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小丽
摘要:
“三全育人”要求在“立德树人”前提下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举措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跨类硕士生作为当前高校读研的普遍现象,分析发现化“劣势”为“优势”是提高其科研素质的突破口,但其优劣势转化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如何弥补这一个鸿沟,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基于“三全育人”思想构建了跨类硕士生培养机制,包括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实现“全员育人”;注重培养全过程与关键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合力保障,提高培养质量,实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跨类硕士生;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1)04-0084-07
所谓“跨类读研”即跨学科、跨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当前,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高校中跨类读研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在世界范围内,诸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历来都非常重视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2],促使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融,以迎合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跨类硕士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目前的培养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此类人才的培养效果[3-4]。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三全育人”,不仅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指明了基本方向,也为跨类硕士生培养提供了基本路径。遵循“三全育人”思想,是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与特色,在育人内容、方法、途径、载体上进行实践与创新[5-6],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跨类硕士生培养机制,利于改进硕士生培养质量,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一、跨类硕士生培养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跨类硕士生往往具有交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背景,为移植与借鉴概念、思维方式和方法实现知识的整合与重建提供了前提条件,有助于克服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建构新的综合性知识结构体系。同时,跨类硕士生具有形成综合性思维方式的基础条件,吸收与借鉴其他学科思维方式的长处, 有助于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形成综合型思维模式,为实现学科知识的融合、迁移和创新注入生机和活力[7,8]。特别是文理交叉的学生, 有助于形成兼具理工科系统性、严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人文学科感性和形象综合型思维,易触发跨类硕士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捕捉新的学科生长点, 从而形成开拓型的创新能力。此外,由于跨学科(专业)报考和攻读硕士学位具有较高难度,该类考生在跨考前会经过深思熟虑并付出更多努力,性格上一般具有坚强的勇气、毅力和自信心等品质,以及较强的学习动力、好奇心和积极主动性。
(二)劣势分析
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是跨类硕士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科学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下,经过本科四年的阶段学习,系统化地培养本学科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结构。虽然跨类硕士生为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在初、复试阶段均对所报考专业课程进行了针对性补充学习,即使应试成绩可能较好,但相对于硕士阶段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来说,无论知识深度还是所涉及学科范围仍然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思维方式转换较为困难。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区别于其他学科,且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训练过程。本科阶段是学生接受专业性培养的最初阶段,对其专业思维塑造影响深远。跨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需要建立全新的学科思维方式,会对原有思维方式造成严重冲击且难度较大。〖TP严1.tif;S1;X*2;Z1,Y,PZ#〗〖TS(〗
图1 跨类硕士生的优劣势〖TS)〗此处,由于跨类碩士生要面临基础知识补充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的问题,进入研究状态一般相对较慢,会给学生学业施加压力,容易对其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产生沮丧、厌学等情绪,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和心态调整[9]。
跨类研究生的优劣势特点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其所具有的劣势刚好是跨类学生培养的关键。劣势若引导得当,就会转变为优势和突破口,对其科研素质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优劣势转换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如何弥补这一个鸿沟,是跨类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着重点。因此,需要根据跨类学生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如图1),实现化“劣势”为“优势”针对性培养,更好地发挥跨类学生的潜能,对当前比重日益增大的跨类学生培养来说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跨类硕士生的培养的基本理念
针对跨类学生的培养,应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角度把握跨类硕士生培养不同阶段的特点,围绕学生培养的重点需求,协同各方力量,做好全程规划,抓住关键环节,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全员育人
明确跨类硕士生培养的参与主体,从人员上确立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政企等社会力量、硕士生导师、硕士生“四位一体”的全员协同参与培养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全员育人”彰显育人的主客体是育人的根本,且贯穿于跨类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
