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丝绸之路视域下勿吉、黑水靺鞨与渤海的对外交通

2021-09-13 06:03王禹浪王俊铮
关键词:高句丽黑水渤海

王禹浪,王俊铮,吴 博

(1.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2.阿穆尔国立大学 宗教学与历史教研室,俄罗斯 布拉戈维申斯克 117027;3.黑河学院 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一、勿吉族源与勿吉朝贡道的形成

勿吉是满族先世在南北朝时期的称谓。勿吉活跃于东北亚中世纪民族大分化、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曾强盛一时——驱逐挹娄人,占领挹娄故地,袭扰高句丽,驱逐并最终灭亡了夫余国。其地域范围不断扩张,首次突破了满族先民自肃慎—挹娄以来,在牡丹江流域和三江平原的传统活动区域,向南扩张至松花江流域,逐渐形成了“勿吉七部”。

勿吉之名始见于北魏,大致在隋代消失于历史文献中。勿吉的前身为活动于图们江、绥芬河流域的沃沮人。三国时期曹魏毌丘俭率军征讨高句丽,致使高句丽王宫北逃沃沮,《三国志·东夷传》云:“毌丘俭讨句丽,句丽王宫奔沃沮,遂进师击之。沃沮邑落皆破之,斩获首虏三千余级,宫奔北沃沮。”高句丽对沃沮的征服和统治引发了沃沮人不断北迁至今三江平原,并驱逐了当地土著挹娄人,建立了强大的勿吉国,历史文献遂以勿吉取代了沃沮的族称。“勿吉”与“沃沮”实为一音之转。以三江平原双鸭山凤林古城为代表的凤林文化晚期吸收了其南部沃沮族团结文化的因素,正是沃沮北上灭挹娄、入主凤林古城的考古学证明①王禹浪、魏国忠:《渤海史新考》,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8 年,第124 页。。

结合《魏书·勿吉传》《北史·勿吉传》《文献通考》《册府元龟》等历史文献,据笔者对史料进行爬梳和统计,自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至北齐后主武平三年,勿吉朝贡中原王朝共计29 次,其中朝贡北魏22 次,朝贡东魏6 次,朝贡北齐1 次②王禹浪、王俊铮:《近百年来国内外勿吉研究综述》,《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 年第11 期。。勿吉朝贡中原王朝的路线,见于《魏书·勿吉传》的记载:“去洛五千里。自和龙北二百余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瑰水,水广里余,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鲁水,又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延兴中,遣使乙力支朝献。乙力支称,初发其国,乘船溯难河西上,至太沵河,沉船于水,南出陆行,渡洛孤水,从契丹西界达和龙。”③〔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00《勿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2220 页。文中地名虽无法尽知,但“太鲁水”“太沵河”为今洮儿河,“速末水”为今松花江,“难河”为嫩江则是基本可以肯定的。由此可知,这条朝贡道自和龙(今辽宁朝阳)启程,沿辽河大平原西部进入洮儿河流域,转而向东北进入松花江流域的勿吉国。该地距魏都洛阳五千里。

