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雷声
[摘 要] 将课程思政融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通过分析当前核心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要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研究表明,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立足于专业课程学术内涵,制订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并初步探讨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将思政元素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 键 词]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76-02
课程思政是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在各类课程教学中有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是增设一门课,而是以专业课程教学为手段,适当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将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进而与思政课程一道形成大德育、大思政格局[1-3]。本文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分析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要素,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电子工程师的核心课程[4]。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电子工程师的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在现代经济社会,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而创新能力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则直接关乎国家的未来命运[5]。在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脱节
工具理性是指行动仅仅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或目的所驱动,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所需要的预期成果,行动者仅仅考虑效果的最大化。相反,价值理性在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时,更加重视或强调动机的纯正性、选择手段的正确性,并非一味强调结果的重要性[6]。工科类专业的教学往往强调“工具理性”,而思政理论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其后果可能会引起学生职业道德感缺失、岗位适应不良、社会责任感减弱、人生观和价值观背离等一系列问题。
(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对立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课堂主要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不应该引入价值,就应该“价值中立”;而另外一些教师则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责任,与其他专业课无关,从而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放在了对立面。
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承担着“价值引领”的重要职责,但是,只有空洞的价值而没有科学的知识为基础,所谓的价值也将失去知识底蕴,必将不被认可[7]。其次,模拟电子技术较其他专业基础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且与生产实际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更密切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工程实施过程要求规范、准确,要求专业工作人员有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程教学(专业知识)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创新引领发展、科技强国、专业报国等)相融合,将思政教育元素适当地引入课程的教学中,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从而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融合,实现“三位一体”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
二、本课程中的思政要素
(一)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经济社会,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都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而创新是引领技术发展的第一动力。讲授绪论中“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时,可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开始走向领先,如今华为让我国在5G的发展中有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并已全面商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科技强国、专业报国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作为模拟電子技术课程的专业教师,也应该清楚自己被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
(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主要是研究半导体元器件的特性及其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了本课程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将科学的方法论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解PN结的伏安特性时,当PN结的正向偏置电压低于开启电压时,无电流通过,称为“死区”,PN结的正向偏置电压高于开启电压时则迅速导通。这正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个人在成功之前都有一段默默无闻的奋斗时期,坚持了这段时期,就可以获得由量变到质变的跳跃,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例如,在放大电路中加入负反馈,虽然可改善其放大性能,但却减小了放大倍数,若需同时实现一定的放大能力和改善其他性能指标,则可以通过调节反馈深度来实现。这部分内容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即矛盾无处不在,但矛盾又有主次。
(三)团队协作精神
为了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与独立创新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制作一个电子系统。小组成立后,自行确定制作的电子系统的类别和具体功能,并将实验项目分四个阶段依次完成。第一阶段为方案选定,小组查找相关资料,开展方案设计;第二阶段为电路设计,小组绘制电路原理图,选定器件参数,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与调参;第三阶段为电路焊接与调试,小组根据电路设计图,先在面包板上设计元器件布局并搭建测试电路,再进行调试、焊接和测量;第四阶段为汇报展示,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从设计思路、设计方案、电路性能、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汇报与分析,并展示最终的实验作品。在这样的项目实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分工与协作,综合运用各组员所掌握的知识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