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敏 张英俊 陈硕旋 秦思佳 梁莎 唐云峰
[摘 要] 创新能力培养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任务,在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让师生共同在研究中学习,实现教学与研究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关 键 词] 经络腧穴学;研究性教学;创新;教學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86-02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培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中医高等教育的任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是让他们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良好品质,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索,参与研究活动,在研究中体验、从教师身上习得。传统教学片面强调传授专业知识,漠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模糊与分离[2]。只教给学生现成的结果,很少涉及发现或创造知识的探索过程,造成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缺失[3]。课程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部分,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知识的传授与探索过程融为一体,开展研究性教学[4-6],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经历探索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强化其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和开展科学活动并非易事,适宜的教学设计是研究性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其为例,本课程组摸索将研究性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的教”和“研究性的学”。把科学实验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具有探索性;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观测、实验设计、分析归纳等科学研究范式来验证或“发现”知识。贯彻教育部本科教学意见“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性教学实施总路线
将研究性教学贯穿经络腧穴学课程的整个教学周期,覆盖理论及实验课型,并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具体实施路线见图1。
二、“研究性的教”实施方案
(一)在理论教学中添加现代研究成果
经络腧穴学为中医学理论的一部分,对于传统知识,部分学生会有所存疑,补充现代研究成果、增加科学性就显得很有必要。此部分为研究性教学的常规内容,贯穿整个经络腧穴学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针对核心内容,选择经络腧穴学研究热点作为补充,以点带面阐释经络、腧穴的效应及其生物学机制。同时,选择经典研究文献,将其研究方案进行展示、讲解,让学生不仅了解学科前沿,也初步了解科学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在完成第二部分的科学实验后,教师将研究结果与研究方案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详细阐释,使科研服务于教学。
(二)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科学实验
创新实验教学方式与内容,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针对经络腧穴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腧穴疗效”“腧穴的选择与配伍”等由教师设计课堂科学试验,开展由教师主导、学生全体参与的科学试验。如2017级针推专业开展的经络腧穴效应实验,包含了“大肠经循行”“腧穴即时镇痛效应”“面口合谷收”“远近配穴”等经络腧穴学基本知识的观察与验证;在科研知识方面涉及随机、对照、重复、盲法等科学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实验方案见图2。实验完成后由教师对实验结果与设计方案进行详细阐释与解读,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实验原则与方法的认识。
三、“研究性的学”实施方案
(一)“经络是否存在”辩论赛
在学期初进行,由学生组织辩论队伍,分为正反两方,观点分别为“经络是存在的”和“经络是不存在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查找论据、进行论证、公开辩论,由教师和学生评委共同评出获胜方。对参赛学生进行平时成绩和创新学分奖励。
(二)经络腧穴学课题设计比赛
在学期末进行,前期学生能力准备包括:(1)在课堂补充的现代研究内容中初步了解科学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方法。(2)在参与课堂实验中体验、获得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3)学习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相关选修课。将学生分小组,小组针对经络腧穴学中感兴趣或疑惑的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对优秀作品进行创新学分奖励,并推荐参评大创项目。
四、研究性教学效果评价
在项目实施前后开展调查与评分,并进行前后比较。由学生根据对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认识自主打分[7];通过问卷[8]调查了解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观点和看法,是否能有效地激发其探究的欲望与热情,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即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以迎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储备知识和能力。其实施途径有多种,比如有以“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或项目”形式开展的,有以研究性学习形式开展的。前者多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的,目标单一。后者容易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如果缺乏“研究性的教”,忽略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所取得的实效并不乐观。而研究性学习如果脱离专业课程,偏离课堂教学过程,结果将会导致教学偏离学习。基于课程教学的研究性教学可以较好地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