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习方式 培养思维能力

2021-09-12 06:42钱正龙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9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

钱正龙

摘 要: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探索者,增大思维密度、提高思维品位、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探究过程;思维能力;思维密度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目的在于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探索者,增大思维密度、提高思维品位、发展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会打破学生心理上的平衡,引起学习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变更,并重新组成新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

如用酒精灯加热盛水烧瓶的颈部,水中的金鱼将会怎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烧瓶会炸;水会沸腾起来,可爱的小金鱼就惨了等等。学生各抒己见,各种思维相互碰撞,都希望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全神贯注地观察老师的演示。随着水的沸腾,烧瓶没有被烧炸,小金鱼悠然自得地游动,学生感到惊奇、出乎意外,怎么会这样呢?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鲜明的实验事实形成冲突,认识的平衡被打破,急切地想寻找新的认识平衡,力求做出合理的解释,经过一番思考形成问题:是不是水不善于传热?如果从下面加热将会怎样?热只能从下往上传递,不能从上往下传递?同学间相互交流,不知不觉中思维活动达到了高潮。这样既活跃了思维,也为本节课的学习确定了目标。可见教师创设情境和恰当的启发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有了问题情境,学生才能获得感性材料,形成认知冲突,才会引起好奇心,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做实验、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等。

二、运用猜想与假设,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猜想具有假定性和猜测性的特点,是不确定、不可靠的,有待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但是,它是思维过程的浓缩,有直指结论的可能性,给问题的研究确定了方向,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和方法,是理论形成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

如盛满水的玻璃杯,还能再装多少回形针?这个实验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并把100多只回形针放入杯中时,水仍然没有流出,这与原来的估计相差太大,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杯中的水有收缩的趋势?是不是回形针对液体有吸引力?至于能放入回形针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猜想更是多样:①跟杯口的大小有关?②跟杯口的形状有关?③跟杯子的高度有关?④跟水温有关?⑤跟水中是否含杂质有关?

三、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

分析性思维包括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检验等各种因素,这种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物理实验方案的设计正是检验学生分析性思维水平的有效途径。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设计方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相互比较、借鉴、筛选,优中选优、优化组合,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以便实施。

如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由于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开始很困惑,经一番讨论之后学生的思维非常奇特:①百米赛跑时,看到枪冒烟开始记时,听到枪声再记时,即可测出声音传播100米用的时间,继而算出声速。②面对高墙大喊一声,测出回声和原声的间隔时间,用声音来回的路程除以来回用的时间即可。③甲、乙两人各有手机,相距一定距离,甲对着手机高喊“一、二、三”,乙听到手机里的喊声开始记时,听到空气中传来的声音再记时,这两次时间间隔就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再测出距离不难算出声速。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创造性。第一个方案最贴近生活,也是课本上的内容,比较容易想到。方案二和三就比较曲折了,方案二要考虑到来回的路程和来回的时间,方案三用到了现代通信技术。多种方案产生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以上三种方案各有什么利弊?哪一个方案最优?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三个方案各有利弊:方案一时间间隔难以测出;方案二需要合适的场地;方案三需要较多的仪器。最后学生认为方案三最优。

四、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之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原理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有序的信息材料,为进一步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奠定基础。

五、分析论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形成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没有感性认识不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但也不是只要有感性认识就能自发地上升为理性认识,还需要理性思维才能完成,这一环节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很有帮助。初中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基本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找出共同特征直接概括出来。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的建立过程,是从大量日常生活和生產劳动的事例中抽象出来的:把推土机、拖拉机、起重机、书本等直观形象的事物抽象为物体,同理,把土、车、钢材、桌面也抽象为物体,把前面的物体对后面的物体的推、拉、提、压等直观形象的动作抽象为作用,由此很自然的就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些从直观形象的事物中直接抽象出的本质特性的过程还是比较简单的。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知识的探索者,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