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的重要性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不言而喻。进入三年级,如同一个分水岭,阅读文章篇幅变长了,难度加大了。作文不再是看图写话,或者写一段话了,而是开始独立成文,并且有一定的字数要求。对于新上三年级的学生就有了明显的不适应,往往在一二年级时,每次考试都是99、100分的,进入三年级开始拉开了差距,也让家长产生了焦虑。因此,三年级起,掌握一定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类型;整体把握;主旨;学与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2-122-03
【本文著录格式】张秀丽.细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课外语文,2021,20(22):112-124.
一、结合教材的整体编排,认识阅读文章的类型,落实双线单元学习阅读方法
部编本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解决了学生、家长都觉得阅读难,读不懂,无从下手,或者掌握不了规律的现状。部编本教材加强了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发展梯度。作为教师,深入教材进行整合,弄懂编者的意图,要以课本为载体,因为精心编排的语文书就是一篇篇最好的文质兼美的阅读范文。教师在教学每一课时,就要做到教与学、学与用的紧密结合。从品析作家、写作背景,到文章结构、字词教学,再到句段的分析解读,最后到篇章的整体感悟及升华,这和对于一篇阅读文章的理解都是一个相同的过程。
教科书也围绕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一课中包含不同题材的课文,以语文要素为主线,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发展梯度,学生由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框架结构能让学生有方向性和有梯度性,这样就做到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从三年级起到六年级,课内外阅读主要类型有:三四年级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写景文、状物文,写人、叙事文章;到了五六年级,又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外阅读中又增加了说明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还有小说、散文、诗歌、名著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章在课本中也以单元为主题进行编排着,每册每单元主题不同,单元内课文题材也不同。而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在单元导学页明确提出。比如五年级下册共有八个单元,其中六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人文主题分别是:“童年往事”“走近中国古典名著”“责任”“思维的火花”“世界各地”“风趣与幽默”。有两個单元比较特殊: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是围绕汉字和汉字文化编排的;第五单元“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是一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比如:六下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有散文《北京的春节》,有小说《腊八粥》,有古诗《古诗三首》,有状物《藏戏》。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而三下第四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进行编排。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有写景篇《花钟》,状物篇《蜜蜂》,叙事篇《小虾》。
以五年级下册第二课《祖父的园子》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前的教材中,已经安排过“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作家萧红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她童年时期在祖父园子的快乐时光。学习本课时,就要从作者、写作背景,然后到字词教学,
二、熟读文字,整体把握,掌握基本方法
每一篇课外阅读,整体上快速初步浏览,同时标上自然段,如果没有读懂,一定要再读文章,直到读懂为止,再开始做课后题。
怎样为读懂一篇文章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大意。包括三个方面:A.明确文章类型。是写人的吗?还是叙事的呢?或写景状物类?B.明白写作顺序。写人叙事的文章常见的写作顺序是: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变换顺序;而写景状物的文章除了以上三种常见顺序,还有一种写作顺序: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还有文章结构,即:总分总、总分,或者分总。比如:六下《跳水》一课就是典型的叙事文,它的写作顺序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我们就知道了事情发展顺序由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四部分组成。比如:三下《花钟》一课则是典型的写景文,是从花钟的几个方面进行组文的。C.明确了文章类型,及文章写作顺序,就对文章有了基本的了解,要按顺序进行概括主要内容。叙事文可以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按照起因、发展、高潮、结果来概括。
这还不叫真正读懂文章,只有知道了作者的主旨——文章中心,才算读懂文章。作者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也是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叙事文的中心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或得到启示。写人文则是赞颂人物的品质精神。写景状物文多为表达喜爱或赞美之情。同时,一般情况下,每篇文章体现中心或者作者主旨的词句都会在题目、开头段、结尾段,甚至课后题出现。也有的文章中没有出现,那就是比较常见的情感。如:写到亲人之间的爱,陌生人之间的乐于助人等等。比如:四下《猫》中心就在最后一句——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再比如五下《父爱之舟》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父爱。
读懂文章后要开始做课后题了。我们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1.认真思考,切忌浮躁
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解答阅读题时,要沉着冷静,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逐深的思维方式,逐渐打开思路,避免出现漏题、审错题等问题。可以答完一道题,打上一个对勾以提示自己。同时要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做到先易后难,不会的题不要钻牛角尖,以免耽误太多时间,要学会放弃,有把握的题先做完。待全部阅读题做完后,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则做余题。
2.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初读文章,大致了解文意,如果没看懂,继续再读,直到弄懂为止。有时可结合后面的问题阅读全文,因为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等,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尽量揣度出文章主旨是什么,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得出结论。否则就是应付答题,不知所云。
