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潇
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也许不至于说得如此悲壮,可对于有参赛压力的我来说,还真有点这种感觉。
大家都说,一堂好课,是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出来的。可我深知,是一字一字熬出来的,是一遍一遍试出来的。脑海里无数次回荡四个字:“我太难了!”
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也许不至于说得如此悲壮,可对于有参赛压力的我来说,还真有点这种感觉。
根据之前的备课经验,本次探索《周亚夫军细柳》,我仍然先按自己原先的备课节奏,寻找适合的教学内容。从阅读文本开始,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读懂行文大意,梳理人物形象和写法特色。我深知,只有熟悉了文本内容,才足以更深层次地解读文字背后的密码。我按照此思路,迅速设计出一套上课的体例。
本以为这将是一次轻松的旅程,然而在我真正着手去做的时候,才发现眼前尽是千沟万壑。四次磨课,四次历练。
第一次磨课——兴致勃勃站上台,灰头土脸走下来
前一天晚上熬到凌晨三点梳理备课思路,与黑夜对话,逐一敲打出教学设计和课件。以为自己准备得非常充分了,谁知黑夜只是给了我黑色的眼圈,并未带来光明。
上课伊始,我按照既定程序让学生梳理字词,复述故事。可没有预习的现实很残酷,学生不明白课文意思,无奈之下只得在此停留。几个来回以后,课堂所剩时间就不多了。后来只能仓促带领学生分析了周亚夫的形象,一节课草草结束,答案都是我给的。四页教案只讲了一页半。对教案不熟悉,对学生不熟悉,课上得不过瘾,语文组小伙伴也替我捏了一把汗。我暗自惭愧,是我草率了。
第二次磨课——自由,是课堂最好的模样
经历了第一次试讲的失败,我知道,传统的设计和老旧的知识点已经不足以支撑我继续坚持。打破,迫在眉睫。
周末到了,我开始“闭关修炼”。反思自己是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出了问题。“重言轻文,言文分离”的讲解让课堂支离破碎。于是这一次,我想让学生切实品尝到读文言文的快乐,我想从串讲字词的死板教学中走出来,挖掘深层意蕴,重新选取教学内容。我开始思索,这篇文章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这是司马迁呕心沥血之作,若能带领学生静静地品读文本,循着言语去揣摩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就是在体会太史公行文的匠心巧妙之处吗?不就是在引领学生从文言层面走向文章文学层面的深度学习吗?按照这个思路,我艰难地梳理了第二版教案。
这次磨课是在好友彭老师的班上,打着与班主任熟悉的旗号,我事先跟学生套了近乎,加之预习工作完成得很充分。课堂上,与学生很快“破冰”,有了基本的默契和幽默。我们在相对自由的状态下,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轻松的氛围是有了,可问题也随之出现:公开课的亮点并未凸显,真正的共生共情还缺少突破口。我们如何才能与文本更近一点?如何才能与司马迁更近一点?我陷入了焦灼。
针对这些问题,我只好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又开始了“三战”。
第三次磨课——学生教我成长
你有多少,你的课堂就有多少。这一次,与我合作的是八年级的精英班学生,他们的语文素养非常好。如何能够通过我的讲解让他们感受到学了与不学的差别?这是我担忧的问题。如果按照原来的设计,课堂的深度似乎不能满足这群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春丽老师说到“一字褒贬”这个词。在此之前,我并未深究这种写法的特色。原来,春秋笔法,每写一字,必寓褒贬。多么精湛的概述!司马迁一生忍辱负重,既想要不虚美不隐恶,又想要坚守独立不羁的人格和不卑不亢的精神气质,这与文中的周亚夫将军何其相似!原来,《史记》就是司马迁的“细柳营”,他要在此处彰显的就是自己坚守的气质和人格。那么“透析文本,揣摩作者的褒贬意味”就被我纳入了教学设计之中。我似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喜不自胜。看似一个小改动,却让我的教学设计有了梯度,有了深度,有了厚度!这一刻,似乎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似乎能够带给学生想要的语文食粮了。
然而,课堂始终是师生共学共情的平台,我们可以为课堂预设很多,却不可以霸占太多。相信学生的力量,一定能够带来惊喜。本堂课显示,八年级牛顿班的学生不仅没有理解文意方面的障碍,更挖掘了我不曾關注的文字密码。在交流讨论中,他们循着文字的足迹,在细微处,都读懂了周亚夫,读懂了司马迁,真是厉害!
第四次磨课——让自己享受课堂,教真语文
最后一次试讲,在教学设计上的改动已经非常少了。语文组小伙伴们帮我抠字眼,理流程,细致到每一句话。徐老师建议我在对比技巧的讲解环节中,用表格呈现双方言语;晓静老师温柔提醒我每个朗读的效果要把控好。在大家伙儿的帮助下,第四版教案形成了。至于最后能否把这堂课上得出彩,我知道,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必须长到我的骨子里,要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不仅为了熟悉流程,更是为了理解和享受。这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终于认识和理解了这篇文章,我终于接受了自己的设计。这代表了我的语文观,代表了我的生活观。磨课原来就是磨自己。至于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们需要享受真正的语文。
说来也巧,这次磨课班级的孩子特别温暖。相信他们的语文老师一定也是个温暖的人。学生回答问题规范有礼,学生朗读课文声情并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就是这样,全情陶醉,认真品读。于是我临时又增加了好几处情境朗读。
像这样,透过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志向与胸怀眼光,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教学也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我很享受这样的课文,很喜欢这样的语文。
遗憾,自然有。但当你竭力去体验了,探幽寻微走向文字更深处了,你一定会再爱一次语文!教真语文,做自己的“真将军”,教书如此,生活也应如此。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让我们继续在语文的路上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