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钦
(普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区,广东揭阳 515300)
帕金森病多发于老年人,该病起病呈隐袭性,且进展缓慢,患者常表现为运动功能下降、平衡能力出现障碍、静止性震颤等临床症状,同时伴有睡眠障碍、便秘等非运动症状,病情发展至晚期时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痴呆。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高达1 700/10万,且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预计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1]。目前临床上尚无彻底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只能利用药物改善患者症状。左旋多巴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药,其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和持续用药时间的延长,多数患者会出现异动症和运动波动,单独使用该药物不能产生持续的疗效[2]。恩他卡朋作为一种可逆的、特异性的儿茶酚胺 - 氧位 - 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能够增加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并延长其半衰期[3]。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恩他卡朋联合左旋多巴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普宁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6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参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9、14例;年龄62~75岁,平均(69.26±5.43)岁;疾病类型:强直型7例,震颤型15例,混合型11例。试验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1、12例;年龄63~76岁,平均(69.09±5.25)岁;疾病类型:强直型9例,震颤型16例,混合型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4]中的诊断标准者;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和或静止性震颤者;入组前2月内未接受过其他系统性治疗者等。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者;使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者;由代谢性疾病、脑炎、颅外伤等所致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口服左旋多巴片(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88,规格:0.25 g/片),初始用量为0.125 g/次,2~4次/d,每隔7 d增加1次剂量,每日剂量增加范围为0.125~0.75 g,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6 g。试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恩他卡朋片(Orion Corporation,注册证号H20160680,规格:0.2 g/片),每次服用左旋多巴时同时服用0.2 g恩他卡朋片。两组患者均治疗16周。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5]评分,其中第Ⅰ部分为精神、行为和情绪的评分(共4项);第Ⅱ部分为日常生活活动的评分(共13项);第Ⅲ部分为运动检查的评分(共14项),各项分值范围为0~4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症状越轻。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包括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6(IL-6)、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β和IL-6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MDA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SOD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GSH-Px水平。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恶心、头痛、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s)和[ 例(%)]表示,并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UPDRS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第Ⅰ、Ⅱ、Ⅲ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UPDR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UPDR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UPDR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组别 例数 第Ⅰ部分 第Ⅱ部分 第Ⅲ部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33 2.71±0.56 2.47±0.26* 19.42±2.19 16.52±1.06* 32.32±2.45 28.16±3.53*试验组 33 2.64±0.43 2.18±0.33* 19.95±2.06 13.87±1.33* 32.43±2.61 25.28±2.23*t值 0.570 3.965 1.013 8.951 0.177 3.96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IL-1β、 IL-6、MD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参照组,而两组患者SOD、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IL-1β:白细胞介素 -1β;IL-6:白细胞介素 -6;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组别 例数 IL-1β(pg/mL) IL-6(pg/mL) MDA(μ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33 245.33±29.87 45.46±5.76* 17.59±1.87 6.71±0.78* 28.23±2.45 18.95±2.36*试验组 33 252.46±30.14 31.19±0.65* 17.61±2.12 4.06±0.52* 28.35±3.04 14.51±2.18*t值 0.965 14.142 0.041 16.239 0.177 7.93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SOD(ng/mL) GSH-Px(U)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33 596.23±104.68 651.85±113.95* 24.79±4.29 27.60±4.68*试验组 33 602.45±119.38 705.29±98.89* 25.05±4.28 33.15±5.10*t值 0.225 2.035 0.246 4.606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的发生与环境、遗传、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免疫炎性机制等多种因素有关,脑黑质致密部病变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导致外源性多巴胺未能有效进入脑内为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临床研究认为,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二者相互拮抗,对机体的运动功能进行调节,而脑内多巴胺含量减少,将造成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导致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症状,以及心理、神经等非运动 症状[6]。
临床中强调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药物、饮食保健、理疗等多方面综合干预,其中饮食保健、理疗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而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仍是左旋多巴,作为多巴胺前体药物,其可经多巴脱羧酶脱羧后转化为多巴胺,从而在中枢神经系统替代内源性多巴胺,导致脑内多巴胺含量升高,控制患者临床症状,但该药物在脑外大部分就已转化为多巴胺,致使药物利用度降低,且长期使用易影响药效,并造成“开 - 关现象”、不自主异动症等运动障碍[7]。恩他卡朋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药,具有选择性强、毒性小、患者耐受性良好的优势,其进入人体后可被快速吸收,并在外周发挥作用,通过抑制COMT活性,减少左旋多巴代谢为3 - 氧位 - 甲基多巴,从而提高左旋多巴的药物浓度,增加左旋多巴在脑内的生物利用度,增强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8]。本研究中,治疗后试验组患者UPDR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表明在左旋多巴的用药基础上,联合恩他卡朋治疗能够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炎症反应和抗氧化功能减退或缺陷有关,患者体内IL-1β、IL-6等炎性因子水平过高可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加速死亡并阻碍其抗氧化功能,进而使得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持续下降,引起氧化应激性损伤造成功能障碍,致使脑黑质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和凋亡。SOD可以直接清除自由基,分解过氧化氢和脂质过氧化物,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GSH-Px是过氧化物分解酶,可使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成无毒羟基化合物,从而避免过氧化物干扰和损害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MDA为脂质过氧化的产物,可评估机体氧化程度。多巴胺自身氧化可形成神经黑色素,神经黑色素中含有的大量还原性铁离子可参与过氧化氢反应,从而生成具有毒性的羟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氧化,使得黑质神经元凋亡。恩他卡朋具有较强的可逆性和特异性,能够有效清除儿茶酚胺,改善左旋多巴代谢,预防多巴胺降解,减少左旋多巴的毒性,并有效纠正帕金森病患者体内活性氧水平,维持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平衡,从而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9]。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患者IL-1β、IL-6、MDA水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而SOD、GSH-Px水平高于参照组,表明相较于单独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患者采用恩他卡朋联合左旋多巴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体内血清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恩他卡朋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能够改善患者体内血清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治疗效果显著,且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