《魏书·高句丽传》云“正始中,……今夫余为勿吉所逐”④〔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00《高句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2216 页。,遂知勿吉自三江平原继而南下松花江上游,侵犯夫余国。又据《魏书·勿吉传》载其勿吉朝贡使臣“自云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共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⑤〔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00《勿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2220 页。。遂知勿吉与高句丽也产生了争夺与冲突。勿吉七部在广阔的东北亚腹地渐次形成。勿吉族的到来使这里遗留下了一批丰富的考古学遗存,主要有永吉杨屯三期、永吉查里巴、榆树老河深、舒兰黄鱼圈等。1971 年,永吉县乌拉公社杨屯大队社员在村南挖土造肥时发现了杨屯遗址,吉林省博物馆遂于同年8 月和10 月,对这一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1979 年和1980 年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陶器、铁器、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遗物。编号为79M17 号墓葬中还发现一枚“开元通宝”,说明该遗址年代已晚至唐代。学界一般认为,吉林永吉杨屯三期为勿吉—靺鞨遗存⑥刘振华:《永吉杨屯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73 年第8 期;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永吉杨屯大海猛遗址》,《考古学集刊》(第五集),1987 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永吉杨屯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学集刊》(第七集),1991 年。。1980—1981 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发现并清理了一批墓葬,墓内遗物丰富,为研究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榆树老河深共计发掘墓葬37 座,其中石棺墓7 座、木棺墓6 座、土坑墓23座,有火葬、二次葬等葬俗。出土了陶罐、陶碗、铁器、银器、石器、玉器、玛瑙珠、琉璃珠等大批珍贵文物,其中以铁器数量最多,还出土了铅块两个⑦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榆树老河深》,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年。。关于榆树老河深的族属,早已有学者开始关注,1985年发表的《榆树县老河深鲜卑墓群部分墓葬发掘简报》认为老河深墓地应为鲜卑遗存⑧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长春市文管会、榆树县博物馆:《吉林榆树县老河深鲜卑墓群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5 年第2 期。。随后刘景文等撰文专门探讨了老河深的族属,认为应是夫余族的部分遗存①刘景文、庞志国:《吉林榆树老河深墓葬群族属探讨》,《北方文物》,1986 年第1 期。。关于老河深墓地的年代,其主体主要是东汉时期,有学者指出,其文化上层已晚至北朝及唐代②乔梁:《靺鞨陶器分期初探》,《北方文物》,1994 年第2 期。,因此推断其应为勿吉遗存。舒兰黄鱼圈珠山遗址于1960 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80 年和1981 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取了一批考古学材料。黄鱼圈珠山遗址以侈口重唇的深腹罐和种类繁多、富于变化的纹饰陶为代表的文化面貌应是靺鞨—渤海早期遗存③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舒兰黄鱼圈珠山遗址清理简报》,《考古》,1985 年第4 期。。1987—1988 年,考古工作者又发掘了吉林永吉查里巴靺鞨墓地,清理墓葬45 座,出土随葬品500 余件。随葬品中数量较多的是装饰品、兵器和马具,陶器较少,其中多件为一组的青铜牌饰较为引人注目。遗址M27 还出土了一枚唐开元通宝,据此推断此墓地的年代为隋末唐初至唐中叶。查里巴墓地位于粟末水(即今第二松花江)之畔,应是粟末靺鞨的遗存④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永吉查里巴靺鞨墓地》,《文物》,1995 年第9 期。。

二、黑水靺鞨道与唐黑水都督府的建置

勿吉在隋唐时期称“靺鞨”,亦作“靺羯”,系对勿吉的同音异写。首见于《北齐书》云:“是岁,室韦、库莫奚、靺羯、契丹并遣使朝贡。”⑤〔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7《武成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92 页。关于“靺羯”与“靺鞨”的争论,学术界业已论证颇多,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见,即靺鞨原应系靺羯。勿吉七部发展为靺鞨七部,其中靺鞨黑水部即黑水靺鞨,是靺鞨七部中较为强大的一部,曾与唐朝、渤海等政权发生过十分密切的联系,在隋唐东北亚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隋朝黑水靺鞨始见于文献记载开始,直至渤海国灭亡之后,一直以强大的姿态存在于东北亚地区,是女真完颜部的直系祖先。我们认为黑水靺鞨从唐代靺鞨安车骨部西北方向的今“三肇”(肇源、肇东、肇州)地区直至今黑龙江中下游和俄罗斯滨海地区均应是黑水靺鞨的地理分布区⑥王禹浪:《靺鞨黑水部地理分布初探》,《北方文物》,1997 年第1 期;王禹浪、王俊铮:《黑水靺鞨地理分布研究综述》,《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 年第4 期。,分布范围广阔。

