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逐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2021-09-13 03:43冯常青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主症症候银屑病

冯常青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沈阳 110033

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瘙痒、干燥、脱剥白屑为主要表现的难治性皮肤病[1],发病多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2]、外界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有关[3]。银屑病难以治愈且容易复发,患者常因疾病遭到外界的歧视与冷漠,轻者会出现情绪激动、抑郁[4],重者还可能出现轻生行为。临床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5]、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或光疗等方法进行治疗,起效较慢而且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至今尚无法根治。银屑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白疕”,早在隋朝时便有专著对“白疕”进行记录。 “白疕”与“白癣”“蛇风”相似[6],《外科证治全书》载:“白疕,引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7]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虚血瘀有关,多选择益气活血逐瘀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8]。益气逐瘀汤系本科室自拟协定方,本研究以益气逐瘀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气虚血瘀型银屑病患者,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治疗的气虚血瘀型银屑病患者共82例,根据其发病时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30~75岁,平均(59.29±14.07)岁,病程0.1~3.2年,平均(2.52±0.77)年;治疗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31~75岁,平均(59.30±14.10)岁,病程0.1~3.3年,平均(2.53±0.79)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伦理批准号:2019CS-DW-004-01)。样本量估算选取两组均数比较的非劣效/优效性检验估算方法,α设定为0.025,1-β设定为0.8,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样本量之比设定为1,界值设定为-0.1,最终最小样本量计算结果为10,每组5例以上即可,研究纳入82例,已满足最小样本量。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8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及银屑病基金会诊断指南》[9]制定西医诊断标准:(1)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丘疹、皮疹,伴有鳞状脱屑,病变处毛发呈束状;(2)伴有瘙痒感;(3)日久不愈者皮肤病损处可呈暗红色,伴鳞屑,质地厚。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外科学》第2版[10]中气虚血瘀型白疕的定义:(1)主症:皮疹暗红,皮损脱落鳞屑,瘙痒,肌肤甲错;(2)次症:皮肤增厚浸润,气短乏力,面色黧黑,舌紫暗有瘀斑。患者需满足主症的所有表现和次症中的一项表现方可纳入。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30~75岁;(3)所有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在10分以上;(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1)既往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变和(或)皮肤损伤,且至今未痊愈者;(2)关节型、脓疱型、红皮病型等类型的银屑病患者;(3)患有恶性肿瘤、红斑狼疮、甲亢等疾病者;(4)妊娠期、哺乳期女性;(5)10d内接受过类似治疗,或半月内服用过激素类药物者;(6)3个月内曾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复方甘草酸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3723)50mg口服,3次/d,共治疗21d。

1.4.2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口服益气逐瘀汤,方剂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20g、生地15g、川芎20g、全蝎6g、甘草10g,由本院药房煎制成200mL汤剂,分3次口服,每日1剂,于每日三餐半小时后温服,共治疗21d。

1.5 观察指标

1.5.1 中医症候积分 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主症的症候积分变化,内容包括皮疹暗红、皮损脱落鳞屑、瘙痒、肌肤甲错,每个症候可根据病情分为4个等级,分别计为0、2、4、6分。见表1。

表1 中医症候积分评分细则

1.5.2 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 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表是对银屑病患者皮损面积大小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的综合性量表[11],该量表对人体头面、躯体及上肢、下肢进行面积划分,并将上述四个部分按皮损红斑颜色、浸润程度、鳞屑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分:0分为最低分,表示皮肤完好无破坏;4分为最高分,表示皮损情况较为严重。

1.5.3 瘙痒程度评分 参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对患者皮肤瘙痒情况进行评估[12],其中0分表示无瘙痒,10分表示瘙痒剧烈,难以忍受。

1.5.4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 分别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工作情况、社交能力、性生活情况等10个方面进行评估,共分为4个等级,分别计为0~3分,量表满分为3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疾病越严重,生活质量越差[13]。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主症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主症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 见表2、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症候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症候积分比较(±s,分)

皮疹暗红皮损脱落鳞屑t值 P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 1 4.1 1±1.0 3 3.0 4±0.6 6 5.5 3 2 <0.0 0 1 4.2 5±1.1 5 3.5 2±0.7 8 3.3 2 2 0.0 0 1治疗组 4 1 4.1 2±1.0 4 0.7 7±0.1 6 2 0.1 3 6 <0.0 0 1 4.2 4±1.1 4 0.6 6±0.1 5 1 9.6 9 2 <0.0 0 1 t值 - -0.0 4 3 2 1.1 4 0 - - 0.0 3 9 2 2.7 7 3 - -P 值 - 0.9 6 6 <0.0 0 1 - - 0.9 6 9 <0.0 0 1 - -组别 例数t值 P值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症候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症候积分比较(±s,分)