(二)全过程育人
从时间上要贯穿跨类硕士生培养的全阶段,从硕士生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从学期初到学期末,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抓住关键时机和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精准针对性培养。“全过程”标识了育人的时间轴,将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融入跨类硕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三)全方位育人
强调跨类硕士生培养的实效,形成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立体育人体系,全方位提高跨类硕士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体现了跨类硕士生育人的空间域,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有序有效推进提供了平台。
“三全”的重点在“全”,难点在“育”,核心在“人”。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一个系统性功效叠加的一体化跨类硕士生培养体系(如图2),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通盘考虑,实现跨类硕士生的育人目的。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跨类硕士生培养机制
“三全育人”视角下跨类硕士生培养过程如图3所示。
(一)跨类硕士生“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全员育人”
构建政府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硕士生导师、硕士生“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的育人体系,其基本内涵是围绕跨类硕士生这一育人主体,形成一个能在人才培养进程中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及整体综合优势的系统。
1.政府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管理单位
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正视跨类硕士生比重增大这一事实,加强培养的重视程度,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首先,应充分认识跨类硕士生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在原有硕士生管理组织机构基础上,适当增设相应管理组织机构,如在硕士生指导委员会下设置跨类硕士生指导分委员会,以便统筹合作,拟定合适的政策、方针,提高跨类硕士生的培养的针对性;再次,构建并不断优化跨类硕士生培养体系,根据学科差异,优化培养方案,如突出基础理论课程的地位,适当增加基础学科的课时;增添多学科交叉领域知识,拓宽专业口径等。最后,针对跨类学生最为欠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思维模式的转换问题,创新研究生课程体系,夯实其专业基础,具体包括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增加本硕贯通课程;增加为跨类研究生安排的选修课程;调整课程时间安排,增加学生选修课程时间的灵活度等;统一组织某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就相关专业基础课进行集中补课等。若受现实条件等限制,可通过鼓励学生选择相关选修课程,搭建相关平台、多开展学术交流会等措施来加强加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
2. 跨学科(专业)导师
(1)全面了解学生。导师作为硕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硕士生学术生涯的引路人,首先应全面了解所指导学生各方面情况,尤其是学生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实践经历、未来规划与设想等,结合目前的学科专业,针对学生自身情况因材施教。
(2)引导跨类硕士生尽快步入本学科领域。对于刚迈入新学科门槛的跨类硕士生,为其制定专门的培养路线,指导其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指定研读本学科专业经典名著,并采取定期汇报讨论等措施督促检查其学习效果;关注其面临新学科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学科方向性问题上应及时解答指导;对跨类学生进行专门的科研训练,在其具备相关知识基础后,适当布置新学科的课题或作业,鼓励其运用原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关注跨类学生面对新学科知识体系的心理状态,受挫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生活心态,积极主动地适应跨学科专业等。
(3)培养学生的跨学科交叉思维能力。在前文跨类硕士生“优劣势分析”中讲到,跨类学生若引导得当,可形成综合创新型和交叉复合的科研思维。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导师要利用自身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引导学生打破原专业的思维定势,尽快实现跨专业知识的迁移、融合和发展。例如,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将新旧学科知识结合,选择跨专业性质的方向内容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实现发挥跨学科(专业)优势;在论文写作阶段,指导学生通过对跨学科(专业)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创新性,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4)增加学生学术互动交流的途径。除了增加与跨类学生交流频率外,导师应提供更多引导学生加强对新学科专业了解和学习的机会。如增强与本学科师生交流、参加专业性学术会议、与本学科所在行业增强互动等,帮助跨类学生在跨学科学术思想碰撞和专业行业实践中找到研究兴趣点,拓宽专业视野,提升思考问题的高度和层次,激发创新思维。
(5)尝试与跨科学导师合作,联合指导学生。针对导师对部分跨类硕士生研究方向不熟悉的情况,可尝试联合多学科导师共同指導学生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交流碰撞,也有助于导师间学术的交叉融合,取得学术新突破。
3. 企事业单位等社会支持力量
社会支持力量包括家庭、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支持等多方面。对于家庭而言,主要是在跨类硕士生的培养过程中给予更多物资支持和精神上的理解。除了在校理论知识的弥补,跨类学生思维方式的转换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深入了解本学科行业背景,实现弥补本科阶段的专业内容缺失,将研究成果落地实处,以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因此,硕士生培养单位应积极寻求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机会,通过提供实习与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校启合作研发平台等方式与学校形成协同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企事业单位一方面为高校提供技术需求方向,促进师生投入到一线科技研发工作中;另一方面,逐步加强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领域中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双方在人才储备、技术发展与创新等方面达成共赢。通过融合双方优势,构建产教融合良好局面,实现专业教学理论与业界实践的最佳结合。
