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强
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的云冈石窟,其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倘若对云冈石窟造像作仔细品味,你会发现佛国云冈竟然是充满笑容的!
以前,我只知道佛界有两种笑,一种是,佛祖释迦牟尼开示时不着一辞而迦叶尊者会心的“拈花一笑”,这就颇有“玄之又玄”的高深哲学意味,也很禅意。另一种,是一进寺庙前殿,弥勒佛就袒露着能容一切的大肚子,坐在那里咧着嘴不停地“笑世上可笑之人”。但这种大笑似乎被一幅对联直接拉入了有点尴尬的境地:你拜佛,佛是谁?谁能保佑你自己?不过,弥勒佛大概也就是一般寺庙里几乎唯一可以见着笑容的佛菩萨了,更多的,或端严庄重,或怒目相向,或悲天悯人……但当我静下来仔细端详云冈的佛像时,倏然发现,佛国云冈竟然完全是另一重天地:笑,佛菩萨们几乎都在笑!
云岡石窟最具标志性的露天大佛显然是在笑。他目光炯炯,身材健硕,嘴角微微上翘,完全是一副胸有成竹、自信满满,似乎能带着我们走向春天、走向旷野、走向未来的“带头大哥”的样子。这与此前敦煌石窟佛菩萨的冥思苦修,与此后龙门石窟佛菩萨的恭顺自省,显然大为不同。即使他身边那尊西立佛,也欣欣然透着些许调皮、活泼和开心。2016年,云冈石窟八窟后室南壁明窗西侧,一尊露着两个小酒窝的喜盈盈的菩萨一下蜚声大江南北,被网民誉为“粲然千年的一笑”。这当然只是突然曝光的一个笑着的“网红”菩萨。在云冈三窟西侧,还有一位想着心思的胁侍菩萨,她的眼神是直楞楞的,嘴角却挂着抹不掉的一缕缕喜气。同样是胁侍菩萨,最具原始、古朴气息的十八窟的这位却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几乎在嬉笑间就已经看透你蕴藉在心头的那种种美好。也就在十八窟兀凸而斑驳的岩壁上,还有一位虽未雕刻完工但西方特征非常明显的佛弟子,一副兴冲冲急于出世要跟游者讲述什么的样子……这些自然的、真诚的、动人的、美妙的、神奇的各种各样的笑呵!
在佛国云冈,其实到处都有笑,其实到处都充满了笑!
要子瑾先生主编的《大同故事》一书中记载,从云冈石窟第二期工程起,北魏皇帝就下诏天下美女来平城做佛、菩萨和侍女、伎乐、飞天的模特儿。艺术当然来源于生活,但生活其实才是最为高妙的艺术。当北魏那几位奋发有为、胸怀大志的年轻皇帝邂逅了高僧法果、师贤、昙曜和来自敦煌的一个个杰出石刻艺术家,艺术和生活就同时发生了变化,雕像也就展示出难以掩抑的蓬勃、激荡而欢欣鼓舞的精神面貌。
于是,一尊尊卓尔不凡、生动传神的石窟造像就盎然、悦然而来,他们刚毅而自信,他们端庄而和蔼,他们典雅而含蓄,他们秀美又飘逸,他们青春更俊朗……
为了更好地理解佛国的这些笑,笔者专门请教了弘法寺住持中锋法师。中锋法师曾二十多年在南方名寺跟名僧修禅,文化底蕴深厚,学识见解非同一般。他告诉我,笑是明心见本性;笑是假名而以;笑是表法之意;笑是内心看破、放下;笑是自然的流露……也即是,在佛法中,一切皆可以“一笑了之”。
走进云冈石窟,那些佛菩萨是笑着的。当我们内心已经寄托了一些心思的时候,那些佛菩萨是笑着的。当我们或者震撼、或者卑微、或者释然、或者存疑,哪怕信与不信的时候,那些佛菩萨也都是笑着的。
但这些“笑”,一定不仅仅是佛菩萨在笑祭拜的人们,应该也是他们难以抑制地笑他们自己。云冈大佛本来就“如令帝身”,本来就人即是佛,佛即是人。笑,其实也就是一种最能从内心真切沟通的语言,不需一词即可畅然交流,并能从其中尽得人生“真章”。
因此,在佛国云冈盈盈逸逸的笑容中,我们当然可以看破,也可以放下;我们可以释然,也可以欢欣;我们能够被鼓舞,也可以被激励……无论“拈花一笑”,或者“灿然一笑”,都是发自内心的笑,都是真善美的体现。因而只要能笑,这个世界就是明媚的,我们这个世界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那就来云冈吧,感受这灿烂千年的不朽笑容!
选自《大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