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智君,罗 洁,欧安琪,刘玉琪,刘佳伟,吴博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04)
TiO2能够利用太阳光能降解污染物,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光催化剂之一[1]。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阳极氧化法[2]可制备出尺寸更小、比表面积更大、高度整齐有序的TiO2纳米管阵列(TNTs),这种管状阵列结构更利于光生电子的传输,并且TNTs与钛基底结合牢固,也避免了粉末材料在分离回收上的难题[3-5]。然而,TNTs也存在着TiO2固有的缺陷,其带隙较宽(Eg=3.2 eV),只能被太阳光中的紫外光部分激发,光生电子-空穴又极易发生复合[6-7];而且,TNTs需要经过高温煅烧(>400 ℃)结晶才能表现出一定的光催化性能,这极大限制了TNTs的实际应用[8]。因此,探究如何在更低温度下完成TNTs的结晶和掺杂改性,开发可见光响应型的TNTs光催化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9-10]。
本文以Ti片为基底、Fe(NO3)3为Fe源,利用阳极氧化法和常压热水(≤80 ℃)自组装法[20-21],制备出Fe3+嵌入式掺杂的TNTs。以甲基橙(MO)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对Fe(NO3)3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3个因素的条件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研究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最后对所制备的光催化剂的形貌、微观结构和元素组成等进行分析和表征,为开发效率高、稳定性好和成本低廉的TiO2光催化剂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Ti片(纯度99.8%),宝鸡荣泰金属有限公司;(CH2OH)2,济南玺林化工有限公司;NH4F,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Fe(NO3)3,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C2H5OH、CH3COCH3、HNO3、HF,湖南汇虹试剂有限公司,上述试剂均为分析纯。
德国卡尔蔡司公司ZEISS EVO MA1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英国 OXFORD INCA Energy200 X射线能谱仪(EDS);荷兰PANalytical B.V公司Empyrean锐影型X射线衍射光谱测试仪(XRD);北京泊菲莱公司PLS-SXE300光化学反应仪;北京普析通用有限公司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汉晟普源HSPY-30-05直流稳压电源。
1.3.1 Fe/TNTs的制备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TNTs。将预处理后的Ti片(1.5 cm× 1.0 cm)作为阳极,相同大小的Pt电极作为阴极,以0.5%(质量分数) NH4F和2% (体积分数)H2O的(CH2OH)2溶液为电解液,控制电极距离为2 cm。在55 V恒定电压、25 ℃的条件下,阳极氧化90 min,随后取出样品并用乙醇清洗,于70 ℃下干燥2 h。将干燥后的TNTs浸入不同浓度的Fe(NO3)3溶液中,利用恒温水浴锅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结束后取出,干燥待用。
1.3.2 光催化性能评价
采用泊菲莱PLS-SXE300光化学反应仪对样品进行光催化性能测试。反应开始前,将样品浸泡在5 mg/L的MO溶液中并置于黑暗条件下搅拌30 min,以达吸附平衡。随后开始光催化反应,每隔15 min取一次样,反应2 h,取样后测量其在463 nm处的吸光度,并采用式(1)计算降解率:
η=(A0-At)/A0×100%
(1)
其中η为MO降解率,A0和At分别为MO溶液初始吸光度和光照t时间后的吸光度。
1.3.3 单因素试验
以Fe(NO3)3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3个因素为研究目标进行单因素试验。Fe(NO3)3浓度分别为0.1、0.2、0.3、0.4 和0.5 mol/L,反应时间分别为4、6、8、10和12 h,反应温度分别为65、70、75、80 和85 ℃。
1.3.4 响应面试验设计
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确定Fe(NO3)3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3个因素的合理取值区间,借助Design Expert 8.0软件中的Box-Behnken模型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及工艺条件优化,比较MO降解率的预测值和实测值,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从而得出制备Fe/TNTs的最佳工艺条件。
2.1.1 Fe(NO3)3浓度对Fe/TNTs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由图1可知,随着Fe(NO3)3浓度的增加,所制备的Fe/TNTs对MO溶液的降解率呈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当Fe(NO3)3浓度为0.3 mol/L时, MO溶液的降解率最高,达到74.59%,较掺杂前提高了40.38%;当Fe(NO3)3浓度继续上升时,Fe/TNTs的光催化性能开始减弱。因此,选择Fe(NO3)3浓度为0.2、0.3、0.4 mol/L 3个水平做响应面试验
图1 Fe(NO3)3浓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1.2 反应时间对Fe/TNTs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由图2可知,在4~ 12 h范围内,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Fe/TNTs对MO溶液的降解率呈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反应时间低于8 h时,MO降解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反应时间为8 h时,MO降解率达到最大值82.59%,较掺杂前提高了48.38%;反应时间>8 h后,MO降解率开始降低。因此,选择反应时间为6、8、10 h 3个水平做响应面试验。
图2 反应时间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1.3 反应温度对Fe/TNTs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从图3中可知,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MO溶液的降解率呈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当反应温度在75 ℃时,Fe/TNTs的光催化性能最佳,MO降解率达到了94.32%,较掺杂前提高了60.13%;当温度继续升高至85 ℃时,MO降解率开始逐渐降低。因此,选择70、75、80 ℃ 3个水平做响应面试验。
