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信札唤醒一场重要展览

2021-09-13 14:18王羊羽
中国收藏 2021年9期
关键词:竹刻王世襄华美

王羊羽

在今年杭州的艺术品春拍上,笔者得见翁万戈先生和王世襄先生往来书信20多通。其中,19通是翁万戈致王世襄书信,另外5通王世襄致翁万戈书信大多是寄信者自留底稿。这批书信资料写于1982年至1998年间,长达16年之久,且内容丰富,大多是探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涉猎较广。

一拍即合办展览

众所周知,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出身名门望族。除了收藏和研究明式家具,他涉猎很广,包括音乐、漆器、书画、烹饪、竹刻等方面都著述颇丰。翁万戈先生是翁同龢的五世孙,毕生守护翁氏家族六代收藏的古书画和宋元以来的珍稀古籍善本。按翁先生自己的话说:“自幼入私塾,长游海外,赖先人余荫得机出而赏观名迹,归而钻研群书,如此环境,岂能浪费流华,不做菲薄贡献?以是尽心力而为之。”(见1998年7月6日翁万戈致王世襄信。)

实际上,除了美籍华人大收藏家的身份,翁万戈先生还是著名学者、导演和社会活动家,其拍摄的《中国佛教》纪录片曾获1973年亚特兰大国际电影节金奖。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他就致力于在美国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82年初,他出任华美协进社美术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就职华美协进社社长。华美协进社坐落在美国纽约曼哈顿,1926年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孟禄与中国著名学者胡适、郭秉文等共同创建,旨在介绍中国的文化与文明。

1998年7月6日翁万戈致信王世襄,当中提到自己“岂能浪费流华,不做菲薄贡献?”。

笔者此次看到的这批书信中,1982年年初至1983年,两人书信往来里有一件事贯穿其中,那就是由翁万戈提议,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协力在华美协进社的平台上举办首个中国竹刻展览。王世襄先生的二舅金东溪和四舅金西厓是民国时期的竹刻大家,尤其金西厓被公认为近代刻竹第一家,著有《刻竹小言》,后由王世襄整理编校出版。因此举办竹刻展,翁先生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王世襄先生。这是首次在海外举行的宣传中国独特传统竹刻艺术的展览,意义可谓十分重大。

筹备过程“台前台后”

关于这批书信中提及的展览前后一些细节过程,笔者进行了整理节录并释文,在此按照信函的时间顺序分享给诸位,这也正是书信文献价值的重要体现。

1982年1月27日,翁万戈致信王世襄:“今秋华美协进社,由弟提议举行竹刻展览,其中将精选此间中国竹刻五十件,附以明清画竹六七幅,想可以成为欧美历年来初次竹刻展!弟又提议请我兄写一序文,约合一万字左右,以冠目录之首。文以中文即可,弟毛遂自荐,代为半翻半编,不知兄意如何?……文中如谈及技术方面,最好请附工作照片,黑白清楚即可,如留青,如深浅刻等,皆须有图表示……关于摄影费用请示知,自当奉还。”

1982年2月24日,翁万戈致信王世襄:“徐秉方先生合作极佳!示范最好用画,不用书法,因为洋人不能全部欣赏书法也。拍照费用如100不足,弟可酌加,请勿因此而减少应有的各种角度,报酬之事可面谈……总之此展览可以为此间开目,希望可为我国竹刻艺术在海外宣扬!”

1982年3月12日,王世襄回信翁万戈:“文物局在承德举办读书班,调全国博物馆工作者分批参加,四月下旬要我去讲课,因此考虑到序文一拖便可能交不了卷,可以现在已经动手写了约四分之一了。如无其他感扰,月底当可寄奉。觉得目前的想法(即大纲)有必要告诉你一下,包括选图,此外还想告诉你一些参考书。当然兄或早已知道,但饶舌似亦无妨。万一你那里没有,还可复制寄上。下分条陈述:

序文想分以下几段(当然可能会有变动):1、历史。简述明以前,下分明、清前、清后、近现代,论四百年的消长;2、技法(徐刻入此);3、如何欣赏及保存竹刻。大约一万字;3、当然是为外国人写的,兄可据拙稿再发挥。

为兄计,应准备以下各书:有的可参考,有的从中翻印照片。1、金元钰《竹人录》。2、褚德彝《竹人续录》。3、《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74年文物出版社图版86竹雕勺。4、《中国竹刻艺术》香港叶义医生编著chinese banboo carving。襄拟用其中两件NO2.朱小松蟾蜍,NO99.潘西凤寿星臂搁。当写信请叶把照片迳寄我兄,估计他会同意,只怕他离港出游。还有该书彩色22邓渭白菜笔筒,叶玉虎旧藏,现在甘城,可从甘城索到,此次应入展。它可作为陷地深刻的例子……

得知翁万戈先生想在海外举办首个中国竹刻展览,王世襄先生大力支持,前后细节两人一直在用书信往来沟通。

1982年3月12日王世襄致信翁万戈,建议并列出了为展览所需准备的书籍资料。

徐秉方有信来,他特意去上海请唐云、乔木两画师画了两块臂搁,即动手刻,并分過程拍照,弟建议他五月底以前将照片寄来。现再寄信联系,看能否提前一些更好。或请他由常州迳寄,以免邮程耽搁……弟意唐云画不适合竹刻,不如用乔木的一件,还有与其刻两件太促迫,不如集中力量刻一件,此意已写信告徐。至于原刻件只有请他五月间寄京,由兄自己带回参加展览,否则邮寄甚费事也。现在担心的是常州拍照条件差,效果不一定好。”

