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颖
[摘 要]莫怀戚的《散步》用质朴的语言,记叙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散步,小事虽小,却蕴含关于亲情、责任、生命三大主题的体悟。解读《散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别具匠心的写作角度,二是平中见奇的写作手法,三是亲情、责任主题下暗含的生命情怀。
[关键词]《散步》 ;写作角度 ;写作手法 ;生命情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4-0006-02
散文是一种反对装饰、也不以修辞探索为主的文体,它的最高境界,往往是走向平实和淡定,它传递给读者的,永远不会是华丽的辞藻或迷途般的结构,而是那颗真实、淳朴的心。莫怀戚的《散步》用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一家人散步的生活琐事,内容浅显易懂,读者能够直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流淌着的潺潺亲情,但是仔细品味,文章还暗含肩负责任和珍惜生命的情怀。本文将从写作角度、写作手法、生命情怀出发,对《散步》进行解读。
一、别具匠心的写作角度
《散步》是一篇文辞隽秀、语言朴素的叙事性散文,记叙的是平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事,带来的是家人之间的温馨,留下的是意蕴深远的余韵。
1.选材平常,折射生活
《散步》作为一篇记录生活琐事的散文,何以触动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呢?一方面,从选材内容来看,散步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是平常家庭都會有的经历,也正是这样共同的生活经历,能够使读者轻而易举地进入作者所构建的情感世界,引发共鸣。小事虽小,却折射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从选材主题来看,本文想要表达的主题不仅是亲情与责任,更是作者在这种亲情、责任中窥视到的生命情怀。作者所背起的责任是无数像他一样的人所要背起的责任,其暗示着生命代代延续相传。
2.立意奇崛,聚焦生命
本文写于1985年,作者的父亲刚刚离世,母亲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最需要子女的陪伴,这也是作者一家四口去散步的起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太迟,太迟”,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春天来得太迟,但实际上,并不是春天来得太迟,而是作者因害怕母亲受不住父亲去世和病痛的双重折磨而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春天代表希望,展现生命的脉动,这里说的“春天总算来了”,不仅是指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更是指母亲的精神状态和病情的好转。“总算”“熬”写出了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的不易,也写出了作者看到母亲平安的欣慰。
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入了《散步》一文,其中“我的”一词出现多次。这是作者刻意为之的,目的在于强调“我”在这个家庭中的重要性。散文开篇的第一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其实可以改写成“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或改写成“我们一家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从语言内容上看,这三句都交代了人物、事件、地点,但是从情感色彩上看,可以发现后两句似乎少了几分人情味,更倾向于事实的客观描述,不带有个人主观的情感。作者有意识地多次强调“我的”,意在突出“我”的核心地位。对于作者而言,家人是他需要守护的“整个世界”。
二、平中见奇的写作手法
1.大词小用
大词小用含有夸张、双关、比喻等性质,具有渲染强化的作用。作者在《散步》一文中巧妙地使用了这种手法。具体分析以下两处。
第一处是:“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里作者将选择走大路还是小路当成一种“责任”。作者把自己比作民族英雄,意在强调此时担负的“责任”之重。作为儿子,理应尊敬母亲,顾忌母亲的身体状况,顺从母亲的选择,走平顺的大路;作为父亲,理应理解儿子的童心,走有趣的小路。作者最终要做出二选一的决定,这突出了他是这个家的“中流砥柱”。
第二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慢慢地,稳稳地”写出了小心翼翼、视若珍宝的状态。“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采用大词小用的手法,突出作者在这个家所担负的责任之重。母亲年长,身体羸弱,正走向生命的衰亡;儿子幼小,天真懵懂,正蓬勃生长。这两者都是脆弱的生命,需要呵护和照顾,而作者和妻子作为中年人,在祖孙三代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他们必须背起这种呵护与照顾的责任,这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2.建构对称性语言
莫怀戚在谈《散步》的写作契机时说到,在散步的过程中,儿子确实说出了这样的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儿子无意识地表达。仔细品读《散步》,可以发现文中有大量使用类似结构的对称句。这是作者由儿子的童言童语得到的启发,作者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大量使用这种对称的句式。
仔细分析上文提到的这句话。从音韵方面来看,对称的语句,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从文章主题来看,使用对称的句式,实际上是拿母亲和儿子作对比,把母亲和儿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作为拥有为人子女和为人父母双重身份的作者,在面对不可避免的选择时,需要做出取舍,以达到三方的和谐统一,这凸显出作者责任的重大。从语言情趣来看,对称的语句具有别具一格的趣味,既展现了孩子天真无邪、可爱童真的一面,又在展现一件普通寻常之事的同时,传递了发人深省的生命哲理。
三、质朴淡雅的生命情怀
1.景物传神,意韵深远
散文不尚虚构,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而是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出的人、事、景、物。《散步》中描写景物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在第四自然段:“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里点明了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生命,这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所在。一方面,母亲历经父亲去世的打击之后,身体状况不佳,作者带母亲出来散步,意在让母亲看到迸发着蓬勃生命力的春天,希望母亲能够看到活着的希望;另一方面,初春的田野、树枝上的嫩芽、起着水泡儿的冬水,无不表现着严冬已过,春回大地,这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是对生命美好的歌颂。
第二处在第七自然段:“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里描写的是小路的风景。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上,作为儿子的作者认为母亲已经年老,自己陪伴她的时间已经不多,所以选择顺从母亲;但母亲疼爱孙子,理解孙子的童真,所以改变主意走小路。祖孙三代之间形成一条亲情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跃然纸上。这里所描写的景色,是母亲眼中的景色,也是母亲感受到的生命的希望。
2.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有人说,《散步》这篇文章,内容比较浅显,主要是在写母慈子孝、妻贤儿慧,诉说浓厚的亲情,传达尊老爱幼的情感。但是莫怀戚本人说:“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淡化伦理,凸显生命的情怀是作者写作的初衷。莫怀戚还表示:“所谓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母亲年老体衰,饱受病痛的折磨,随时可能会离去,是脆弱的;儿子虽在蓬勃成长,但年纪尚小,也是脆弱的。人的一生必定经历“幼年—中年—老年”阶段,这是不可逆转的。母亲已经年老,正在渐渐走向死亡;儿子逐渐长大,而当他过渡到中年阶段,作者也势必走向衰亡的老年阶段。作者和妻子已经是成熟的成年人,处于消亡阶段和成长阶段中间,上要赡养母亲,下要抚育儿子,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责任。
作者通过写作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面对生命无可避免地此消彼长,我们不应消极应对,而应好好珍惜生命,活在当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社会性。中青年人要守护好处于两个不同阶段的脆弱生命,感受着由血缘亲情所带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散文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内容与作者的情感,更要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表达之间的关系,把握“这一篇”文本的学习价值,并获得阅读“这一类”文本的方法,从而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散步》是一篇记录生活琐事的散文,它凭借质朴的语言触动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解读《散步》就是要抓住其特色,把握其平中见奇的价值所在,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一沙看世界,一叶窥天堂,小小的生活琐事折射出的是现实生活中万千家庭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脆弱生命的守护和珍重,更是作者所秉持的生命情怀。
[ 参 考 文 献 ]
[1] 谢有顺.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以散文写作为例[J].扬子江评论,2006(1):44-47.
[2] 王荣生,步进.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J].语文学习,2005(12):32+2.
[4] 莫懷戚.《散步》的写作契机[J].语文学习,1995(3):6-7.
[5] 杨先国.特级教师谈语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