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防,陈 婧
(乐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乐陵 253600)
发生动脉瘤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可出现脑内血肿。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脑内血肿多处于额叶内侧面、底面,其动脉瘤的位置较深。前交通动脉瘤伴血肿患者的死亡率较高。接受常规手术治疗时,前交通动脉瘤伴血肿患者的脑内血肿可阻挡手术视野,术后其可能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死亡率较高[1]。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手术逐渐被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本研究主要是探讨使用血管内介入手术对前交通动脉瘤伴血肿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乐陵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36例前交通动脉瘤伴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中,有男28例,女8例;其平均年龄为(59.72±6.45)岁;其平均血肿量为(9.83±5.45)mL。
使用血管内介入手术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凝血检查、血常规检查、血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头部CT检查、胸部CT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心脏彩超检查,明确其是否存在手术禁忌证。对患者进行镇痛、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使用尼莫地平对患者进行降血压治疗,使用甘露醇对其进行脱水治疗。对于合并癫痫的患者,对其进行抗癫痫治疗。对于未合并癫痫的患者,对其进行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对出现烦躁情绪的患者进行镇静治疗。在患者入院24 h内,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将其手术时间控制在3 h以内。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使用Seldinger技术对患者的右侧颈动脉进行穿刺。为患者置入6F动脉穿刺鞘管,对其进行全身肝素化处理。对患者的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进行正侧位造影检查。对患者病灶侧颈内动脉进行3D旋转造影检查。将6F导引导管置入患者主供血侧颈内动脉的岩骨段。对于存在窄颈动脉瘤的患者,对其进行常规栓塞处理。在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将微导管置入患者动脉瘤瘤腔中近瘤端的1/3处。对患者进行正侧位造影检查。确认微导管头端处于患者的动脉瘤瘤腔中后,经微导管将合适的弹簧圈送入其动脉瘤瘤腔中。释放弹簧圈后,在患者的动脉瘤瘤腔中形成一个网篮。将3D弹簧圈送入患者的动脉瘤瘤腔中,紧密填塞其动脉瘤瘤腔。对于存在宽颈动脉瘤的患者,使用双微导管技术对其进行栓塞处理。在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将一根微导管置入患者动脉瘤瘤腔中近瘤端的1/3处,将另一根微导管置入其动脉瘤瘤颈中。对患者进行正侧位造影检查。确认微导管头端处于患者的动脉瘤瘤腔中后,经微导管将合适的弹簧圈送入其动脉瘤瘤腔中。释放弹簧圈后,在患者的动脉瘤瘤腔中形成一个网篮。将3D弹簧圈送入患者的动脉瘤瘤腔中,紧密填塞其动脉瘤瘤腔。栓塞处理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造影检查,观察其动脉瘤的情况。手术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中和肝素处理。手术治疗结束后6 h内,对患者的穿刺动脉进行压迫。手术治疗结束后12 h内,对患者穿刺侧的下肢进行制动。
观察并记录这些患者的血肿量、格拉斯哥评分表的评分、不良情况的发生情况及预后。在进行头部CT检查的辅助下,计算患者的血肿量。血肿量=1/2×血肿组织的长度×血肿组织的宽度×头部CT检查设置的层厚×头部CT检查设置的层数。使用格拉斯哥评分表评定患者的预后。患者格拉斯哥评分表的得分为1~3分,表示其预后不良;其格拉斯哥评分表的得分为4~5分,表示其预后良好。不良情况包括脑血管痉挛、脑积水。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这些患者格拉斯哥评分表的平均评分为(8.35±3.72)分。在这些患者中,血肿量<15 mL的患者有31例(86.11%),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有15例(41.67%),发生脑积水的患者有15例(41.67%),预后良好的患者有23例(63.89%)。在发生脑积水的患者中,发生迟发性脑积水的患者有5例(33.33%)。使用脑室-腹腔分流术对迟发性脑积水患者进行治疗。
患者,男,56岁,因“突然发生头痛,神志不清2d”进入我院接受诊治。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对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存在额叶底部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积血,额叶底部的血肿量约为9mL,Hunt-Hess分级为Ⅳ级。详见图1-A。对患者进行造影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存在前交通动脉瘤,瘤体呈条形,瘤体的大小约为7.5mm×4.9mm,瘤颈的长度约为3.5mm,右侧A1段血流不畅,双侧A2段由左侧颈内动脉供血。详见图1-B。手术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造影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动脉瘤瘤腔填塞的效果较好,双侧大脑前动脉内血流通畅。详见图1-C。手术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右侧脑室外引流。手术治疗结束后10d,对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血肿组织减少。详见图1-D。手术治疗结束后半个月,对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的结果显示,其额叶底部血肿组织基本消失,脑室积血基本引流干净。详见图1-E。对患者进行造影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动脉瘤瘤腔填塞的效果较好,瘤腔中弹簧圈的稳定性较好,双侧大脑动脉血流通畅。详见图1-F。
图1 患者进行检查的结果
前交通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颅内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占35%。前交通动脉瘤的高发人群为55~60岁的女性患者。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患者体内激素的水平有关[2]。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随动脉瘤体积的增加而升高。但有学者认为,动脉瘤直径<5 mm的前交通动脉瘤易发生破裂[3]。发生动脉瘤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可出现血肿组织。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血肿组织多处于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瘤伴血肿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一般来说,应先对前交通动脉瘤伴血肿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在其渡过血管痉挛阶段后,再对其进行手术治疗。但有学者认为[4],在前交通动脉瘤伴血肿患者发病24 h内,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使用血管内介入手术对前交通动脉瘤伴血肿患者进行治疗的良好率可达66.7%,其血肿量<30 mL,且不会发生脑疝。在本研究中,治疗后这些患者格拉斯哥评分表的平均评分为(8.35±3.72)分。在这些患者中,血肿量<15 mL的患者有31例(86.11%),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有15例(41.67%),发生脑积水的患者有15例(41.67%),预后良好的患者有23例(63.89%)。在发生脑积水的患者中,发生迟发性脑积水的患者有5例(33.33%)。应使用脑室-腹腔分流术对迟发性脑积水患者进行治疗。前交通动脉瘤伴血肿患者的血肿量较少,占位效应的发生较少。使用血管内介入手术对前交通动脉瘤伴血肿患者进行治疗,可避免损伤其脑组织,减少其动脉瘤再破裂的发生,促使其较快地康复。对于血肿量≤20 mL的患者,仅需使用弹簧圈对其动脉瘤瘤腔进行填塞,无需对其血肿组织进行清除。血肿量>20 mL的患者可发生占位效应,需对其血肿组织进行清除。
综上所述,使用血管内介入手术对前交通动脉瘤伴血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