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静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和城镇化的转型升级,城市社区日益成为当前及未来群众生活的共同体,也是居民享受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活动场所。[1]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是江苏省率先提出来的,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展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内容。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中首次提出:为不断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积极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201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江苏省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实施方案》,从设施建设、组织构建、活动开展、健身服务四个具体细则方面落实“10分钟体育健身圈”。[2]为贯彻落实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深入基层,各市级人民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各市级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通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为居民提供最方便快捷的公共体育服务模式,让所有人参与到全民健身过程中去,满足群众体育活动需要。
然而,在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过程中,如何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基础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满足群众对体育健身日益增长的需求,使体育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是当前及未来江苏省“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过程中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依据江苏省城市社区、农村和县域体育健身圈发展经验,针对当前江苏省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江苏省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规划布局及发展策略,助推江苏省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体育健身圈是指为满足居民运动、健身、组织、活动、指导、体质监测、娱乐、社交等需求,基于社区(村)居民体育活动的空间特征,形成的体育需求与活动空间的关联耦合,更突出强调以体育生活方式为主的多圈层体系。关于“10分钟体育健身圈”概念内涵的阐释,在《江苏省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是指在市、县级以上主城区,居民以正常速度步行10分钟左右(直线距离在800-1000米),就有一处有可供开展健身活动的场馆(地)或设施。[3]
近年来,江苏省各市、县(市、区)坚持将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建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都有出台相应的地方性《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实施方案》或在《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及年度体育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除此之外,为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各地市政府也不断加强农村体育健身圈的建设,并提出了不同的政策措施。
表1 江苏省市级“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情况
表2 江苏省县(市、区)级“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情况
在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方面,早在2012年,苏州市就率先出台了《苏州市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方案》,并于当年年底在全省率先启动了“10分钟体育健身圈”电子地图制作工作。2017年,苏州市政府进一步加快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2.0版,升级版的核心就是把“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概念提升到”10分钟体育休闲生活圈”,主要围绕六个身边工程开展“10分钟体育休闲生活圈”建设,使市民步行10分钟左右,可以到达健身场地,实现2到3种以上的健身项目活动。[4]截至2019年底,苏州市“1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覆盖率已达100%。
在农村“体育健身圈”建设方面,泰州市政府在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的同时,不断的提升农村体育健身圈服务水平。为切实保障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权益,推进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2014年泰州市体育局制定并出台了《泰州市农村“2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实施方案》(泰政办发〔2014〕115号),进一步加强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成了行政村体育健身路径提档升级建设,让全民健身的触角伸得更远。[5]
在县级“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方面,昆山市“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在县级体育健身圈建设中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2016年,在昆山市体育局颁布的《昆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昆政办发〔2016〕243号)中明确提出“15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设是昆山市打造江南特色体育健康城市的重要抓手;2017年昆山市将“15分钟体育生活圈”列入重点实事工程。“15分钟体育生活圈”是昆山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 “十二五”结束时期昆山市建成覆盖城乡一体化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覆盖的基础上,对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提档升级的具体落实。2017年,昆山市开始全面启动“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即保证城乡居民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可到达一处相对功能较为齐全、条件较为优越的健身场所。昆山市“15分钟健身圈”的工作是围绕着“1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四个重点任务的延续,从“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建设到“15分钟体育生活圈”更加关注的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服务水平,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从“设施到位”到“服务到位”的转变。[6]
市区以大规模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各类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及健身步道建设;继续强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完成农村体育设施现代化升级,将村(社区)健身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亮点。逐步形成“以区级大型全民健身场馆为引领,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为示范,村(社区)农民健身工程为重点,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及社会经营性健身场馆(俱乐部)为补充”的五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10分钟体育健身圈”普及发展中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晨(晚)练健身点、社区文体站、社区服务中心等体育组织,实现各城区、乡镇体育社团全覆盖。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在体育社会组织中的带动引领作用,有效保证各类体育社团组织在健身圈的正常活动,真正起到带动和引导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作用。
除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外,各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也积极组织居民参加各类体育健身及竞赛活动,积极引进或自办各类群众性体育健身比赛、展示和培训,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同时,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休闲项目,推动群众健身活动的普遍化和经常化。
将体育健身服务纳入社区基层公共服务内容中,不断提高体育健身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建立科学宣教、信息服务、健身指导、活动开展、体质测试为一体的健身服务平台体系,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电子地图全覆盖,使居民不出家门便可第一时间获知身边的体育设施及活动地点的相关信息。[7]
江苏省在规划编制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过程中缺乏关于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对已有的场地设施改造和利用中缺乏规范指导,导致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居民获得感低等问题。除此之外,体育设施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受重视,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中关于体育设施的内容论述一般仅仅是布点和预测,关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成果较少。[8]
尽管早在2011年,江苏省就率先提出了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方法提要,但具体到地方层面,各基层单位并未出台相应的推广措施,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群众对这项新事物并不了解,就算有所了解也只是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并不清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导致一些地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低、体育活动的群众参加度不高等问题。
“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全民健身,即调动全体公民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提高不同阶段人群的身体素质。[9]然而,在实践调查中发现,许多地区在全民健身实际开展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体育群体需求进行合理划分,体育活动场地及活动方式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首先在提高公共体育设施规范化水平方面,通过制定相对统一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规范标准,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规范化改造,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其次在规划新建设体育设施方面,针对中心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不受重视、土地批准困难等情况,体育设施建设可采取“见缝插针”的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周边的公园绿地、楼宇空地等小型空间建设公共体育设施。[10]最后,通过将互联网技术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相结合,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电子地图的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快速共享空闲体育设施信息,实现公共体育设施的高效利用。
各级各类政府应积极出台“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实施的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基层体育健身圈设施及活动内容建设,保证健身圈内体育活动的良性开展。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宣传过程中的优势作用,运用多样化途径宣传体育健身的作用,普及“10分钟体育健身圈”生活理念,引导居民积极自发参与到这种体育活动中,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在体育设施和活动的安排中,要针对不同年龄及阶层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在具体项目分类时,应安排群众可接受的体育活动,如中老年人群体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以多安排一些低强度有氧运动项目,并注重科学锻炼方法的普及。青年人群体更偏爱具有一定负荷的、更激烈、更有竞争力的运动项目,因此,在运动项目的安排方面可以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开展三大球、两小球这类竞技性高的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