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连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被提到更高的高度。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形势下小学学校教育中必须落实的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将课本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要吃透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运用生活化元素,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先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内容,然后就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会
中圖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28-02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培养小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小学德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吃透教材的同时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能力,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核心素养
(一)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主要包括两点:健康人格与珍爱生命。
所谓健康人格,就是各类优秀人格集中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人格特征,某种程度上显示的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对情绪进行自我管理,可以及时发现自身思想情绪的异常并有意识地加以调控,从而达到自我约束和管理的效果;二是秉持健康开朗的生活态度,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三是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可以正确评价自己,具有健康积极的主体意识,自立自强、自律自爱、自信自尊;四是对社会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对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具有较强的适应与应变能力,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与独立性较强;五是能够构建良好的社交网络,具有较强的换位思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顾名思义,珍爱生命就是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命意识,知道尊重并保护生命,具体如下:一是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置自身或他人于险地,始终将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二是知道生命很珍贵,对生命及人生的意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虚度光阴,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且能够正确地理解奉献与创造的意义;三是具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二)道德品质
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在为人处世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倾向与行为特点,是各种社会规范、原则等在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上的综合、稳定体现。一般来说,道德品质由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认识组成,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内容。
(三)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学生对法律的地位、作用与性质等有正确的认识与看法,法治观念的核心内涵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用法、守法、尊法,这也是对小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用法,是指学生在遇到需要使用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犯;守法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恪守法律规定,坚决不做法律法规禁止的事情,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尊法是指学生对法律有敬畏之心,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规定,崇尚、信仰并捍卫法律,自觉按法律规定办事。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会
(一)以生活化元素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点是融入了大量的生活化情境,与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为教师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开展教学提供了可能,并且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知也不全面,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够把课本上晦涩难懂的道理与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给学生,使其在思维层面建立起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并在教师的语言指导与言传身教下,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教师运用生活化元素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还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例如,在一年级“我不拖拉”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境,安排学生模仿其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如一边写作业一边看动画片、不按时刷牙和洗脸等,进而提问学生:“这样的行为对吗?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做?”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认识到拖拉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并逐步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二)以多元化教学方法深化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很少,往往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默默地听。长此以往,会导致很多学生觉得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相当枯燥和乏味,并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此,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多元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要经常思考怎样完善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并适当补充资料,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生活技能与人生经验。例如,在学习“爱护地球”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提前收集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秀丽风光,然后为学生展示被污染的河流、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垃圾,被乱砍滥伐后的一个个树桩与鸣叫徘徊的小鸟等,通过正反对比的视觉冲击,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第二,积极创设情境,把课本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比如,采取调查访问、情景模拟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这样更契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例如,在“欢欢喜喜上学去”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结合体育运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和同学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新环境中更快地认识新同学,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的同时,体会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