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2021-09-12 08:54李俊飞许胜兰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专业课思政课

李俊飞 许胜兰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7所国家“双高”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调查及文献梳理,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高职院校通过一体化开展“四化”教师队伍重组、“四语”课程体系重构、“四全”课堂教学重诊,打造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 “三主一体”的具体路径,充分发挥教师主力军、课程主阵地、课堂主渠道的协同效应,有效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同向同行。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C-0065-04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应当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实现同向同行效应。当前,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建设研究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基于高职院校视角开展重点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主要问题在于没有确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入协同育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研究方法上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文从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建设的现状调查出发,重点研究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机制,试图探究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三主一体”的逻辑关系和具体路径。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一)调研问卷框架

本文以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中,江苏省7所入选国家“双高”职业院校为调查对象,通过相关文献梳理,结合本研究相关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份调研问卷。调研问卷包含12道单选题、6道多选题和2道问答题,主要从课程思政管理机制、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学术研究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调查问卷主要研究高职院校是否建立课程思政的管理协同机制、课程思政推动工作的牵头部门、是否开展课程思政的专门培训、校级层面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法的熟练程度等。本次调查非常重视开展学术交流对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作用。

(二)调研问卷分析

为全面深入了解江苏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现状,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进行调研,同时对每个高职院校选取10名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访谈,结果作辅助研究,不计入定量研究分析。调研时间为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以江苏省7所国家“双高”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具体含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在问卷星上制作调研问卷,向调研院校的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发放调研问卷。为了确保每个院校问卷的有效率与回收率,不同院校制作了不同的问卷链接。通过调查问卷链接共发放350 份,实际回收323份,回收率为92.29%,其中有效问卷为319份,占实际回收问卷量的98.76%,具体调研问卷的有效率与回收率详见表1。问卷收集完毕后采用Excel对问卷进行初步筛选,最后使用SPSS13.0分析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课程思政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通过7所职业院校的问卷调查发现,32%的职业院校还没有建立课程思政的管理协同机制,大多数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学单位)牵头负责,一些院校通过宣传部负责实施,个别院校通过教务处负责实施。46.7%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开展课程思政的专门培训,28.6%的教师感觉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一般,大多数思政课的教师感觉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一般,超过50%的教師认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乏固定的交流互动研讨平台,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对课程思政的投入精力有待提升。

(二)课程思政的资源建设不到位

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求各高校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只有通过结合课程的专业性特点,才能让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于课程教学中,坚定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36.1%的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课程标准修订、教案设计方法“不太熟练”,21%的思政课教师表示“与专业教师互动较少”,“大思政”协同建设力度不够。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显著

高职院校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对传统理论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堂教学始终承担着主渠道的作用,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最重要的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归根到底要落在课堂上”[1]。通过调查发现,56%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效果尚未“达到课程设计要求”,具体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每节课的课程思政元素把握不系统,片面把课程思政教学理解为政治灌输,影响了进课堂、进头脑的教学实际效果。

(四)课程思政的教研交流不充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推动开展教学学术培训活动。本文调查的江苏省7所入选国家“双高”的职业院校都设置了教师发展中心,但是,当前教师发展中心对推动课程思政的职能效应还不充分。70%以上的教师建议教师发展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学术培训项目,这能有效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研能力。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时,大多数采用示范立项的方式,通过遴选典型课程展示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但这种方式属于“以点代面”的方式,它不能体现一所学校开展思政课程的覆盖面,也无法推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对外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

三、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

(一)重组教师队伍结构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教案设计和教法运用的关键,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教师队伍应当形成“主力军”,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专业教师思政化、思政教师专业化、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师角色协作化”四个维度,开展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建设的教师重组路径。一是实现专业教师思政化。实施专业“双带头人”制,每个专业的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专业负责人,形成一岗双责的“双带头人”,同时遴选思政课专任教师兼任一个专业教研室的课程思政指导教师,在专业层面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教师集体备课。二是实现思政教师专业化。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学院的精准对接,让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创新教学团队,充分掌握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融合的具体教学技能。三是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师角色协作化”。把思政课校内教学的小课堂与专业课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师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工作实践经验,结合专业特色和工作岗位要求,提炼其中的红色基因和工匠精神,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和课程教学设计,开展模块化协作教学。

(二)重构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通过课程教学过程让学生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学习效果。通过重构“四语”课程思政体系,即创建“党言党语、思政言语”专业特色课程、“专业术语、行业用语”思政特色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标准→教案设计→课程教学→课程效果”递推层次开展教学,课程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可以得到有效发挥。一方面是专业课突出“党言党语、思政言语”。实施专业课教师“双培”工程,把优秀课程负责人培养为党员、把先进教师党员培养为优秀党员,由一门“课程+思政”,发展到多门“课程+思政”群,形成“课程思政”集群,让专业元素与思政元素高度融合。另一方面是思政课突出“专业术语、行业用语”。正如学者指出,课程思政要重视合作研究,实现“以课程思政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逐渐打通课程思政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对接,如混合学习、合作学习”[2],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是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通过教学工作坊和集体备课制度,让思政课教师参加专业课程的集体备课,并随时了解具体专业的职业规律、行业特征、就业趋向和专门术语,在思政课中恰当穿插专业方面的案例、故事,把专业内容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工匠精神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技术技能学习中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怀,激发向上向善的学习动力。

(三)重建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育才”目标有机统一的根本途径。要按照“全员评价、全课评价、全程评价、全人评价”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有机融合的路径。课程思政教学中,把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的每一名授课教师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把考核结果与教师教学评价、职称评审挂钩。对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与课程标准设定目标对应进行评价,期中教学进行诊断反馈,期末教学进行改进考核。把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進行一体化评价,让督导对专业课教学的教案设计、教法运用、教风塑造进行考核赋分,打造课程思政的“课堂革命”。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格素养的“沉浸式”培养,每节课都要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技能掌握、工匠精神、爱国情怀、人格完善等方面进行评价,打破一张考卷定分数的传统做法,按照“讲练结合、知行结合、学思结合、启悟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掌握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激发“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的内在潜能,实现人人出彩的梦想追求。

参考文献:

[1]瞿振元.大学的革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56.

[2]张凯,段妩迪,辛海燕.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21(4).

责任编辑:陈向阳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专业课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