图3 反应温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2.1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Fe(NO3)3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3个因素,以MO的降解率为响应值,采用3因素3水平Box-Behnken Design模型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因素水平取值如表1所示,其所对应的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响应面试验的因素水平
表2 响应面设计试验及结果
2.2.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响应面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响应面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试验结果,运用Design Expert 软件进行回归拟合分析,得到以MO降解率为目标函数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如式(2)所示。调整后的相关系数R2adj=0.9899,说明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程度较高,拟合效果较好。
Y=95.48-0.097×A+0.27×B+5.63×C-0.99×A×C-0.35×A×C-0.94×B×C-23.81×A2-14.05×B2-14.41×C2
(2)
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F值为176.08>1,P值<0.0001,为极显著水平,失拟项0.0535>0.05,为不显著,变异系数为2.45%<10%,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能够有效地对试验结果进行预测。在回归方程的一次项中,C为极显著影响因素,在二次项中, A2、B2、C2均为极显著因素。
图4为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MO降解率影响的三维响应面图。综合图4和表3的结果可以得出,3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MO的降解率均存在影响,3个因素对MO降解率影响的显著性排序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Fe(NO3)3浓度。
图4 Fe(NO3)3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之间相互作用的三维曲面图
2.2.3 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
由软件分析得出,Fe/TNTs的最佳工艺条件为Fe(NO3)3浓度0.30 mol/L、反应温度75.02 ℃、反应时间8.39 h,MO降解率的预测值为96.04%。考虑到实际操作,调整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Fe(NO3)3浓度0.30 mol/L、反应温度75 ℃、反应时间8.42 h。对上述工艺条件进行3次平行试验验证,结果如图5(a)所示。从图5(a)中可知,Fe/TNTs在可见光下反应2 h后,MO的降解率为95.96%,和预测值96.04%相符,较掺杂前提高了61.81%,说明该工艺条件可行,利用响应面法得到的回归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
图5 不同样品的光催化性能(a); Fe/TNTs光催化降解稳定性测试(b)
在实际应用中,材料的可重复使用性是必要考虑的因素,如图5(b)中所示, Fe/TNTs重复使用5次之后,仍然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性能,2 h对MO溶液的降解率为82.33%,损失量仅为13.63%,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
图6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Fe/TNTs的SEM图。从图6中可以看出,Fe/TNTs中的纳米管排列紧密、高度有序,具备良好的管状阵列结构,这说明Fe3+的掺杂并没有损坏TNTs原有的结构。纳米管的管外直径为95 ~116 nm,管壁厚度约为20 nm,管口未被堵塞,这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可见光吸收能力,从而增强光催化性能。
图6 Fe/TNTs的SEM图
Fe/TNTs的元素组成分析结果如图7和表4所示。从图7和表4中可知,Fe/TNTs主要由Ti、O和Fe元素构成,Ti和O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分别为21.47%和63.79%,O/Ti为2.97,Fe元素的原子百分比为14.75%,这可从整体上说明Fe元素已成功掺杂到TNTs中。
图7 Fe/TNTs的EDS能谱图
表4 Fe/TNTs的元素含量
图8是TNTs和Fe/TNTs的XRD谱图。
图8 TNTs和Fe/TNTs的XRD图
从图8中可以看出,TNTs在25.28°、37.80°、48.05°、53.89°、62.70°和76.34°处呈现出明显的锐钛矿晶型TiO2衍射峰[22],说明无定型态的TNTs转变成了锐钛矿晶型。与TNTs相比,Fe/TNTs仍然保留了原来的TiO2特征衍射峰,但衍射峰的强度发生了变化,这表明Fe3+并不是沉积在TNTs的表面,而是嵌入式掺杂到TNTs的晶格中。
图9为Fe3+掺杂前后TNTs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谱。从图9中可以看出,TNTs的光吸收范围仅在紫外光区(<385 nm)。在Fe3+掺杂后,Fe/TNTs在紫外光区以及可见光区域(400~800 nm)的吸收光能力显著增强,并且吸收边带明显向可见光区域偏移,这说明Fe/TNTs具有更优良的光催化性能。
图9 TNTs和Fe/TNTs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谱图
以Ti片为基底、Fe(NO3)3为Fe源,利用阳极氧化法和常压热水自组装法成功制备了Fe3+掺杂的TiO2纳米管阵列,并利用响应面法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
(1)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获得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Fe(NO3)3浓度0.30 mol/L、反应温度75 ℃、反应时间8.42 h。经过验证,Fe/TNTs在光照2 h后,对MO溶液的实际降解率为95.96%,与预测值96.04%相符,较掺杂前提高了61.81%,并且在重复使用5次后仍然具有较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2)通过SEM、EDS、XRD等分析表征可知,所制备的Fe/TNTs光催化剂保持了原有的管状阵列结构以及锐钛矿晶型,Fe3+并不是沉积在TNTs的表面,而是嵌入式掺杂到了TiO2的晶格中,对光响应范围也拓展到了可见光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