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浩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彰显学习主体地位,优化活动任务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性,通过优化活动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提升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此外,教师要为学生的综合实践学习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充满趣味、具有挑战的任务实践,尝试运用跨界学习和自主探究,提出并自主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比如,在《手工艺品制作》一课教学中,教师把活动主题定为“缝制布老虎”,探究内容涵盖手工制作、信息技术和美术创作等多门学科,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了解布老虎在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用针技巧,并融合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超越教材和生活中的例子,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在自主探究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自主搜集和整理汇总相关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地方、不同种类布老虎的构造组成,知晓布老虎的艺术魅力和制作步骤,在此学习阶段,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并喜爱民间传统工艺。在课堂交流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等视频资料,了解缝制布老虎的基本针法和缝制技巧,并交流评价各种类型布老虎的特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小组合作开展讨论,鼓励学生谈一谈对文化价值的感受和理解。在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布老虎是民间手工艺品的一种,因为地区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不同地域的布老虎艺术特点也不尽相同,你发现了不同类别布老虎的特点了吗?你了解并掌握了哪些缝制布老虎的基本针法和技巧呢?”促进学生对搜集的资料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提升,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山西布老虎的秀雅、洛阳布老虎的精致、陕西布老虎的豪迈等不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操作技能,创作出特点鲜明的布老虎。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宽学生认知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源于生活,和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跳出教材的窠臼,突破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实现思维的拔节生长。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探究搭建平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多样化的综合实践任务,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体验,不断拓宽学生的认知经验。
比如,在《社会公共设施调查》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呈现生活中的公共设施情况,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公共设施的用处。然后,教师通过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生活垃圾要丢到哪里?生活中迷路了怎么办?”顺势引入“垃圾桶、交通标志”等公共设施,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能顺利完成综合实践任务,学生需要灵活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调查公共设施的规划,引导学生在计划引领下有的放矢地去调查周边的公共设施。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修改完善调查研究计划,完善调查量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现公共设施的功能以及现状问题,并反思总结,提出改进方案,养成自觉爱护公共设施的公德。
三、通过任务驱动实践,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科学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任务驱动实践,啟发引导学生优化探究方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生命之源——水》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对抗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份以“珍惜和爱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海报,不断提升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在组织实施活动时,教师要事先和学生讨论制定活动标准,最后约定集中评比最佳作品。活动实施阶段,各小组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既分工又合作,灵活运用纸笔、剪刀等手工制作材料,分工完成“搜集材料”“版面设计”“文案撰写”“版面美化”等不同任务,在搜集整理资料、交流讨论、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感受到人和水资源的密切关系,深入体会到节约水资源的紧迫性。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规划设计活动方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探究策略,在了解社会生态环境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交流和反思评价。在活动进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关键问题调控探究的品质:“你见过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如果没有水资源,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如何优化海报的版面设计?”推动学生在社会实践认知中建构活动经验,找到问题解决的路径和策略,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提高团队合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探究任务,优化学习策略,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提升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