3.结合语句,从文中“抠”答案
(1)字不离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理解词语是最常见的题型,理解时就需要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推断它的意思。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句子的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理解,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阅读题主要分为三部分。基础题,对句段提问的题,对篇章提问的题。也是一个由易到难的有梯度的题型变化过程。A.对于基础题,常见类型如:近反义词,选择正确的读音、生词等;加标点,选择题,解释词语等。它考查的还是学生平时的基础积累和做题的认真程度,也有一定的方法、技巧。比如对于基础题中出现的选择题,可以用直选法、排除法、代入法。直选法,直接选出答案,有的题是一目了然,一看就知。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合理的答案,正确答案就显露出来。代入法,不确定答案时一个个逐步代入进去,结合上下句品析,选择更通顺的选项。B.句段提问题中常见题型:填空题,对某个词、某句提出问题,归纳段意;画句子等等,准确解答这一类题型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在回答时也是结合上下文提取有效信息,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摘抄答案,可以抓关键词进行归纳概括。同时要注意答完整。C.对篇章提问的题型多数要结合中心来答题。如:给文章起题目;谈谈对人物的认识;读完短文,你想说些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等。这些题都是只有弄明白了文章的主旨,才能着手答题。通常,我们可以换位思考,联系生活实际,立足中心,这样答题就找到了立脚点。
三、课内阅读学方法,课外阅读用方法,学与用紧密结合
三四年级阅读中,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写人、叙事文这几种类型的文章,其特点是篇幅短,字数也不多,题型也较为简单,多数题型要从文中去找答案,如填空题,对句子进行提问等。有难度的题型一般是最后一道题或者两道题,最实用的答题技巧结合中心来答题。如:读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或者你明白了什么?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谈谈你对主人公的认识。如四下《乡下人家》,读完这篇文章,你喜欢吗?说说理由。这篇文章中作者的主旨是通过描写乡村生活的畫面,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喜爱和赞美之情。答题时就要结合这些来进行解答。
三年级最常出现的阅读题是写景状物文。这些文章也会有常见题型 和难点题型。比如对句子提问题,中心句,找比喻句、拟人句,归纳段意等,这些题我们都要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学会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句子上下文回答。难点题:这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往往以填空题形式出现,答案一定是在文章中,但这种题型丢分率很高,学生往往漫无目的地全文去找,或者自己编一个词填上。其实它是有方法的。因为写景状物文多数以总分总或总分、分总的结构成文。比如:四下《鹅》一文,作者按照总分的结构进行叙述。作者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鹅的高傲呢?就需要从分述段落找特点词,它也是这段的段意,分述段多数是总分结构,一般第一句就是中心句,我们就要从分述中的第一句找关键词。《鹅》一文中,描写白鹅的高傲:叫声、步态、吃相、睡觉。
写人叙事文越到高年级,篇幅越长,题型难度越大,题材也多样化,有小说,有散文,甚至夹叙夹议,做时要学会用方法去做题。首先教科书中有的单元语文要素就是指导阅读方法。比如五上第六单元导读部分的语文要素是学会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感悟人物情感变化。《慈母情深》一文中场景描写,认识什么是场景描写,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场景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及好处,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这三个问题的解决让我们认识了场景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再通过《父爱之舟》《语文园地》课文积累,学生充分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当出现画下环境描写的句子,并且说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时,学生在掌握了五上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后,这种阅读题型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进入五六年级出现了说明文阅读的考查。而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型中除了常见题型外,有几种说明文独有的题型。例如: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好处,某某词能否删去等。编者通过《太阳》《松鼠》这两篇说明文,让我们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如:句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主宰树顶上……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句2:松鼠不像山鼠一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这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再结合课后题,认识了说明方法的好处和不同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接着抓住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将本单元的两篇课文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对比感受到说明文文字的特性——严谨、准确、精练的特点,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语文园地中的“初试身手”进行了迁移运用,最后到习作部分,通过两篇例文直观展示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同样,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认识文本的特点,认真读文、思考,学会从文本中寻求答案。有的题型可能是抄答案,有的题型则需要在思辨中归纳整理,但做题时的基本原则仍然要取之文本,归于文本。编者在五年级下册《金字塔》、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中通过文字说明、图标式、说明书等形式让我们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多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归纳出非连续性文本比其他文本有着更直观、更简洁的特点。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小学课标中也提出了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是145万字以上。以教科书为本,通过大量阅读,就能在读中感悟、理解,提升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张秀丽,女,1973年生,山东青岛人,本科,小教高级,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