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引发更多的重视和思考。如何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诵读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渗透育德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中圖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4-001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学课堂应是进度快、内容丰富、时间紧凑、教学质量高的“高效率、高效益”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打造高效的课堂,是每个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任重道远。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在社会各界呼吁为学生减负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来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笔者总结了自身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第一锤”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想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就必须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开启课堂的大门。
笔者在教学记叙性散文《再塑生命的人》时,先让学生玩了一个“盲人猜字”游戏,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参与,且游戏过程中不能发出声音。游戏过程如下:一个学生闭上眼睛,另一个学生在这个闭上眼睛的同伴的手心上写黑板上教师所写的字,写完后,由闭上眼睛的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游戏结束后,笔者让学生谈谈游戏感受,并点评启发:“一个处于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世界里的人,想要生存、想要学习,是何等的困难。今天我们去结识一位不同寻常的女子——海伦·凯勒,看看她是怎样在一个无声无色的世界里创造奇迹的。”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海伦·凯勒是如何读书学习的?为什么马克·吐温评价海伦·凯勒是19世纪了不起的人物?再塑生命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体现在哪里?笔者将游戏导入与问题导入相结合,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去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有效推动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关注新课导入环节,以在课堂伊始,就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有兴趣,思维就活跃,这有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二、关注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不待讲解,即明其义。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结合课文语境、情感等引导学生用准确清晰的语音、高低相和的语调、适宜有序的节奏进行诵读。诵读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体味、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知识的过程。笔者认为,诵读是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关键,应让诵读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不断诵读,学生能够培养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感受语言文字的音乐美,领会文章的内容和含义,进而提高自身的文章欣赏水平,陶冶自身的情操,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春天的景象。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感,是初中阶段必须要精讲的。笔者在教学《春》时,结合文章的特点,先让学生自主诵读,以感受文章语言的清新、活泼、优美。再播放声情并茂的配乐示范诵读,让学生随着名家示范诵读,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渐渐走进朱自清所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学生通过集体诵读,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绘的春景,进而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接着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女生细腻、温婉的声音能够触动大家的心弦,让大家获得美的享受。最后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里诵读,并互相评价,以找出每个人诵读的优点,继续发扬。学生通过诵读,把握了文章内容,厘清了文章的层次,感受到了景物描写中所蕴藏的真挚情感。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了诵读的美,有效把握了全文的内容,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获得了美的享受,并展现了自我的风采。要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就必须让学生读起来,让琅琅书声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章内容转换成直观的画面、真实的场景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这样的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更富有色彩与动感、生机与活力,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多媒体技术能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与意境等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与场景,这便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情感渗透等方面的不足。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便能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等,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优化运用多媒体技术,成为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手段。
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见过苏州园林,所以对文中的相关介绍不是很能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苏州园林的实景影像,并配合实景影像,巧妙地讲述课文内容,像是导游带着旅客在苏州园林中漫游。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轮美奂,还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教师若能够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便能够将文字内容转换成生动丰富的视频资料等。这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鲜活,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更加投入,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渗透育德
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提高重视、有序安排,把它们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艰巨任务。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效渗透德育内容,以震撼学生的心灵,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的灵魂真正受到洗礼,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散步》一文时,笔者把“感受字里行间所蕴藏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感恩、孝敬的品德”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人物对话,品读关键语句,以使学生能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进而能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对家人浓浓的爱,深刻了解到百善孝为先,应该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笔者在分析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强调,这里用了大词小用的写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中青年人照顾一家老小时的小心、谨慎。笔者还有效解释了“整个世界”的含义,让学生领悟到了承担责任和尊老爱幼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笔者布置了拓展延伸作业:周末回家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一个星期之后,笔者检查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中有为父母做饭做菜的、有为父母端水洗脚的、有为父母锤背的等。笔者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教育学生:在校努力学习是大家的责任,也是对父母最大的感恩和孝敬。笔者这样做,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材为育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現和挖掘德育的内容,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积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理解各种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更加热爱祖国,并致力于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要想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教师便需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教学能够顺利开展;需要把诵读贯穿教学始终,让书声陪伴学生成长;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现代科技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速;需要渗透育德,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在课堂中就会更主动积极,这有利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通过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