《旧唐书·靺鞨传》载:“开元十三年,安东都护薛泰请于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续更以最大部落为黑水府,仍以其首领为都督,诸部刺史隶属焉。中国置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十六年,其都督赐姓李氏,名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仍以幽州都督为其押使,自此朝贡不绝。”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9 下《北狄·靺鞨》,中华书局1975 年,第5359 页。《新唐书·黑水靺鞨传》亦云“开元十年,其酋倪属利稽来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⑧〔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19《北狄·黑水靺鞨》,中华书局1975 年,第6178 页。。两则文献记载了唐朝对黑水靺鞨的册封和管辖。关于黑水都督府的设置,《旧唐书》对其记述始于开元十三年(725),《新唐书》则追溯到开元十年(722)勃利州的设置。关于勃利州地望,过去一些学者均认为系伯力,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亦有学者认为系今勃利县。但伯力显然距离当时唐王朝势力所能及之地过于遥远。刘晓东等考证渤海渤州地望,认为渤海上京之地原为黑水靺鞨活动范围,今牡丹江近郊南城子古城附近有博力甸子、博力哈达、勒勒河之类等地名,当系“勃利”一音之转⑨刘晓东、罗葆森、陶刚:《渤海国渤州考》,《北方文物》,1987 年第1 期。。这一位置作为唐朝初涉渤海与黑水靺鞨事务的羁縻建置的地点是科学合理的。勃利州的建制说明,唐玄宗在设置黑水府之前,曾向黑水部酋长倪属利稽颁发了勃利州刺史的委任。继之唐安东都护薛泰奏请唐朝政府应在黑水靺鞨部设置黑水府,并以其黑水靺鞨部酋长为都督兼领刺史,黑水靺鞨内部其余各部落首领一律授予刺史官职,同时唐朝政府又在黑水靺鞨部中的最大部落设置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诸部刺史统归黑水都督管辖,并在黑水靺鞨部设置长史予以监视。可见唐朝对其恩威并施。唐朝赐倪属利稽李姓、名献诚,意为朝献忠诚,并与李唐皇室有了沾亲带故的关系。《新唐书》中所提到的开元十年赐予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一事,实际上是对安东都护薛泰奏请设置黑水都督府历史缘由的补充。也就是说,早在薛泰上奏之前,唐玄宗就已经赐予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薛泰为何在三年后提出了一整套的方案来拉拢黑水靺鞨部,如赐予皇姓、改其姓名、置黑水府、增设都督一职、设长史监押、以云麾将军领黑水经略使,隶属于幽州都督节镇,这一系列安排显然应与与渤海国的崛起有关。作为唐朝东北边疆前线的高级将领,安东都护薛泰切身感受到了渤海国的日益壮大并与唐朝中央政府疏远,有可能对唐朝产生威胁。此时唐朝的安东都护府已迁址于大凌河畔,唐朝势力已后撤至今朝阳一带。因此,唐朝要借黑水靺鞨急于与唐朝接近的机会,用进一步拉拢黑水靺鞨的方式控制渤海国的后方,使其腹背受敌,限制渤海国的继续壮大。还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政府授予黑水靺鞨酋长的官职——云麾将军和黑水经略使。“云麾将军”始见于南朝梁,在唐宋时期为武散官。“经略使”同样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在唐代多由地方藩镇节度使兼任。由此可见,云麾将军和经略使均是没有实际职务和权力的虚封官职,再结合黑水都督府归幽州都督管辖,即羁縻府州与唐朝藩镇之间存在明确的隶属关系,可见唐朝政府在册封黑水靺鞨酋长这一政治事件中的外交考量,反映了唐玄宗对黑水靺鞨既利用、又防范的复杂心态①王禹浪、王俊铮:《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见黑水靺鞨概述》,《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 年第8 期。。