瘙痒肌肤甲错t值 P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 1 4.3 3±1.1 1 3.0 4±0.8 4 5.9 3 4 <0.0 0 1 4.2 6±1.0 4 3.2 2±0.7 5 5.1 9 3 <0.0 0 1治疗组 4 1 4.3 1±1.0 9 0.9 4±0.2 5 1 9.2 9 5 <0.0 0 1 4.2 7±1.0 6 1.0 0±0.2 6 1 9.1 8 4 <0.0 0 1 t值 - 0.0 8 2 1 5.3 4 3 - - 0.0 4 3 1 7.9 0 8 - -P 值 - 0.9 3 5 <0.0 0 1 - - 0.9 6 6 <0.0 0 1 - -组别 例数t值 P值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41 29.29±10.47 19.44±6.67 5.081 <0.001治疗组 41 29.31±10.50 7.07±1.59 13.410 <0.001 t值 - -0.009 11.551 - -P值 - 0.993 <0.001 -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瘙痒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瘙痒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41 7.04±2.52 5.03±1.11 4.674 <0.001治疗组 41 7.06±2.55 1.49±0.36 13.849 <0.001 t值 - -0.036 19.425 - -P值 - 0.972 <0.001 -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 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41 20.63±5.46 17.24±8.08 2.225 0.028治疗组 41 20.45±5.48 5.19±0.82 17.634 <0.001 t值 - 0.149 9.500 - -P值 - 0.881 <0.001 - -

3 讨论

银屑病是中青年高发的皮肤疾病,其发病多与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精神等因素有关。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银屑病的发病率约为0.5%[14],并呈逐年递增趋势。现代医学多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或光疗等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周期较长,且效果不佳,停药后容易复发。复方甘草酸苷是一种免疫调节药物[15],药理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相似,通过滞缓糖皮质激素代谢速度、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酶合成,进而抑制炎性反应;并且能够通过增加T淋巴细胞活化程度,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而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16]。《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简版)》将糖皮质激素作为多型银屑病的治疗药物[17],而复方甘草酸苷作用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类似,并能很好地避免糖皮质激素对肝功能的损伤。复方甘草酸苷虽有抗炎、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但仍有不足,长期服用会出现颜面浮肿、低钾血症、水钠潴留、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18],因此临床中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医学虽然没有对银屑病进行具体定义,但对其临床表现的记载却很多,认为银屑病与“白疕”“蛇风”等相类似,如《证治准绳》曰:“遍身起如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不痛,但搔痒,抓之起白疕,名曰蛇虱。”[19]而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是百家争鸣,认为皮肤病虽发于表,却是人体气血阴阳的外在反映。《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气血为人体生存之本,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主宰着人体的活动能力和代谢功能,气助血行,血能载气,而濡养脏腑、皮肤。气虚则血液化生无源,虚则致瘀,致使肌肤失养[20-21],因此在治疗时多遵循益气活血的原则。

本研究选用益气逐瘀汤加减口服治疗银屑病: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补中益气固表,臣以补气养血生津之党参、健脾燥湿之白术、凉血活血之丹参,佐以养血活血之桃红四物汤[22],将活血、补气与生津药合用,意在活血而不伤阴、祛瘀而不伤正。加用通络熄风之全蝎,既可将君臣佐药之药效送达腠理,又能搜内外之风,祛陈而逐瘀;再以甘草调和诸药,解全蝎之毒。以上诸药联用,发挥益气逐瘀活血的功效。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中所含多糖等物质可有效减轻小鼠银屑病模型的皮损,抑制炎性因子分泌[23];党参、白术提取物能够抗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24-25];川芎、桃仁、红花等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抗休克等药理作用[26];丹参制剂不仅能够抗氧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皮损局部缺血缺氧状况,还能够缓解皮肤瘙痒、脱屑等症状[27];甘草提取物甘草酸苷,具有抗过敏、镇痛消炎、止痒、护肝的作用[28]。由此可见,益气逐瘀汤中药物配伍合理、相互调和,结合了中医遣方用药之法与临床药理学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既能够将药效发挥极致,又可通过中药的配伍,最大程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少,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益气逐瘀汤具有缓解气虚血瘀型银屑病患者皮肤暗红、瘙痒、脱屑等症状,修复受损皮肤,提高生活质量的功效。

综上所述,益气逐瘀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能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银屑病患者皮肤暗红、瘙痒、脱屑等症状,修复受损皮肤,提高生活质量,可在气虚血瘀型银屑病治疗中推广应用。本研究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样本纳入数量较少,一方面考虑到75岁以上患者依从性及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故未纳入;另一方面考虑视觉模拟评分法及生活质量评分表较为复杂,故未纳入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未来的研究中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探索益气逐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主症症候银屑病
更正说明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优势分析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中医分型辨治脂肪肝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银屑病开关,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