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术教育观与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之转型

2021-09-13 00:22冷雅静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蔡元培转型

冷雅静

摘要: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最早提倡美育的教育家,被称为“美育之父”。他的美育观是在中国传统美育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的思想观念所产生的。蔡元培打破了中国传统封闭的美育观,使得美育重新进入普罗大众的视野之中,促进了现代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转型,这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极大影响,而且对以后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美育观;蔡元培;转型

一、中國传统美育观

中国传统美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六艺”之教,当时出现的“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为之首。“六艺”有美感教育成分,强调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指出,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唐宋是中国画分科的成熟期,对绘画自律性因素的关注已超越前代,尤其超越先秦,但仍坚持绘画的教化功能及以技媚道的宗旨。宋元至清,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被局限于文人的个人趣味以及附庸集权专制下的政治道德规范之下,使得美育长期仅服务于少数精英阶层,趣味狭窄,缺乏对平等性、公共性以及启蒙性的诉求,但这种美育的泛律性框架仍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二、蔡元培之美育观

(一)蔡元培新式美育观的建立

蔡元培是第一位将美术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与法规之中的教育家。他认为美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突出地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目的”的特性,应该弱化其传统的政治教化功能,从而实现人性之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1917年他发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提出“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观点。文中主要是以哲学、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批判宗教的狭隘性、排他性和欺骗性,因此要以美育替之①。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发表了《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的文章,论述了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关系,强调艺术教育之重要性,提倡要大力普及美术教育。1920年,他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把新式教育方针精炼地归纳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并将其宗旨确定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而美育作为健全人格之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非凡。1938年蔡元培发表《美育与人生》,文中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因此,想要把迸发的感情转变为高尚的行为,需要陶养感情,也要有美育作为支撑。蔡元培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到逝世,采取了一系列方针对美育进行改革,真正将其落到实处。因此,他认为人之行为举止是在形象直观和情感体验中实现的,是一种感性活动,如何把人的这种流动不居的感性变成一种稳定的优良品质或操守,要经过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培养,而美育作为媒介,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陶养作用。美育可以“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可以使人“提高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偏见,保持一种永久和平的心境”。在美育的熏陶下,人们可以培养优秀品格,拥有良好心境,提高内在精神涵养。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自然会有明辨是非善恶之能力,克己复礼、修正行为,久而久之便可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临事所遇的自然而然地便会表现出一种与真善美相统一的行为态度,这有利于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社会新风。

(二)影响蔡元培美育观之因素

直接对蔡元培美育观产生影响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最大的进步在于使审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指出,“审美无利害,是对于美的一种评判和断定,其给予人的并不是一种外在压力式的正确与否,而更多的应该是较为轻松随意的划分方式”。康德从主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审美心理进行判断。他也希望通过审美心理的判定,使人们对审美有明确的认识,从而使人们克服心理欲望、物质欲望乃至宗教渴求。蔡元培极为推崇康德的美育观,他认为审美本身是无功利性的,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只是后来被强制贴上各种欲望的标签。而“美育”本身在于陶养情感,提升人之精神层次,使人养成高尚品格,逐渐摒弃那些害人害己的行为。美育可以将美学的价值观念普遍化和大众化,使所有人都能够体会到美育的魅力之处。

蔡元培的美育观还吸收了席勒的美育思想,而后者有着一股强烈的道德主义倾向。他认为美育的基础作用在于改变人的精神文化面貌,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这种道德主义的思想暗藏了席勒对于美学体系的“伦理维系”。而在蔡元培所著的《美育》中,可以明显看到席勒对其美育观的影响。他在书中对席勒的美育观给予了强烈的肯定,也从席勒完整的理论体系中,理解到美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促使中国美育朝着有意识的方向发展。席勒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对西方社会造成的伤害,可以通过美育来弥补,通过帮助人们建立健全的独立人格,使他们克服这一缺陷。蔡元培认为中国社会也面临同样的境地,因此美育成了他救世的“灵丹妙药”。如果要把愚昧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有审美的人,所以,蔡元培对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关怀深表赞同。