唐朝设黑水都督府管辖黑水靺鞨诸部,整体说来,唐黑水都督府的设置经过了黑水州——勃利州——黑水军——黑水府的过程。这是唐朝管控东北亚极边地区重要的羁縻举措。黑水都督府治所争议百年,至今众说纷纭。近年黑龙江省萝北县江岸古城的发现为寻找黑水都督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新线索。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黑龙江南岸鸭蛋河、小泥河河口夹角处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唐代古城,取名江岸古城,根据对其初步测绘和调查可知,古城周长可达1200 余米,外设有三道城垣围护,城址内地表遍布长方形、方形建筑遗迹以及大约300 个穴居坑,是一座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价值极高的大城。在该城址西约300 米处,还有一座周长136 米的小城,外围有椭圆形城垣一道,城垣外侧还有一条宽约2 米、深约60 厘米的壕沟。该小城形制与文化内涵均与江岸古城一致,应为江岸古城的卫城。邓树平通过分析论证这一最新的考古发现,推论这座江岸古城极有可能就是唐代黑水州都督府治所的旧址②邓树平:《黑水靺鞨地域范围与黑水府治初探》,《满族研究》,2011 年第1 期。。江岸古城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震动和反响。可以肯定的是,萝北江岸古城遗址群是黑龙江右岸迄今所见较大的一处靺鞨人聚落中心,萝北县则可以被认定为黑水靺鞨文化的中心。因此,江岸古城被学术界暂定为唐代黑水都督府故址③王禹浪、王俊铮:《唐黑水都督府研究概述》,《东北史地》,2015 年第4 期。。

勃利州、黑水都督府等羁縻府州的建置,意义十分深远,魏国忠先生指出:“这既是唐朝正式‘派官施治’于黑水靺鞨分布的广大地面的开始,又是其进一步地经略黑水流域并把这一辽阔地区纳入中国领土版图的重要标志,即从这时开始,今松花江流域中下游和黑龙江中游一带的广大地面已经隶属于唐朝的管辖之下,成为当时中国的领土版图。”④魏国忠:《黑水靺鞨人的再度勃兴与勃利州、黑水府的相继建立》,《黑河学院学报》,2016 年第6 期。

黑水都督府故址江岸古城地理位置正处于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口以西的大夹角地带,在小地理单位内又位于鸭蛋河、小泥河河口夹角处。其方位正位于渤海上京龙泉府北方。《新唐书·地理志》载渤海上京“其北经德理镇,至南黑水靺鞨千里”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3 下《地理志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1147 页。,《太平寰宇记》卷175 云:“今黑水靺鞨界南至渤海德理府,北至小海,东至大海,西至室韦,南北约二千里,东西约一千里。”⑥〔宋〕乐史撰;王文楚等校:《太平寰宇记》卷175,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表明渤海上京至黑水靺鞨之间存在一条交通线路,是为黑水靺鞨道。由此可见黑水靺鞨道与营州道相接于渤海上京,亦可视为营州道的北延。刘晓东等认为上京城北至德理镇应为牡丹江市东北20 公里桦林镇的南城子古城①刘晓东、祖延苓:《南城子古城、牡丹江边墙与渤海的黑水道》,《北方文物》,1988 年第3 期。。该城扼守牡丹江水陆,规模较大,并出土了渤海时期文物。“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捷,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9 下《北狄传·靺鞨》,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5358 页。,“分十六落,以南北称”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19《北狄传·黑水靺鞨》,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6177 页。,为渤海的北部边境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渤海为防御黑水靺鞨,修筑了牡丹江边墙。目前已知牡丹江边墙长约100 公里,分为三段,分列于牡丹江、镜泊湖沿岸险地,均呈西北—东南走向,构成了纵贯南北的三条军事防线。这条以军事对抗为特征的交通路线向北延伸至黑水靺鞨,进而必与唐黑水都督府相接。黑水都督府亦成为营州道和黑水靺鞨道上具有战略结点和地理坐标意义的北部军政重镇,进而我们可以链接出一条“营州—襄平—新城—长岭府—上京—德理镇—黑水都督府—黑龙江下游”,贯穿唐朝、渤海国和黑水靺鞨三大政治实体的交通大动脉。黑水都督府江岸古城发现的意义正如王绵厚先生所言:“它不仅是由渤海北行‘南黑水靺鞨’古交通道上的又一重要坐标,而且在今后研究隋唐及其以前,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靺鞨’的地理位置和‘黑水靺鞨’民族文化源头,都有着重要意义。”④王绵厚、朴文英:《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281 页。

