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芸屹
生活才是教育的主场,家庭、学校、社会只是轮番变换的场景,场景中的你、我、我们都是孩子们的老师。我们都讲言传身教,但“身教”一定重于“言传”,孩子们见过了太多的信誓旦旦和言行不一,才会从平凡的坚持中感受到力量。于是,有了这一场我和学生一起的“班会课”。
2020年4月20日,“新冠”疫情趋向稳定后,学校迎来了毕业年级的复学。“复学第一课”由我登台主持,典礼前一天晚上,我穿上西服,却震惊地发现,当初修身的白衬衣穿在我身上竟然像是粽叶裹着粽子一样——勒得仿佛五花大绑,反而是当年大了一号的那件被我束之高阁的白衬衣,竟然奇迹般地合身了。临睡前躺在床上,我暗暗下定决心减肥——目标4个月内减重20斤。但我自知是一个有畏难情绪、容易半途而废的人,我需要有人监督,此时,想到了我的学生,我要在我的学生面前立下flag,让他们成为我的监督者。为即将迎来初三的他们上一堂“计划与方法、坚持与共赢”的主题班会课。我要用我的身体力行来告诉他们,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可以如何通过科学计划与长期坚持去实现。
一周以后,非毕业年级复课,我也终于重回课堂。走上讲台,我开始了我精心准备的演讲:
“同学们,疫病无情,不仅让我被迫当了几个月网络主播,还将我的体重推向了人生巅峰。”话音刚落,讲台下爆发出一片欢笑,教室里充斥着欢乐的气氛。我继续说道:“一周以前,我的体重已经来到了80.3kg,所以,今天我要在你们面前立一个flag,我要减肥20斤。”
“吁~”同学们齐声表示怀疑,十分默契。
“请同学们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到。原因有二:其一,我不仅设定了大的目标——4个月减重20斤,我还拟定了小的行动计划——每天30分钟HIIT高强度减脂运动加上2000个跳绳。其二,我找来你们作为我的监督人,来自你们的督促,会让我不敢懈怠,我承诺,以后每周我都将如实向你们汇报我的减肥进展。”我掷地有声地向他们讲解,他们也渐渐听得认真,但我还是能从部分同学的眼睛里读到将信将疑。的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孩子们想看到的是我后续的行动,而不是此刻讲台上慷慨激昂的陈词。我开始觉得这场游戏变得更有意思了。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每周记录。
【第一阶段】
从4月27日开始到5月5日,我的体重来到77.65kg,我用2周多时间减重5.3斤,似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月的目标(按月均5斤算),学生们感到震惊,我心中开始窃喜,心想这也太容易了,我在台上的汇报也喜形于色。
5月19日,第一个月结束,我的体重降到76.35kg。接近一个月过去了,我的减肥成果是7.9斤,似乎是个不错的开局。但事非经过不知难,尤其中间第三周减脂效率大大降低,加上身体上的疲劳累积,让我自我怀疑,也曾几乎就要放弃,若不是有九十几双眼睛盯着,我很有可能会半途而废。
【第二阶段】
5月20日—6月23日,我的体重仅从76.35kg降到74.3kg,仅仅4.1斤。我告诉孩子们,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一定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是同样的付出就能收获同样的效率和成果,进步也可能进入高原期。虽然嘴上跟学生说着不急不躁,但我私下也很是着急,询问健身的朋友是否需要加大运动量,是否需要增加跳绳的数量,虽然没有跟学生有任何的赌注,但显然,我不想就这么认输。
【第三阶段】
6月24日—7月21日,我的体重从74.3kg降到了72.5kg,仅3.6斤。我跟孩子们说,在高原区奔跑,每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坚强的毅力。减肥效率虽然继续在降低,但我的累计减重竟然已经达到了15.6斤!暑假来临,我已经无法跟孩子们面对面分享我减肥的心得与喜悦,但我仍然通过QQ群每天打卡,以此记录我的坚持,也激励我的学生。我在群里号召他们与我一起锻炼,我跟他们分享5月以来我身体数据的变化,我告诉他们“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累计17万个跳绳换不来17斤的减重,但我仍然会继续坚持!
【第四阶段】
7月22日—8月18日,我的体重终于打破了7字头,进入69.6kg。从4月20日的80.3kg作为起点,到8月11日的69.6kg作为一个节点,我已经提前完成了减重20斤的目标,但我沒有马上停止我的减肥计划,我突然发现,与学生的约定竟然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了我的习惯,我每一周的分享,打卡时的有感而发竟然都悄悄成了课堂。
小C告诉我她每周最喜欢听我分享减肥心得的“班会课”,小X兴奋地向我表达感谢,说她也悄悄跟着我锻炼,到目前减肥成果显著。小Y在QQ群里兴奋地发现了我软件截图上显示的身体年龄在锻炼3个月后年轻了7岁,我顺势回应他们是否愿意拼上初三的10个月去赢得一个更好的高中三年……
在这堂“班会课”上,我告诉他们:“追求卓越,本就是一条孤独的朝圣之路。”我告诉他们:“生而平凡,并不影响追求卓越。追求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能力,如果暂时能力不足,但至少可以拿出态度。”我告诉他们:“有目标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说出来,我们彼此监督,朝圣之旅,才不孤独。”我告诉他们:“自己吹的牛,就必须努力演下去,演着演着,也就像了,演着演着,也就是了。”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孩子们一定都听过很多名人的励志故事,但他们更能从身边亲历的故事里汲取能量,生活才是教育的主场,家庭、学校、社会只是轮番变换的场景,场景中的你、我、我们都是孩子们的老师。我们都讲言传身教,但“身教”一定重于“言传”,孩子们见过了太多的信誓旦旦和言行不一,才会从平凡的坚持中感受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