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后的故事

2021-09-12 00:20龙飞
科幻世界·译文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欧洲

龙飞

李约瑟难题

所谓历史科幻,可以粗略理解为对既有历史的一种架空再构造,就仿佛历史在那一刹那分出了别的支流,而历史科幻描述的便是关于这条支流的故事。《米与盐的时代》正是如此,让我们品味一番似曾相识却又截然不同的历史,又在末了处留下一点余音,像是吃了个美味的雪糕,棒棒都舔干净了,心里还在回味那之前的快乐。当然,这大概也就是幻想小说的魅力所在。不过,无论如何架空、幻想一段历史,都脱离不了一定的现实基础。我们今天想聊的,正好就是这样一个幻想与现实相互关联的话题——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和辉煌成就,怎么就没让现实的中国成为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发源地呢?

欧洲中心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十九世纪有观点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因此欧洲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先锋,也是其他地区迈向现代文明的灯塔。这种观点正是所谓的“欧洲中心论”,其支持者不乏许多知名人物,比如黑格尔、孔德、爱默生等。而五零年代爱因斯坦写的一封信,更是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这一观点在如今自然招到诸多反对,可在当时却属于主流看法;不过,就在在这样的时代中,却有一位国际友人逆流而上,出版了一套全面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的丛书,想要证明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这位友人正是我国首批社科院外籍院士、中国科技技术史权威,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先生。

李约瑟和“李约瑟难题”

1900年12月9日,一个男婴在伦敦南区敦南区克拉彭公园洛茨路34号呱呱坠地,其父是位小有名气的专家医师,其母是名门蒙哥马利家族之后。刚出生时,夫妇为他的名字争吵不休,最后给他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叫作诺埃尔·约瑟夫·特伦斯·蒙哥马利·尼达姆。后来因嫌自己名字太长,他便省略为约瑟夫·尼达姆,又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叫作李约瑟。家庭环境让李约瑟走上生物化学的道路,念了剑桥大学,又在英国生物化学的创始人霍普金斯影响之下,最终用了十年时间撰写出三卷巨著《化学胚胎学》,成为公认的化学胚胎学之父。

1937年,剑桥来了三位中国留学生,李约瑟不久便与他们建立起了友谊。某一次与名叫鲁桂珍的其中一名留学生闲聊時,李约瑟问起鲁桂珍为什么中国在科技方面无所成就,这话深深刺痛了鲁桂珍。她(鲁桂珍)的父亲鲁茂庭(字化国)是南京一位著名的药剂师,对中国医药都很有研究。他除了教导女儿欣赏和了解现代科学以外,还使她相信:中国古代和中古代的医师和匠人们的本领要比大多数汉学家愿意承认的强得多。人类历史上一些很基本的技术正是从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只要深入发掘,还可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至少必须说,中国的全部科学技术史,应该是任何一部世界成就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鲁桂珍成功地传播了这个信念。

而这番话,彻底地改变了李约瑟的后半生。

与鲁桂珍的交往,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国家和她的文化。1942年,英国政府派他前往中国执行科学援华任务,一去就是四年。中国文化在这期间真正进入了李约瑟的生活,让他用自己的后半辈子编撰了一部宏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的前六卷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医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编撰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不断出现在李约瑟的脑海中: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远超欧洲,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为什么近代科技和工业革命没有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十九世纪,这一比例却骤降为0.4%。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试图用第七卷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遗憾的是,李约瑟于1996年寿终正寝,驾鹤西去,第七卷终究未能完成,对这个难题的解答,成了后人继续探讨不休的话题。

李约瑟的答案

尽管李约瑟先生未能给出具体的答案,但从他前几卷的内容中,我们大概能够窥见他的若干看法。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1. 仅仅用内在论研究这一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把科学家的活动作为一个更大文化范围中的社会集团,从社会经济影响、人文思想等方面来考察。

2. 中国之所以未能孕育出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的土壤,除了数学、物理等近代科学的基石学科未能深入发展外,还因为受到了宗教、政体、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他认为佛家思想主张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极大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中国人偏爱用哲学性的思想去解释万物,比如用“道”而非几何、天文来解释宇宙有机体的运动。

3. 无论是谁要解释中国未能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原因,那他最好从解释中国社会为何未能发展出商业及后来的工业资本主义入手。相较而言,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本主义形成以及现代科技发展是一种成套的关系,一有皆有,相互关联。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欧洲后来超越了中国,形成了现在各国的局面。

除了李约瑟之外,其实已有许多人提出过类似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能演变为“中国近代科学为何落后”“中国为何在近代落后”之类的问题。与之齐名的还有科学泰斗钱学森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与李约瑟难题一样,是对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关注。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讨论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比如金·斯坦利·罗宾逊,他在《米与盐的时代》中直接拿掉了欧洲发展的可能性,让原本发生在欧洲的那些成套关系出现在了亚洲——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一跃而起,成为引领世界的国家;没有了社会经济、人文思想的西方,在故事里也陷入了艰难挣扎,甚至变成需要多个国家联合起来才能勉强抵挡中国及阿拉伯世界的弱小存在。这又何尝不是对“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回答呢?

“李约瑟难题”或许永远都没有准确的回答,但它的意义却不仅仅是一个需求解答的提问:李约瑟难题并不在于它真有多少可以推究的学理性,而在于它所触发的思考和启示。而思考和启示,也正是一篇好的科幻作品能够带给读者的礼物。

猜你喜欢
李约瑟难题欧洲
借调难题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难题大作战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也谈“李约瑟问题”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