三、渤海营州道、朝贡道及其对唐交往

渤海时期,在其疆域内建立起完备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的行政建制体系。各行政区域内部通过密集的水陆交通道路网络相连,使东北亚地区第一次真正进入区域一体化和城镇化的阶段。其中,以日本道、新罗道、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为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新唐书·渤海传》载:“龙原,东南濒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罗道也。鸭渌,朝贡道也。长岭,营州道也。扶余,契丹道也。”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19《北狄传·渤海》,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6182 页。遂知这五条交通干线架构起渤海国内部交通路网和对外交往的核心体系。其中,以营州道和朝贡道最为重要,承担着与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职能,亦是渤海国积极输入盛唐典章制度的文化大动脉,对渤海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边州入四夷道里记》云:“营州东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府,故汉襄平城也……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临忽汗海,……”⑥〔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3 下《地理志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1146-1147 页。可知,营州道始自营州(今辽宁朝阳),经襄平、盖牟、新城、长岭府至上京城的重要交通要道。笔者择要者分而简述之:

1.襄平。即今辽阳,唐朝时曾短暂作为安东都护府治所。

2.盖牟。《旧唐书·高丽传》:“(贞观十九年)夏四月,李勣军渡辽,进攻盖牟城,拔之,获生口二万,以其城置盖州。……我军之渡辽也,莫离支遣加尸城七百人戍盖牟城,李勣尽虏之,其人并请随军自效。”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9 上《东夷传·高丽》,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5323-5324 页。盖牟城系高句丽西境一重镇。盖牟城之役战况惨烈,高句丽莫离支请加尸城援军援助盖牟城的高句丽守军,但仍为唐军所破,俘获二万人口和十万石粮食,说明盖牟城人多粮足。综合文献可知,盖牟城位于安东都护府东北方向至新城的交通要道上,文献还记载李勣渡辽水而击之,可知该城应位于今辽阳东北至抚顺高尔山山城之间且濒临辽河之地。根据其地理方位,结合考古调查材料,一般认为盖牟城应为今沈阳陈相屯塔山山城。孙进己先生则认为应为沈阳棋盘山水库上游的石台子山城⑧孙进己:《沈阳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城名及建立时间考》,《北方文物》,2000 年第1 期。。总之,盖牟城地望当在今辽阳东北至抚顺高尔山山城之间,且濒临辽河之地。

3.新城。新城系高句丽在辽东地区又一座军政重镇,位于高句丽西部地区的中心位置,为高句丽西部褥萨驻节之地,其地位可谓仅次于作为辽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辽东城。高句丽灭亡后曾长期作为唐代安东都护府治所。新城不仅位于“新城道”的咽喉地带,是扼守辽东进入朝鲜半岛王畿地区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高句丽抵御中原王朝征讨的战略桥头堡。《旧唐书·高丽传》载李勣言:“新城是高丽西境镇城,最为要害,若不先图,余城未易可下。”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9 上《东夷传·高丽》,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5327 页。一般认为,新城即今抚顺市区北、浑河右岸的高尔山山城。20 世纪80 年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抚顺市博物馆联合对高尔山山城进行多次发掘,不仅出土了相当丰富的高句丽、唐代文物,特别是序列较为完整的高句丽陶器群,还发现了多座建筑遗址。在山城发掘的Ⅱ区和Ⅳ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罕见的用灰褐瓦铺顶的高句丽建筑基址,并伴有砾石小道和科学的排水系统。山城东城南端Ⅱ区高岗上还发掘了一座宏大的建筑群,出土了唐代联珠纹瓦当等大量规格较高遗物,这座建筑群是整个高尔山山城内建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并出土有明确唐代遗物的建筑基址,应为唐安东都护府遗址②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抚顺高尔山山城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7 年第2 期。。古城东侧还有文化遗存丰富、面积较大的施家沟高句丽墓葬群③抚顺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抚顺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编:《抚顺文物》,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 年;吕学明:《抚顺施家高句丽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 年、2002 年。。