我们不难发现,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大部分来源于康德与席勒。他们都强调美育之陶养作用,提倡通过美育克服人们内心的欲望与污垢,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层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此同时,蔡元培也将中国传统美育的政治教化功能与西方美育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美育救国”的主张,这也将被人们所忽视的美育重新进入普罗大众视野之中,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蔡元培之美育观促进中国美育观之转型

伴随着这股“西学东渐”的风潮,中国传统美育观发生根本性变化。可以肯定的是,蔡元培对于西方的“艺术是可以改造社会的”这一思想深表赞同,并将其付出实践,提出“美育救国”“以美育代宗教说”等主张。尤其是他在民国初推出一系列教育方针,从实践方面推动了美育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美育进入转型阶段。而这种转型直接冲击中国古代整个美术教育体系,画家们对于名作的整理和评述、对于技法的研磨传承、对于绘画准则和民族风格的延续,已不再是美术教育发展之重点,甚至延续到清代传承多年的“南北宗论”的理论框架也完全崩塌瓦解。而西方艺术及思潮、西方美术教育模式、西方绘画传授方式很自然地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与实践,并逐渐被纳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系。

从蔡元培的美育观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美术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发展中国画,绘制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的绘画作品,更不是简单地将艺术看作愉悦性情、修身养性的一种工具。虽然在此发展过程中也有绘画技法的变革,例如诸多艺术家在其美術教育实践活动都积极倡导对“民族精神”的探索,阐释视觉造型艺术的共通性,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西洋画“本土化”进程中进行创新,使中国画在西方的影响下实现从题材到造型的改革,但更多是发挥美育的陶养作用,从思想上改变群众,提高其精神境界,使他们摒弃迷信盲从,培养理性思维。在这种观念的倡导下,久而久之会使人有明辨是非善恶之能力,更改自身的丑恶行为,从而改变愚昧落后的思想,拯救贫穷黑暗的社会,真正发挥“美育救国”“美育教人”的作用。因此,蔡元培的思维观念无疑使中国传统美育观发生质变转型,强化美育之社会功能,使美育实现“以人为中心”,其美育理念既尊重了民族性,又强调了善世性,有机平衡了启蒙与救亡。

三、蔡元培之美育观对当代中国美育的启示

蔡元培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充分吸收了中国礼乐教化以及西方康德和席勒的美育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更新、升华,提出了与时代相契合的美育思想,为后人提供新的理论视觉。现如今我们反观他的美育观,可以看出其美育理论框架相对完善,但一些想法却难以全面实施,究其原因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他虽强调美育要实现“以人为中心”,实现全人类健康又全面的发展,但面向的群体仍旧是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所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方针,影响的范围非常有限。因此,美育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美育观,是近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体现。此外,蔡元培之美育观也并未从整个社会群体角度付诸实践。新时代的美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继承和发展,真正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将美育的影响范围扩展到社会全体公民。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美育观的内容中,首先强调美育的人民性。美育事业对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性和重要性,发展美育事业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其次,它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美育,党和国家将关注点开始从文学美育向生态环境美育扩展延伸。生态文明美育就是教育我们要用美的观念和意识去保护我们的地球,增强环保意识。因此我们讲,新时代的美育观产生于人的社会需要,并且不再是形而上学的讨论,而是将内容具体化,开始探讨人们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如何审美、如何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如何达到和谐状态的路径。

当然,也不应因当时的社会局限性,否认蔡元培之美育观的价值所在,其美育观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可以真正称得上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相较中国传统美育观来说,他的美育观具有开创性,在当时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促使中国传统美育观发生根本性质变,有利于实现近现代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之转型。毫无疑问,在我们生活的当下,笔者认为他的美学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与研究。面对其美育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它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美育观的建设之中,从而使其美学思想在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①1917年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讲,并在《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聂振斌.蔡元培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祖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蔡元培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看人多看“闪光点”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你的问题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