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域下非遗实现跨界创新融合研究

2021-09-12 20:08李彤
大观 2021年7期
关键词:非遗自媒体

李彤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依托应用型高校工作室,借助当前自媒体网络视频的力量,实现非遗文化跨界融合势在必行。通过对网络短视频、直播的影响力和应用型高校传统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应打破陈规逐步完成向平台养成的重心过渡,打造一个非遗项目跨界创新融合平台,在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满足不同非遗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彰显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强大实力。

关键词:自媒体;非遗;高校工作室

注:本文系2020—2021学年河北美术学院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民办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研究”(XJG202023)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成熟和纵向普及,网络生态也逐步展示出了其传播推广、文化生产和跨界交流的力量。自媒体正是网络文化发展进入“白炽化”阶段的一种全新的大众文化形态,其内容的深度、广度也在不断刷新着大众认知、拓宽着大众视野。同时也进一步为高校工作室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为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和推广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活力。

一、自媒体时代网络直播和短视频推广潜力巨大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升级,用网门槛的逐渐拉低,自媒体从起初的文字、图片传播向声音和视频等多维度空间进化,用户也从观看、阅读的第三者到现在逐渐适应第一作者的创作者角色转换。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出现更使得自媒体文化生产和推广传播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表达自我的舞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17亿,占网民整体的62.4%;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可以说在自媒体这场进化升级中,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媒体新形态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成为这个时代发展脉络中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其所具有的传播和生产的影响潜力巨大。

二、非遗与应用型高校工作室平台孵化融合的必要性

在当前人才需求向动态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自媒体的发展对应用型高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工作室制”可以说是一种教学实践新模式,通过给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践基地,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尝试。我国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一直态度积极,对非遗文化的文化影响力也高度认同。因此,高校成立非遗项目工作室既是响应国家的非遗文化号召,又是大势所趋;不仅顺应了自媒体时代社会各领域跨界融合的潮流,又为我国非遗文化的推广和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既满足了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专业要求,又培养了大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为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三、高校工作室传统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弊端

面对自媒体时代的要求,国内一些应用型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为分类标准的教学制度早已疲态尽显,而因循守旧只会与时代脱节。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工作室的运行主要依托于企业项目,“双师制度”更是企图将企业和高校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殊不知这种捆绑已经将高校工作室教学带入瓶颈期。制度也应顺应实际情况,当前我国正处于网络短视频、直播大发展时期,文化生产的潜力得以充分释放,人人皆是自媒体,人人皆有话语权,网络文化被推向高潮。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合作是建立在自己强大的基础之上的,“流量”也是靠自己的能力和优质作品吸引来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非遗与应用型高校工作室跨界创新融合的策略

依靠自媒体实现非遗项目与应用型高校工作室跨界融合,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态度。时至今日,国内传统的资源驱动和整合方式已经难以发挥最大效用,要想为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驱动力则必须时刻保持革新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而高校正是这群青年人聚集的重要场所。互联网的思维是时刻变化、不断创新的,青年人正处于思维活跃期,需要由专业教师引导,最终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稳步发展。

(一)应用型高校工作室由专注人才培养模式向平台养成过渡

自媒体语境下,网络已然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短视频、直播等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这使得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受到冲击。大学生作为高校自媒体网络文化和工作室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也是新时代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工作室教学理应打破专业限制,积极引进各专业优秀师生人才,逐步将应用型高校单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非遗项目工作室平台的搭建。依托数字技术媒介,将学生专业知识转化为全面适应网络媒体时代的能力,再与国家非遗项目创意融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更展示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强大的实力,对高校扩大招生和提升社会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用型高校非遗项目工作室平台搭建是大势所趋。

(二)依靠平台实现技术应用,靠作品引入流量,吸引企业融资合作

在当前网络大环境下,高校非遗工作室要做的就是专注运营维护平台,依靠作品引入流量,进而吸引社会企业投资合作。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学会运用网络开展教学,有序引导青年人才正确看待网络,正确运用视频平台实现自己的技能应用,施展自己的才情和抱负。无论是视频号还是直播间都要进行二次研发和持续优化,针对非遗项目发展,高校、社会各界人士文化需求,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创新、服务的推广平台,为高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为社会各界热爱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人士提供鉴赏、定制和交流服务,增强用户黏性,积累粉丝。只有根据工作室战略发展目标,认识和把握人才发展规律,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才能产出更优质短视频和直播内容。通过优质内容引入流量,吸引更多更专业的人才加入工作室,从而实现良性的循环。

(三)非遗项目工作室成为师、生、传承人实现“双用”的平台

网络技术实现了全球化的信息互联,传统的经济、教育、文化结构被打破重构,非遗文化传统的推广和传承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革。在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非遗文化所吸引,文化传承似乎也没有了具体的界限。应用型高校将优秀传承人聘请至校园内,为其提供优质的环境和配件资源,使其在校指导和启发年轻人才,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热爱。“双用”是指新型的高校工作室教学模式具备“教学用相长、产教用融合”的特点。在高校提供的软硬件设施齐全的平台的支持下,利用自媒体网络视频这一媒介,建设一支由专业教师带队,非遗传承人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的人才队伍;同时在网络直播和短视频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将文化生产、教学研究、产品产能效用进行高度融合,使非遗文化在当今自媒体视域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近年来,网络短视频、直播以强势姿态进入大学校园,与高校师生专业的智力资源进行对接,正在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一个跨专业、跨媒体、跨地域的非遗项目工作室融合平臺。因此,应用型高校组织专业教师、传承人和学生参与融合研发,能够使非遗项目工作室融合平台在满足自媒体视域下不同非遗项目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激发非遗项目内容的全新活力,聚焦大众视野,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同时提高网络文化的生产力。应用型高校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一直是其教育内核。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工作室通过与传承人合作增加非遗文化的调研、体验、普及、推广和设计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校园内为非遗文化文明发声,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讲文明、求创新的使用自媒体的新一代年轻人才,使非遗文化朝着绿色、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2-3)[2021-6-9].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2/t20210203_71364.htm.

[2]赵萌.网络短视频: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新形态[J].传媒,2021(2):52-54.

作者单位:

河北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非遗自媒体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