4.渤海长岭府。营州道自辽东进入松花江流域势必要翻越吉林哈达岭。“哈达岭山脉是从吉林省西南伸向辽宁省东北的一座山脉,其南称纳噜窝集,北为库勒纳窝集,合称为长岭,现在也有长岭子的地名,与这一长岭有关”④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年,第237 页。。李健才先生提出的桦甸苏密城说为渤海长岭府故址的观点已为学术界所认可⑤李健才:《桦甸苏密城》,《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 年第2 期。。

由此可知,营州道自今朝阳起始,越大凌河、小凌河、辽河至辽阳,转而向东北,溯浑河而上,经今沈阳、抚顺、梅河口等地,直达桦甸苏密城。再由苏密城而东北过敦化,沿牡丹江向北,由镜泊湖左岸经过北湖头而抵达渤海上京城。2015 年10 月26日,笔者及其研究生王俊铮、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大连民族大学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黑龙教授、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刁丽伟教授共同对牡丹江市宁安镜泊湖北湖头西岸菱角崴子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这处遗址位于宁安市林业有害生物渤海林木种子园十四号监测点附近,为刁丽伟教授率领团队所发现,尚未被文物部门普查。这处遗址内涵丰富,它的发现是对渤海营州道镜泊湖段的重要补充。调查收获首次发表于王禹浪、王俊铮执笔的《牡丹江、延边地区渤海国历史遗迹考察纪行》一文。该遗址下层为莺歌岭文化遗存,上层有渤海时期陶片、布纹瓦。当地工作人员曾采集到:石磨棒,长7.5 厘米,厚5 厘米,呈半圆柱形,一面磨平,中部断裂;两个规格完全相同的铁质车钏,外径7 厘米,内径5.5 厘米,厚4 厘米,为渤海时期车马器(见图1)。监测站附近至今仍遗留渤海时期石臼三件和一座八宝琉璃井⑥王禹浪、王俊铮:《牡丹江、延边地区渤海国历史遗迹考察纪行》,《黑河学院学报》,2015 年第6 期。。该路段无险可守,契丹当年行军正可绕过险要的南湖头,躲避城子后山城、城墙砬子山城、重唇河山城的防守,继而直捣上京。

图1 菱角崴子遗址采集莺歌岭文化石磨棒与渤海车钏(王俊铮 拍摄)

鸭渌朝贡道路线于《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边州入四夷道里记》。是文云:“登州东北海行,达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3 下《地理志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1147 页。这条道路始自山东半岛登州港,北渡渤海海峡,抵达今旅顺、大连一带,沿辽东半岛左翼黄海沿岸至鸭绿江口,溯江而上经丸都至神州,再转陆路经显州抵渤海上京。可见这是一条海陆、水陆联运的路线。《道里记》所载沿途地名,兹略考如下。

1.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乌湖海。上述诸岛均系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天然岛链。大谢岛、龟歆岛为今大连东南部长海县所在之长山群岛南北二岛,末岛为今庙岛,乌湖岛为今隍城岛。乌湖海即今隍城岛所在之渤海海峡②王绵厚:《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123 页。。

