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来说,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是自身素质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实践能力的奠基石和顶梁柱。教师在完成具体任务和解决具体问题时,需要应用一系列“规则”和“技能”,在这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基本理论素养。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对教学实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宏观上看,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高低对其教学实践能力具有总体上的把握和指导作用。微观上看,教师教育理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实践工作的顺利与否,进而影响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识和感悟。
新兴教育理论和
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
教育理论知识的储备是教师形成良好教育理论素养的必备前提,而教育理论知识不仅包含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一系列教育学理论,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现代管理、学科专业等。本次问卷侧重于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考察,储备和实践两个部分各15小题。从各项结果统计的平均分可以看出,老师对自己所教授学科的专业水平和班级管理相关方面的认知水平较高,但缺乏丰富的理论积累,平均分仅3.19。这反映出教师理论系统存在漏洞的问题,许多老师从教以来一直使用过去的理论知识,抱旧守陈,对于当下以“STEAM教育”为代表的时新的教育理论涉猎不足、学习不够。除此之外,许多老师还缺乏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积累。“对于所教的每一个学生能有正确的评价”这一项的平均分相对较低,这正是老师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足的表现。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需要同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打交道,但要真正理解和化解这些心理问题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只有学习和掌握教育心理学,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非师范教师理论积累不足,
创新能力略低于师范专业的教师
评判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高低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对现有教育理论的学习、内化与运用的熟练程度,还应该重视教师在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自身理论和对理论进行创新也是教育理论素养高的集中体现。
非师范专业出身踏入教育行业的老师由于“半路出家”,相对于师范专业毕业的老师毋庸置疑在理论知识积累上是有所短缺的。不过,这可以在后期的实践中逐渐进行补充。同时,非师范的老师通常会选择将自身的成长经历、教学经验等资源整合到课程内容中去,但在以教育理论为基础的调整教学方式、创新理论研究、创新学生评价和创新班级管理方面的能力则略低于师范专业的老师。
班主任普遍更容易创新班级管理方法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班主任的工作不仅要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活动要求进行清楚转达和执行,更要积极主动地为任课教师服务,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与纽带,与班级管理息息相关。因此,班主任相比于其他科任老师更容易在家校共育、班风建设等实践中创新班级管理方法,在有关专业性的创造力上则是科任老师更胜一筹。
教师的成长关乎学生的成长。随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新专业、新课程和新方法等不断涌现,教师原有的理论储备已逐渐难以适应教育的快速发展。
值得肯定的是,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之余,普遍会有意识地通过阅读、交流、观摩等途径继续提高自我理论素养。超过95%的老师认为自己获取教育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职业生存需要和增强自身素质,只有极少一部分老师认为自己是在完成学校的指标要求。
考虑到在老师们自我专业之外缺乏与时俱进的理论积累和心理学知识储备,而且在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师范专业与否,班主任与否等都是影响因素。因此,对于提高当前教师的理论素养,好老师智库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大数据时代,知识更新快,与时俱进是评价教师理论素养的重要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制定提升个人教育理论素养的发展规划。根据行业状况认真分析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确定好自己的任务,如每星期自己进行一次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每学年撰写一篇教学论文等,努力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自己朝着成长为一名研究型乃至专家型的教师目标而努力。同时反思形成自主化和经常化,自主评价教育理论素养提升过程及效果,适时而灵活地调整和修改自己的规划目标。
2.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群体的职后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好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理论素养培训工作。如组织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在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教师主动参与进修学习、提高学历等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邀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或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丰富教育信息,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理论。只有不间断、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后培训,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3.当下教师群体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并非毕业于师范专业,因此在教育理论的积累上有所欠缺。为弥补非师范教师上岗后的不足,各大学可以为有志于成为教师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开设一些教育类的选修课程,如果学校没有教育学专业,则可以与师范院校合作,甚至联合办学,让学生可以跨校上课,这样非师范院校和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学习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针对新入职的非师范教师,学校也可组织职前培训,在相关知识学习后可以通过笔试或面试进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非师范教师从教的教育理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