1982年3月25日,翁万戈致信王世襄:“叶恭绰老先生之女julia cheng今春回国,弟已作介绍信,愿与我兄一聚。她的竹刻收藏现在nelson galley寄存,即叶老先生之遗物。我们打算用个十来件,听说甚精,惜样式太少了(叶医生亦如是说)……当今此展为我国特殊艺术作西方的初次介绍,我兄贡献占领导地位,能附骥尾,幸甚幸甚。”

1982年5月9日,王世襄致信翁万戈:“徐秉方先生最近刻成的臂搁三方,烦费慰梅夫人带致,使首次在美舉办之竹刻展览,亦有当代人作品,对这一在国外少有人知,国内又日见衰落的传统艺术,或能起振兴宣扬作用。兄既大力创办,襄敢不大力赞助。因时间迫促,徐先生表示刻得并不满意,请鉴原。刻润已由襄承担,祈勿念。三件均为非卖品,下次归国乞带回为感。国外如有购者,可迳与江苏武进县工艺美术公司联系。该公司如接到国外定件,对徐先生当刮目相待。艺人清苦,倘因此对徐先生有所重视,亦弟之愿也。”

1982年5月9日王世襄致信翁万戈,提到徐秉方已为展览刻成三方臂搁。

1982年8月28日,翁万戈致信王世襄:“关于竹刻展览,已决定于1983年三月中开始,展期至五月底为止,然后七月初至kansas city之nelson Gallery约至九月中,然后去旧金山之亚洲美术馆,自九月底或十月初至年底。如此中国竹刻可以在美国全国(东岸、中部及西岸)三大主要地点向大众介绍矣!”

1983年3月25日,翁万戈致信王世襄:“1月28日大札亦早奉悉,知范尧卿之为农民,可喜可奇,徐秉方、刘万琪两位作品极得收藏家之注意……展览会场开幕前,忙得四脚朝天(如滚马图一般),以是迟覆,现在3/16预展,3/17社中会员开幕展,3/18对公众开幕展之后,又有叶义讲演,一切成功,博得好评,为我国竹刻在海外宣扬,可以告慰……”

为传承不遗余力

在筹备展览的通信中,两位先生交流的内容还涉及到对当代竹刻创作的助力。

1983年4月24日,王世襄致信翁万戈:“范尧卿已通信多次……他能精制鸟笼及竹编等,实在是一位巧手。我建议他用一个较雅的号‘遥青,兄看如何?韩愈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认为他是一介草民,一位普通农民,但能刻竹。常州本地无人知道,并不出名,但北京、香港、纽约却有人重视。所谓‘草色遥看近却无也。他欣然愿用此号,并对弟有知己之感。我们实素昧平生也。”

1983年7月9日,翁万戈致信王世襄,对介绍刻竹家徐秉方与刘万琪的作品并积极帮助代售提议:“1、华美协进社出面代理,保证美术家与收藏家双方愉快的来往,华美当与美术家的单位或美术家直接连系,负责通信付款等事;2、润例目前为每件三百至五百元,以作品的质量为定(美术家本人可以在此范围内指定,华美当然尊重其意见);3、为避免收藏家的误会,作品在未寄来之前,先寄照片,得收藏家首肯后,即汇款与正式定单,由国内寄至华美。”

可见,翁万戈先生借助华美协进社的平台,不仅极力宣传推广中国竹刻艺术,还积极联系海外藏家购买中国竹刻家作品。

屈指一算,这个展览已经过去了30余年。其实当时国内的竹刻艺术并不受重视,更谈不上市场;当时优秀的竹刻艺人很少,且生活清贫。通过这批往来书信我们可知,两位先生在这一重要的竹刻展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展品的来源除了美国的博物馆馆藏外,还有重要私人藏家,如叶恭绰旧藏、香港叶义医生藏品,以及王世襄先生力荐的当代竹刻家徐秉方、刘万琪、范尧卿的作品。

这也不难看出,对于竹刻这个当时比较冷门的艺术门类,王世襄先生看得很远,他认为只有做好传承,才有未来。信中提到的徐秉方是名门之后、刻竹名家徐素白之子,特别擅长“留青”技法,系当代竹刻大家;刘万琪毕业于四川美院,当时在贵州群众艺术馆工作,后任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是学院派竹刻艺术的代表人物;而范尧卿在当时寂寂无名,王世襄先生将他从民间发掘出来,为他取雅号,还收为弟子,亲自指导,如今也成为了常州留青竹刻传承人。

从信札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两位先生不遗余力宣传竹刻艺术,王世襄先生撰写序文、准备相关学术资料及图片,找竹刻家为展览专门进行创作并配上雕刻流程系列照片;翁万戈先生代表的华美协进社提供资金赞助,出版相关英文图册,在美国多地巡展,并无私地帮助竹刻家在海外做市场推广。今天,艺术家的创作条件、生活水平和艺术市场与当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笔者认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前辈余荫,他们为文化传承所做的重要贡献与执着精神不能忘记。

1983年4月24日王世襄致信翁万戈,说到自己为范遥卿取雅号“遥青”。

猜你喜欢
竹刻王世襄华美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和袁荃猷生死永相匹
谱华美乐章 孕绿苑风采
造梦空间
一个字也不提
王世襄:会玩的人才能过好一生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刀痕竹韵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金陵竹刻即将消失的精致
治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