2.马石山。马石山因位于马石津附近而得名。一般认为,晋代称旅顺口为马石津,则马石山为今旅顺口附近之黄金山。但有学者提出晋代马石津最早位于于家村老船坞。“到了唐朝以后,随着海运的发展和船只加大,已可以经得住风浪急流了,从山东登州来辽东的航船也随之逐渐移至马石山(今老铁山)之东,在都里镇(旅顺口)登陆”③言午:《晋马石津具体位置小考》,《大连文物》,2000 年,总第57 期。。笔者考证旅顺牧羊城为汉代沓氏县故址,其附近之于家老船坞港系沓氏县港口“沓津”④王禹浪、王俊铮:《汉代辽东郡沓氏县、东沓县、沓津合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 年第6 期。。如此,晋代马石津前身若为汉代沓津,则马石山应系于家老船坞附近的老铁山。

3.都里镇。即今旅顺。旅顺口黄金山下原有唐鸿胪井刻石。该刻石系公元713 年,唐朝中央政府遣鸿胪卿崔忻远赴中国东北册封渤海国前身“靺鞨国”首领大祚荣、归途中经旅顺黄金山时所留下的刻石题铭(见图2)。鸿胪井刻石系一块天然巨石,其上共计刻有29 个汉字,其全文为:“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这块刻石是唐王朝册封渤海国政权唯一的实物证据,更是中央王朝管辖东北地区的历史见证。1905 年被日本驻旅顺海军司令中将富冈定恭等人用军舰盗运往日本⑤王禹浪、王俊铮:《中日关于旅顺唐鸿胪井刻石研究综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 年第3 期。。

图2 唐鸿胪井刻石题铭

4.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上述地名均位于辽东半岛左翼黄海沿岸或黄海近岸海面上。青泥浦即青泥洼,系今大连市区最早明确出现于史籍的地名。杏花浦为今金州杏树屯。石人汪为庄河外海的石城岛。橐驼湾为大洋河入海口,附近至今仍有大坨子、半拉坨子、驴桂坨子等地名。

5.乌骨江。乌骨江因地近乌骨城而得名。乌骨城是高句丽五部褥萨驻地之一,也是自辽东进入朝鲜半岛王畿地区的“平壤道”中心城邑。今凤城市凤凰山山城是辽东地区乃至整个鸭绿江右岸规模最大的山城,为高句丽乌骨城故址。山城周围被叆河和叆河支流环绕,遂知“乌骨江”实为叆河下游河段。

6.泊汋口。西南距鸭绿江口三十里。《旧唐书·薛万彻传》载薛万彻“率甲士三万自莱州泛海伐高丽,入鸭绿水,百余里至泊汋城”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9《薛万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2518 页。。《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宝藏王下》载:“泊灼城因山设险,阻鸭渌水以为固,攻之不拔。”⑦[高丽]金富轼撰,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22《高句丽本纪第十·宝藏王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266 页。王绵厚、李健才推断泊汋城应该是丹东虎山山城与叆河尖平地城相结合的形式⑧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年,第164 页。。虎山山城扼守叆河河口,即泊汋口,是为泊汋城。

7.丸都县城、神州、显州。丸都为高句丽故都,今吉林省集安,不予赘述。神州系西京鸭渌府首州,为其西京治所所在。西京鸭渌府城址虽至今不甚明确,但基本可以认定为今吉林省临江城区。显州即中京显德府,为今延边和龙西古城。

鸭渌朝贡道贯穿了渤海五京中的三京,足见其地位之重要。从交通的角度来说,这条路线距离短,又有水运舟楫之利,成为渤海与唐朝政治、文化、经贸往来的主要路线,突出表现于唐遣鸿胪卿崔忻册封大祚荣及渤海派遣大批遣唐使均是走鸭渌朝贡道。

