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2021-09-13 02:56黄永胜
考试周刊 2021年69期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阶段

黄永胜

摘 要: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学好数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智力水平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创设小学数学高效率课堂是近几年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文章试图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创设小学数学高效率课堂的方法,就如何改进和优化数学课堂加以探讨,希望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实践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阶段;数学高效课堂

一、 引言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标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抓住教育改革契机,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改变现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问题。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策略,以促进数学教学更高效,同时使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表象及原因

(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源自学生内心,是数学学习之路上“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学科,拥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这也是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上最大的问题之一,需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还是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不足、对数学学习有“畏难”心理,整体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存在偏差,尤其是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增长,很多学生认为数学题越来越难,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久而久之丧失了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教师非常头疼。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陈旧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综合要求,而目前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教学方式的适用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性地采用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认为这种讲述式的教学方法最快,部分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讲课时习惯于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虽然也会尝试创新教学方式,但是更多是在公开课或者公开展示环节。高效率的数学课堂不能得以建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不能活学活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的备课时间不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主体地位弱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将小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但目前,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全程引导学生,常常会把具体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内容一股脑地传递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出太多表达不同意见或不同观点的机会。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发言,而教师留给学生自主发言的时间也不多,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聆听更多的教诲,知道更多的知识点,却没有想到这种“替代式”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使其不愿意自主地思考问题,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没必要主动地参与,只需要被动地记忆教师所给予的知识。当学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丧失了探究数学学习的能力,就不能自主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甚至不断地在弱化,这使得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总体教学效果不佳。

三、 有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对策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充分带动学生情感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目前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数学,是因为学生认为数学学习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在网络化时代,学生通过一些小视频App会接收到较为复杂的信息资源,“读书无用论”观点充斥其中,甚至还有的舆论缔造者冠冕堂皇地说“买菜也不用微积分”之类的话,将无知作为骄傲。小学生难免会受到蛊惑,认为学习数学知识,只需要知道最基本的四则运算即可,只要达到“识数”的标准就可以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充分地意识到,数学学习源自实际生活,最终也将被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比如,学生和老师们在学习《克与千克》一课时,教师则将克与千克这一单位的具体应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菜市场买菜,问孩子们在买菜时是习惯用克来衡量,還是用千克来衡量。有的学生说妈妈经常带我去超市买菜,超市的菜一般都是按千克来计量的,也有的学生说妈妈经常带我上菜市场买菜,炒的菜都是一斤一斤地买,一斤是500克。同学直接指出一斤等于500克相当0.5千克,教师对其提出表扬,然后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困难,而且也更愿意跟教师一起讨论自己所知道的数学现象。还有个同学说自己的体重是按照千克来计量的,妈妈经常带他到药店的体重秤上称体重,每次称了体重之后还要记录身高,每次医生都是告诉他如果想知道自己多少斤,那还要乘以2。这个看似有难度的知识点,就在这些真实的生活案例中得以展现得十分鲜活,从而使同学们印象极为深刻。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浑然天成,以学生主动探究为基础,学生们很快接受,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也慢慢克服了对数学学习畏惧心理,愿意在课堂上和老师打成一片,对不同数学问题进行思考。

(二)依托学生实际情况做到教学相长

每个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都善于挖掘学生的蛛丝马迹,这主要得益于小学数学教师每天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数学学习中与生活教学相关联的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状况。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同样应建立在足够了解对方的基础之上,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越了解,就越容易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并且能够和学生就某些数学问题展开讨论或探索。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难心理,应采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补方式,比如让同桌之间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利用学习兴趣小组共同学习、一起汇报,达成学习效果和学习时间上的互补性。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学生的个人学习还是小组学习,学生均是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提供想象的平台,并在需要的时候对其适当地点拨,但是绝不是代替学生完成对于数学学习的理解过程。为了能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本质问题,教师应甘当数学课堂上的绿叶,让学生自己完成就数学知识点思考——理解——应用的整个过程,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就某些问题达成了微妙的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常常就某一主题展开丰富的讨论,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在课堂上非常明显。

猜你喜欢
新课改背景小学阶段
新课改指导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引导实践探析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化策略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简析如何创建愉悦的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