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蕾
【前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时代早已经被铺天盖地的电化教学所替代,但是 ,在这个智慧化的时代 ,我们的书本教材就真的被淘汰了吗?事实证明,回归到书本,认真地研读教材,才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文章就教材的深度进行开挖,对数学课堂的再创造提出相关观点。
【关键词】课堂,教材,再创造
数学教材是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讲课的基本依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授知识的一种媒介与纽带,教师用好教材也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最基本的一个评判标准。如何解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功。
一、读懂教材是走进课堂的第一步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有底气走进课堂给孩子们讲授知识 ,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对于我们手中的教科书—数学教材而言,我们是否能看得懂?教材里的插图,教材里的每一道练习题目的编排意图,我们在备课之前都要好好地研读,只有读懂、读透,才能把每一个知识点给学生讲清楚,讲透彻。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和是6,7以内的加法》中的例题插图(如下),这幅图既可以让学生说成原来有1个小朋友在植树,又来了5人帮忙,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植树?也可以说成原来有5人参加植树,又来了1人参与植树,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植树?这样的两种说法就是渗透了一图两式的要求。老师只有把这段教材看懂了,训练学生有顺序地看图说话,也就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教学,学生对这样的知识的出现也就没有了陌生感!我想,读懂了教材的教师走进课堂,低年级的数学课才能上得更加丰满。
二、解析教材是教师传授的法宝
读懂了教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解析,和教材对话,把自己摆进去,看看教材内部深层次的意图是什么。解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法宝,只有拿到这个法宝我们才能更好地和孩子对话,将数学知识更好地传授给他们。熟读教材,能够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数学螺旋上升的体系。
例如,上面这幅图是一年级上册教材上的《认识图形》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趣的拼搭》中的“滚一滚”。这部分教材是为后面六年级认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埋下了伏笔。在六年级的知识回顾中,教师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点,让一年级的认识到六年级的再认识。这样的一种教材解读和唤醒,就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一种完整的认识。
三、深挖教材是课堂长度的保障
课堂的长度来源于我们对教材的深挖。数学教材看似简单,却蕴藏了大道理 ,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解释。例如,四年级的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看似简单,却为将来中学的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六年级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认识完之后,我们所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包装的学问》就用到了这一部分知识,结合当前节约的形式,给学生提出包装注重的是简约不简单的哲学渗透,环境的教育也一并渗透其中。这样的挖掘,可以增加课堂的长度,使得课堂生动有趣。
我相信,给学生整体架构的课堂应该是对课堂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学生培养的一种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学生有所收获。
四、拓展教材是课堂厚度的体现
整个小学阶段,我们的教材的厚度都不是太厚,但是学生却花费了六年的时间来学习这些章节。看似简单的教材要想把它变得不简单,需要老師花费时间来增加教材的厚度。这个厚度,指的不是增加数学的难度,而是要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苏教版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章节在四年级开始就有,每一次解决的重点都不一样,在六年级的总复习中,教师可以回顾并将知识点梳理成以下一个表格(如下表)
有了这样的梳理,我相信学生对小学阶段的解决问题就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教师的教材观要在不断的课堂摸索中总结经验,再实践才能有新的进步,才能真正造福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