渤海通过营州道和朝贡道,全面系统地吸收和引入了盛唐文明,使渤海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呈现出与唐朝“疆里虽重海,书车本一家”的局面,唐朝对渤海的影响可谓全面、深刻。渤海派遣遣唐使积极学习盛唐典章制度和儒学礼仪,使渤海政治制度得到了根本性的革新。从中央到地方在行政体系上形成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的庞大而合理的多层级建制。在政治和教育制度上设六部,尊儒学,治礼仪,循法制,重教化,办学校,用汉字,习唐诗,使渤海官民的文化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渤海国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古代筑城文明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将牡丹江、图们江、鸭绿江流域推向了都市文明的高峰,也真正开创了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城镇化和城镇一体化进程。在都城建设上,渤海积极学习唐朝筑城理念和技术,参照唐代长安城宫城、皇城、外城相套(上京城表现为宫城、内城、外城),宫城居中,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设东西两市,宫殿分前朝后寝、外朝三大殿制度等。“大钦茂自显州迁都渤海上京后,其平原筑城显著增加,并出现了繁荣辉煌的都市文明。渤海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是渤海的三大都城,其建制深受唐都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影响,均为套城形制。渤海不仅继承了高句丽的山地筑城传统,城址形制和城墙修筑技艺与高句丽十分相似,而且开始大量建造平原城,其规模宏伟。平原城均坐落在水陆要冲、交通要道,城垣多为夯土板筑,城墙设有城门、瓮城、角楼等防御设施,城址平面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另有少量城址依地形修筑成不规则形,近似椭圆形、多边形等。城址内官衙、亭台楼阁、回廊、道路、寺院、府邸、生活设施、水井、作坊、民宅等设施齐备。古城中出土的大量的青砖、莲花纹瓦当、瓦头、牡丹花纹方砖、布纹板瓦、筒瓦等建筑饰件都充分说明了渤海国的都市化、城镇化的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①王禹浪、王俊铮、王天姿:《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筑城研究综述(一)》,《黑河学院学报》,2016 年第6 期。。宫室建筑也修建得富丽堂皇,突出表现在琉璃瓦的广泛使用。平原筑城自此开始取代山地筑城成为东北亚民族最重要的筑城形式,反映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和稳定政治局面的出现。

在其他文化及佛教传播方面,渤海都城遗址内出土的三彩釉陶、琉璃瓦、汉字文字瓦、铜镜、佛像等遗物及宁安三陵坟、敦化贞惠公主墓葬壁画、墓志等等,均融入了大量盛唐文化元素,带有浓厚的中原汉文化气息。特别是佛教在渤海的广泛流行,显然也与唐朝推崇佛教密切相关。目前已在上京、中京、东京故址及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南部发现了多座渤海时期佛寺遗址,出土了铜佛、鎏金铜佛、陶佛等遗物。上京城南兴隆寺内的大石佛和石灯幢是目前所见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准最高的渤海国佛教遗物,三陵坟二号墓壁画也带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近年来,对俄罗斯克拉斯基诺盐州故城佛寺遗址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②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2011 年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克拉斯基诺城址考古勘探报告》,《北方文物》,2016 年第2 期。。上述佛教遗存的发掘反映了渤海国的京城与一般的州城中佛教艺术的繁盛局面。

随着燕秦以来中原王朝开始在东北地区南部建立有效的行政管辖,初步建构起东北亚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网和文化传播脉络。特别是北魏隋唐以来对东北地区民族政权的羁縻统治,来自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耕作文化、典章制度、政治理念、行政体系、城市文化、儒家思想、宗教信仰、丝织品文化、手工业科技、诗词歌赋、思想艺术等文化元素,通过勿吉朝贡道、黑水靺鞨道、渤海营州道与朝贡道,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北亚腹地,进一步延伸至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等东北亚极边地区,为后世东北亚丝绸之路在辽金元明清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高句丽黑水渤海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日本书纪》中遣使高句丽有关记载的政治动机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黑水鸡的感动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
渤海国文化浅析
高句丽独特丧葬习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