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中学生的节俭教育与培养

2021-09-13 10:30蔡火城
教育界·下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学生培养

蔡火城

【摘要】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在中学生中存在一些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的不良现象,需要教师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耳濡目染,在心中植下节俭的种子,并茁壮成长,使他们成为努力上进、文明节俭的合格中学生。

【关键词】中学生;节俭教育;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在与时俱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的青年学生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如今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国家发展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和提倡勤俭节约。

一、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勤勞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关于节俭的家规家训代代相传,铸就了中国人民崇尚节俭的风尚,同时留下了很多有关节俭的典故和诗句。例如东晋吴隐之卖狗嫁女、北宋苏轼房梁挂钱的故事,涉及的诗句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另外,有关奢侈败家乃至亡国的教训比比皆是,并留下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等警句。

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节俭精神一直贯穿其中。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和人民同甘共苦,当时物质奇缺,广大党员和群众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同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轻人民负担,著名的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就出现在这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大力提倡节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但是节俭的风气依然流传了下来;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出台了八项规定,大力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多次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意义。

二、在校中学生节俭的现状

当前中学生的在校学习和日常生活表现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穿用上,一些中学生赶时髦,追求名牌,不合理的消费偏多

在校园生活中,一些中学生好面子,爱慕虚荣,认为在穿衣打扮上不能输给别人,要表现自己“白富美”“高富帅”的一面。于是出现了部分学生穿的衣服、鞋子都是高档名牌,特别是在运动服饰方面非得是耐克、阿迪达斯、亚瑟士等名贵运动品牌,借此在同学中炫富。甚至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加入其中,他们用父母辛苦赚来的生活费去买一些贵重的物品来充当面子,不仅浪费了钱财,而且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二)日常生活中,浪费行为严重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于用水、用电、用纸、用餐等行为,有部分学生十分浪费。例如洗手,大开水龙头,水花四溅,大股的水“哗哗”地流,还经常忘记关好水龙头,造成水资源浪费;夏天在教室上完课,放学了,没有随手关掉空调和风扇,让学校白花一大笔的电费;学生用的笔记本、作业纸,整本没写几页就不用了,造成纸资源浪费;食堂用餐,经常购买太多,吃不完就直接倒垃圾桶。诸如此类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三)节俭意识淡薄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的关键时期,学生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中学生没有将主要心思放在学习上,觉得自身家境比较富裕,在饮食上大吃大喝,在生日时请客吃饭,课余时间出入豪华商场,购买一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商品,从而形成了一股盲目攀比、不务学业的不良风气。

三、加强中学生节俭教育的重要意义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助长了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例如追星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进行节俭意识教育是抵制不正之风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净化校园风气,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中学生保持节俭的良好风尚,对他们的未来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节俭教育,学生明白物质生产和创造来之不易,而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有的,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珍惜生活,感念生产物质的人们。中学生通过一定的亲身劳动,切身体会一切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就能学会珍惜,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成果。以后参加工作和劳动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重视劳动过程,学会吃苦,学会用自己的双手积累更多的劳动成果。

(二)有利于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社会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中学生的节俭意识,可以有效遏制他们的某些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节俭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时就会本着节约的意识尽量减少物资损耗,为学校和社会节约更多的资源。这样就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等于增加了社会财富,使更多的资源能够分配到更有需要的困难群体中。

(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节俭教育的开展和节俭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更懂得生活的真谛,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成长中形成节俭持家、节俭办事、节俭创业的观念,优化资源配置,用较小的付出获得较大的回报,创造精彩的人生。节俭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成为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四、积极推进中学生节俭教育和节俭观念的培养

中学生节俭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家庭、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节俭观念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为人处世也会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加以重视。

(一)要注重将节俭教育融入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课程向学生宣传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崇尚节俭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了很多发明,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源,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中华民族的节俭美德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也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在平时,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讲述古人勤俭持家的相关故事以及我们党在革命年代不怕牺牲、节俭奋斗的光荣传统,同时积极挖掘身边的节俭事例,让学生积极讨论,融入其中,深受感染,从而使节俭观念入脑入心,并化为实际行动。

(二)发挥榜样的作用

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悠久文明留下了许多有关节俭的历史典故,至今为人們所传颂,这些都是我们开展节俭教育的丰富素材,也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所提倡的雷锋精神实际上也包含着很多节俭的因子。雷锋平时助人为乐,同时节俭朴素,将自己省吃俭用剩下的钱捐给灾区,还是小朋友们的知心人,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在我们身边仔细寻找,也会发现不少“小雷锋”,他们努力学习,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这些“小雷锋”就是广大中学生需要看齐的榜样。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每年从学生中评选一批节俭模范,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三)努力推动家校联合,共同培养中学生节俭的生活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人生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二者相结合才能保证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家长的教育方式,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同时给学生指导,引导他们学会孝敬父母,体谅父母,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努力学习,珍惜父母给自己创造的幸福生活,在要求父母给予的时候要适量适度,不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保持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让父母放心。学校还可以通过每学期召开的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宣传崇尚节俭的新风尚,让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节俭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孩子对节俭生活的认可。

(四)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培育节俭观念

学校可以提倡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式各样的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例如看望孤寡老人,慰问贫困家庭,到特殊学校联谊交流,为城市绿化、节能减排做宣传,付行动,加强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明白节约资源、节俭生活的重要意义。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参观,了解当年我们党和革命军队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如何克服物资贫乏、敌人封锁、自然条件恶劣等困难,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建立了新中国。革命年代的艰辛见证了我们党和人民的大无畏精神,也见证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节俭传统。

五、结语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教育无论对于自身修养的提高还是对于持家之道甚至对于国家的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节俭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中学生日常教育中,我们要大力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将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并举,使节俭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学生群体中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节约资源、节俭生活”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龙颖.如何对学生进行勤劳节俭的教育[J].中华少年,2020(04):286-287.

朱志军.学生节俭美德教育三“加强”[J].学校管理,2018(06):46.

黄永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节俭品质的培养探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李慧英.弘扬中华美德开展节俭教育——怎样培养学生节俭的良好习惯[J].河南农业,2007(22):53.

猜你喜欢
中学生培养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