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玉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学习任务群”,其核心要素是“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要求课堂应变“以教师讲解为主”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模式。在教学《渔父》一文时,我尝试了情境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活动体验和问题探讨驱动学生研读文本,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的解放,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我认为一个好的情境任务需要符合以下四个特点
一、生活真實性
新课标强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要求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为起点,在情境中引出驱动任务。然而,在设计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我们许多所谓的情境任务,其实等同于教学目标。如《渔父》一文,如果创设的情境是“请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屈原和渔父的人物形象,并谈谈你更赞成谁的观点”,很明显,这是一个“伪生活情境”,因为“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以此为情境,只能使教学走上老路。生活情境的创设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并能积极主动去完成的真实情境,以此驱动他们自行研读文本。
首先,我创设了“为课文绘制一幅插图”的生活情境主任务,这个情境任务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因为从小学开始,语文书中有些课文旁边就配有插图。插图是课文的重要部分,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或让我们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或直观感受特定环境场景,或让我们想象图画背后的事物,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几乎每个学生都曾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课本上进行过“涂鸦”,现在老师要求为《渔父》这篇文章绘制一副插图,学生肯定会积极投入其中,主动去研读文本。
其次,基于“配插图”的情境主任务,我又分别设计了“绘制一幅画”“题写几句话”“确定画面布局”三个分任务活动,从而将相应的三个系统性的教学目标勾连了起来。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三个活动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小组成员在真实的情境任务的驱动下研读文本、积极交流,在探讨中发展了理性思维。
二、整体带动性
教学目标是根据你的教学价值生成的,而情境任务是必须要花心思设计的。真正的高手往往是将教学目标暗藏于情境任务中。通过对单元板块及《渔父》文本的解读,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了解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屈原和渔父形象;深入分析屈原和渔父的人生处事哲学;培养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
要想落实这三个教学目标,首先要创设一个具有整体能动性的情境主任务,即这个主任务要能引领后面依次开展的多个分任务活动。设计一个情境主任务,是高质量学习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真正见教学功力的地方。
如《渔父》一文的情境主任务设计成“为课文绘制一幅插图”,这一主任务就具有整体带动性。一幅插图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图形要素、文字要素、编排要素,以这三个基本要素为依托,依次引领“绘制一幅画”“题写几句话”“确定画面布局”这三个次任务活动(见图一)。
情境主任务的“整体带动性”特点,要求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高瞻远瞩,既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又要综合考虑每一个教学目标需要依靠怎样的任务活动去驱动落实,最后再把这些任务活动统一到一个情境主任务下。设计一个高质量的情境主任务,也的确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情境主任务的设计要有“整体带动性”,围绕情境主任务设计的几个分任务活动也要有层次性。要像一部戏一样,一环套一环,逐层推进,缺一不可。
如《渔父》一文的三个分任务活动,是基于“配插图”的情境主任务要求逐层展开的。首先,要考虑为插图添加图形要素(“绘制一幅画”),这是插图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次,要添加文字要素(“题写几句话”),这样就可以使文字与图形结合,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最后,还要考虑编排要素(“确定画面布局”),可以使画面更有视觉张力,从而更好突出主题。
这三个层层推进的任务活动,驱动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文本,最终完成了“配插图”这一情境主任务,也由浅到深地解决了隐性的三个“教学目标”(见文未图二)。
三、新颖针对性
新课标带来一种新方向,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思维定式”。定势使人能够快速应用已掌握的情境任务,如“拍电影”“编排课本剧”“导游解说词”“推荐词”,等等。但是如果在文本发生变化时,这种思维定式就会造成生拉硬扯的问题,妨碍教师去设计适合新的学习内容的情境任务,从而影响学生真正开展活动,教学目标也就被架空了。
在教学设计时如何避免“伪情境”的出现,首先我们需要解读文本内核,把握文本的结构、语言意蕴、主旨情感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再有针对性地去设计能匹配教学目标的真实情境任务,让其真正发挥出驱动学生研读文本的正向引导推动作用。真正有设计的情境任务,往往是表面“逗你玩”,实际紧扣教学目标。
《渔父》是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死抉择”板块的一篇课文,这个专题重在引导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而《渔父》这篇课文又比较短小且浅显易懂,所以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发现文字背后的意义,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从人物的生死抉择中感悟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通过这些分析,也就可以确定相应的三个教学目标。再通过“配插图”及三个子任务活动的设计,教学目标也就迎刃而解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意图越隐蔽,越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渔父》一文的教学再一次启示我,不要总想着给学生“讲什么”,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通过情境任务的创设“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可以兴味盎然地开展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不着痕迹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