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彬
最近,“高光”一词在网络社交和社会生活领域流行开来,其组合形式“高光时刻”“高光人生”已经成为流行语。“高光”一词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使用,如曹丕在《于谯作》中写道:“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这里“高光”的含义是:极为明亮的光(见《汉语大词典》)。可见,“高光”既不是外来词,也不是新词,而是古代汉语的自源词。在美术学领域,高光也被称为高色阶,其语义特征表现为[+亮度]。
由于该词的使用领域窄、使用频率较低,导致主流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当代汉语词典》《辞源》等均未收录“高光”一词。但最近该词已跨界到网络社交和社会生活领域,成功“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自媒体的加持下俨然有流行之势。例如:
(1)实际上,共和国的历史高光,也正是每个人的生活追光。那些平凡的不平凡的时刻,构成了国家的历史,也定义了我们的人生。(《人民日报·评论》2019年10月8日)
(2)抗疫之战,中医药再现高光。(《南风窗》2020年4月3日)
跨界的同时,“高光”实现了“旧词新用”,这首先表现在其语义发生了变化。我们发现该词原来的语义特征[+亮度]已经无法直接套用在新的语境之中,须对该词的语义重新解读。新的用例中,其语义特征更多表现为[+吸引眼球]、[+关注度]、[+精彩],因此笔者尝试将该词新的含义界定为“借很高的亮度,用来表示某事物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也用来指某事物很精彩,具有很高的關注度”。
“高光”还表现出很强的组合能力和能产性,产生了诸如“高光人生”“高光时刻”等较为稳固、使用频率颇高的结构。例如:
(3)其实辽宁舰入列七年来,这样的高光时刻还有很多,比如海上阅兵时接受检阅。(《参考消息》2019年9月25日)
“高光”一词为何能成功跨界、异军突起?笔者认为这与其内在的流行有关。首先,“高光”立体感和形象感强。因为在绘画中,“高光”是神来之笔,也能画龙点睛。“高光”一点,所画物体就具备了立体感。跨界后,不论是“高光时刻”还是“高光人生”,都能给人立体感、形象感。其次,“高光”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再次,词义模糊性和高度概括性,赋予“高光”广泛的适用性和巨大信息容量。
(选自《语文学习》2021年第5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