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盐津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昭通 657500)
冠状动脉慢血流是指冠状动脉造影中未发现冠状动脉异常,但远端血管有造影剂充盈缓慢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会引起心肌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导致心肌缺氧、缺血,甚至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严重时可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1]。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生原因,认为其可能与血管神经内分泌失调、内皮功能障碍、冠脉微血管病变等有关,相关研究显示,血液细胞成分的不同水平可影响冠状动脉血流速度[2]。鉴于男性、女性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存在一定差异,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本研究仅纳入女性患者,旨在探讨血液细胞成分与女性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为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盐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因胸痛行冠脉造影检查显示管腔直径狭窄<40%的女性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试验血流计帧法分为非慢血流组(44例)和慢血流组(28例)。纳入标准:慢血流组患者均符合慢血流的相关标准[3],以30帧/s的对比剂通过速度行TIMI血流计帧法,测量冠脉血流速度,结果显示至少1支冠状动脉的帧数>正常值的2倍标准差者;均为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既往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史者;严重心力衰竭者;合并自身免疫疾病、感染及其他重要脏器疾病者。本研究已获得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生化与血常规检测结果,其中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动脉TIMI帧数等,均通过入院评估与冠脉造影结果获得,其中造影图像采集采用15帧/s的速度,计数TIMI帧数需将原始数据×2,前降支动脉造影计帧体位为右前斜30°加头20°;右回旋支动脉造影计帧体位为右前斜30°后加足20°;右冠状动脉造影计帧体位为正位加头20°。血生化检测结果包括纤维蛋白原、高敏C- 反应蛋白、尿酸、肌酐等,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肘正中静脉血液5 mL作为检测标本,置入抗凝真空采血管中,采血结束后2 h内通过凝血分析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冯 - 克劳斯法(Von-Clauss法)]水平,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超敏 -C反应蛋白(免疫增强透射比浊法)、尿酸(尿酸酶 - 过氧化物酶偶联法)、肌酐(酶学终点比色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白细胞计数 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年龄、BMI水平,以及高血压、
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占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血流组患者前降支动脉、回旋支动脉、右冠状动脉TIMI帧数显著高于非慢血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血生化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超敏 -C反应蛋白、尿酸、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生化检测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生化检测结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纤维蛋白原(g/L) 超敏 -C反应蛋白(mg/L) 尿酸(μmol/L) 肌酐(μmol/L)非慢血流组 44 2.67±0.10 1.29±0.35 306.62±33.95 71.16±6.23慢血流组 28 2.71±0.13 1.41±0.39 312.86±34.18 73.55±5.19 t值 1.470 1.356 0.758 1.690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血常规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血流组患者红细胞压积水平显著高于非慢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 (g/L)红细胞体积(fl)红细胞分布宽度 (fl)血小板计数(×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 (fl)血小板压积 (%)白细胞计数(×109/L)非慢血流组 44 37.13±0.64130.42±6.28 91.07±1.22 41.92±1.34 218.75±11.64 10.29±0.60 0.24±0.105.96±0.38慢血流组 28 38.49±1.02131.15±5.91 90.78±1.19 42.16±1.91 221.16±10.18 10.15±0.62 0.25±0.116.10±0.42 t值 6.962 0.492 0.993 0.627 0.898 0.953 0.398 1.46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冠状动脉慢血流女性患者可出现反复胸痛,且多于静息状态下发作,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临床发现,对于存在胸闷、胸痛表现的疑似心血管病变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术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生率可超过5%,而内皮功能紊乱、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失调、冠脉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等都是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关键因素;同时,血液细胞成分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影响[4-5]。
本研究以女性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慢血流组患者前降支动脉、回旋支动脉、右冠状动脉TIMI帧数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慢血流组,而其他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女性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具有红细胞压积升高的特点。结合以往经验分析红细胞压积对冠状动脉血液流速产生影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红细胞压积指的是单位体积血液内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水平直接决定了机体血液黏稠度,红细胞压积水平越高,机体血液黏度越高,管壁剪切应力相应升高,从而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而内皮细胞受刺激后会增加血管活性因子的释放,促进血管扩张、血管收缩异常,最终引发冠状动脉慢血流[6-7]。另一方面全血黏度上升会增加红细胞聚集于血管壁,影响机体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微循环有效灌注,最终导致血流速度减慢[8]。
综上,女性冠状动脉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与部分血液细胞成分水平相关,其中以红细胞压积水平升高为显著特点,临床需对其加以重视,以减少慢血流的发生。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未涉及红细胞压积与慢血流相关性的机制分析,因此,尚需进一步多样本量、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