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蕾
【摘 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心理护理在产后抑郁预防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产妇,并对半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予观察组实施细致的心理护理,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前后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产妇的抑郁情况评分。结果:据EPDS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采用心理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产后妇女的抑郁情绪,有效帮助其度过产后情绪脆弱阶段,降低抑郁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产后抑郁;心理护理;临床疗效
经历分娩,相当一部分产妇会因压力过大而产生低落情绪与不良情绪的产后心理症状,这种心理症状极为可能演变为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有心情压抑、情绪低落、对亲人失去感情、对生活缺少信心和激情,严重情况下产妇还将出现幻觉和自杀的念想,这不但不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对新生儿的情绪、智力、行为等方面发展带来严重影响[1]。本文中,我院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9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经过分组研究,对心理护理在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评价,效果良好,现将具体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接诊的90例产妇,并将其随机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年龄24岁~39岁,平均年龄(30.42±3.30)岁,其中初产妇30例,经产妇15例;对照组45例,年龄23岁~42岁,平均年龄(31.52±3.24)岁,其中初产妇25例,经产妇2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产史、文化程度等方面均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睡眠、饮食、安全三方面。睡眠护理:跟踪评估产后抑郁产妇的睡眠状况,了解产妇失眠原因,对其给予药物治疗,同时加强沟通,减轻失眠情况。饮食护理:产后抑郁产妇大多伴有食欲不振症状,护理人员在跟踪了解其饮食习惯的同时,按照产妇不同的食物偏好,改善其膳食结构,提供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安全护理:为避免产妇在抑郁期间产生过于极端的行为,让其免收外界刺激,为产妇提供较为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保证其生活设施的安全性,同时加强监护巡视。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产妇实施细致的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产妇情感上给予充分关注与支持。医护人员要及时引导产妇家人多与其进行沟通,帮助产妇树立信心,并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舒缓产妇焦虑与紧张的情绪,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此外,考虑到产妇分娩期间消耗了大量精力和体力,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痛苦,在沟通时尽量避开敏感话题,让产妇免受精神刺激。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护理态度上要平易近人,逐渐建立与产妇之间的信任,指导产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可能消除她们不良的情绪因素。同时,护理人员要嘱咐产妇家属主动帮助照顾育婴,避免因过度劳累而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③重男轻女思想是引起大多数产妇产生心理抑郁的原因之一,对于这类产妇,护理人员要积极向产妇及其家属宣传男女平等的观念,消除产妇过多的顾虑和自卑心理,释放其心理压力,嘱咐家属多理解与包容产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产妇充足的睡眠。
1.3 评价标准
本研究在评价护理效果方面,采用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兩组产妇分娩前后抑郁情况作了评分。在经由病人本人填写后收回汇总。若产妇的EPDS评价总分≧13分,则表明产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抑郁症,评分越高则意味着其抑郁症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两组的EPDS评分情况如表1所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生物性过程,产妇一旦分娩后生理平衡就被打破,体内各种激素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无论是对于初产妇还是经产妇,分娩都是一种应激事件,如若产后不给予充分的护理措施,产妇心理上对分娩留下的恐惧、紧张、厌恶情绪将不能有效缓解,最终因担心新生儿或诸多不适应,引起情感上的失落和情绪的不稳定,产生抑郁现象。产后抑郁在过于自我、心理不成熟、与人难相处这类特征的产妇群体中较为常见。产后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等因素都不容忽视[2]。
在对产后抑郁产妇给予心理护理之前,要充分了解其心理特征变化情况,做好家庭沟通的同时要针对不同产妇抑郁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产前监控是产后抑郁心理护理需要重视的环节,在产前定期做好产妇心理方面的检查和评估,对于有抑郁倾向的产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积极做好早期孕期的宣传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对产后抑郁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不但能有效改善产妇不良情绪,让其产后抑郁及焦虑情绪得到治愈,同时可有效降低EPDS评分,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帮助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
参考文献
[1] 王庆芳.黄素萍.范卫春.产妇产后抑郁及其影响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18):2249.
[2] 蒙晓红.产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3,7(14):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