“情境化”模式可将幼儿可能要面临的各种危险场景做出“情境化”搭建,教师通过与幼儿互动,让幼儿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幼儿可加深理解安全危害的实际含义,一旦身边安全危害的问题发生,幼儿可做出反应,如求救等解决问题的状态。其次,幼儿园安全教育中“情境化”更富有趣味性,幼儿在接受教育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对教师在教育中提出的小问题积极互动,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的心理认知水平。
二、 幼儿园安全教育中“情境化”策略运用模式
(一)构建真实场景,唤起幼儿的感知
在幼儿园安全教育中注重幼儿的参与感,构建真实场景让幼儿在场景中亲自参与,幼儿与现实环境互动的同时从而可感知具体的安全危险问题的发生。大部分幼儿都没有走散的经历,无法真实谈论自己的感受。这就需要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意识到走散的感觉。让幼儿参与迷宫游戏,众多幼儿参与迷宫游戏,在迷宫中幼儿会感受迷路和迷失方向的感觉,然后情绪比较焦躁。这时候老师可在迷宫外面指导幼儿从迷宫游戏走出来。教师可组织众多幼儿一起探讨走迷宫的感受,让幼儿感知走迷宫找不到同伴的感觉,从而初步唤起幼儿感知。其次,组织幼儿参与寻找宝藏的游戏。教师将物品藏起来,让幼儿寻找,启发幼儿体验一个事物藏起来找不到的感觉,从而在游戏中启发幼儿一旦与父母走失或与小伙伴群体走散不要慌张,要站在原地等待父母和小伙伴的寻找。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提高同理心意识,教师可通过与幼儿互动对话的方式,如假如我是爸爸或者妈妈,我的宝贝走丢了啊,他们会很着急。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要悄悄地藏起来,然后让幼儿去向另一个老师求助,幼儿通过老师的协助找到藏起来了的老师。这样的游戏设计,让幼儿学会遇到危险和困惑状态向成年人求救的方式。游戏过后,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对话环节,教师对幼儿提出问题如:“老师不见啦,我们该怎么办?”再比如“老师不见好长时间了,小朋友,我们该怎么办呢?”以问题的启发形式让幼儿有自我意识,一旦发生家长和幼儿走散的状态,幼儿会有大致的判断,意识到爸爸妈妈好久没出现了,我是不是和他们走散了的情况。
(二)借助绘本故事,提高幼儿安全意识
绘本里小故事是幼儿学习和接触新事物的主要方式。教师通过对绘本里小故事的演绎与描述,可很好地激发幼儿好奇心。幼儿能通过绘本故事了解到生活小经验,让枯燥的幼儿安全教育知识变得有趣味,从而提高了幼儿对知识的吸收与接受的程度。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教师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要过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小蝌蚪向其他小动物求助方式。故事讲完后,教师要提出问题指导幼儿思考问题方向。幼儿以故事方式从另一个方式理解走散的状态,了解和爸爸妈妈走散了该如何去向他人求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描述父母的衣服和外貌特点。如果在商场中走散,幼儿如何求助。教师还可向幼儿提问:小蝌蚪的妈妈和小蝌蚪们走散了,小朋友你要怎么帮助小蝌蚪们找妈妈呢?你们要对小蝌蚪说些什么呢?小蝌蚪们找不到妈妈啦,着急得哭泣地四处寻找妈妈,这样的方式是否合适呢?幼儿会根据刚刚教师所传授的安全小知识对问题进行回答。从幼儿们的答案得知,多数幼儿已经有走散的意识并且对小蝌蚪的行为表示怀疑。有的幼儿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如:小蝌蚪四处寻找妈妈就能找到妈妈吗,万一被吃了怎么办?小蝌蚪不要哭泣啦,我们找不到妈妈,妈妈是不是也在找我们呢?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幼儿对走散场景的思考,幼儿在反思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可自主提高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的能力。此外,教师可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周,积极邀请家长针对故事里描绘的小状况的解决方式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向家长针对绘本里的妈妈或爸爸的行为做出评判。以小蝌蚪找媽妈为例,家长可以就粗心的青蛙妈妈发言,分析青蛙妈妈找不到自己孩子的焦灼情绪,充分肯定表达青蛙妈妈对小蝌蚪的爱,并且表达如果自己是青蛙妈妈希望宝贝在和自己走散了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式。家长们的发言一方面提高了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妈妈只是粗心了大意了,但不是不爱你。另一方面安抚了幼儿的焦虑情绪,鼓励幼儿在走散的情况下要在原处等着家长回来寻找他,让幼儿相信家长是一定会回来的,而不是故意抛弃他。家长与孩子要建立独特的联系方式。作为家长,要及时发现幼儿走散的情况,主动向相关警务人员提供幼儿信息,以求快速寻找到走散了的幼儿。教师借助绘本故事的途径教授知识并与家长和幼儿的互动模式相结合,提高了幼儿安全教育意识。此外,家长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安全教育意识。幼儿的安全教育不能光靠老师的思想灌输,最重要的是家长与老师以及幼儿之间的互动,更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加强了亲子关系之间互动沟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