4. 跨学科(专业)生源硕士生
对于跨类硕士生而言,除了要满足学习阶段的课程要求,还需要面对补充新学科专业知识、转换研究思维方式等难题。既然选择了跨学科的道路,首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对可能的付出做好心理准备;其次,要根据自身特点,拟定学习计划,尽快补足本专业知识,转变思维方式,跨越鸿沟,变弊为利,形成个人鲜明的科研特色。
具体而言,第一,选修所需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提高专业基础的有效途径之一。跨类硕士生应该充分利用课程选修机会选修新学科专业课程,丰富知识体系,根据研究需要系统学习相关本科课程,或者采取自学的方式夯实专业基础;第二,广泛的阅读提高自身学术素养,特别是对本专业领域的经典名著的深入阅读。研究生能从阅读中加深对专业领域知识理论的理解,学习新学科专业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第三,应积极争取参与导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和项目、主动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等各种科研资源及科研训练机会,尽快拓展并加深新学科专业的科研素养。此外,跨类硕士生应利用各种方式主动与导师进行沟通以实现和获得高效指导。
(二)注重跨类硕士生全过程与关键环节培养——“全过程育人”
在跨类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应从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与实践体系安排等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考虑,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做好不同阶段的重点性辅导。在每个阶段,也可以分为若干个小阶段,采取多种辅助手段进行相应的培养。
针对研一新生,重点注重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补充和探索思维方式的转换。除了参加学校的选修课程等环节,可以组织专业不同、背景相异的人(包括教师、学生、企业专家等)组成学习团队,通过“引导学习、共同学习、合作学习”的三阶段学习法来实施[10]。尤其需注重跨类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传帮带”作用,即通过已毕业的或高年级的跨类学生的现身说法、经验传授等方式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引导,形成培养过程
中的良性循环。
针对研二阶段的毕业论文选题,主管机构、导师应鼓励和引导跨专业生结合行业背景,选择交叉性课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将本科专业知识和与硕士阶段科研课题相结合,以增强硕士论文的创新性,实现对跨专业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及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研二研三的学位论文撰写阶段是跨类硕士生复合交叉型素质提高的必要阶段,是通过应用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综合型思维方式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也是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关键阶段。在论文的逻辑结构把握、内容撰写等方面,结合具体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前期基础知识和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应用、检验和补充发展,以充分发挥综合交叉的优势。
(三)提高跨类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合力保障——“全方位育人”
遵循“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政企等社会力量、跨类硕士生导师、跨类硕士生组成“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在跨类硕士生培养全过程中,抓住关键环节,通过多种合力方式,形成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毕业生或高年级学生“传帮带”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格局,全面提高跨类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高校跨类硕士生的培养,需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调动各方力量实现“全员育人”;在培养全过程和各关键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学校内外全面提高硕士生综合能力,實现“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跨类硕士生培养体系,从整体系统角度把握跨类硕士生培养优势,实现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家庭与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导师、硕士生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模式的构建,利于加强教育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发挥各方优势前提下,树立统一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教学模式的整体作用和综合优势。根据跨类硕士生的特点,构建“全过程”育人模式,紧扣各阶段培养工作重点和关键问题,培养具有交叉复合素质的人才,促进“教育场”的形成。“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构建,使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利于提高和改善跨类硕士生的培养效果。参考文献:
[1]
李中亮. 跨专业研究生教育: 问题与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33(Z1):104-108.
[2]朱永东, 张振刚, 叶玉嘉. MIT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特点及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2):134-13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7/0227/c1006-29111179.html.
[4]吴玉程.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Z2):35-37.
[5]谢凯, 方贤文. 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 文教资料, 2014(16):135-137.
[6]孙淑萍. 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9, 29(5): 60-62.
[7]陈宛玉, 叶一舵, 林莺莺. 跨专业研究生新生生涯适应力的调查与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12)35: 100-103.
[8]曹丽新.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及其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Z1): 68-69.
[9]余情, 石玲. 跨专业研究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5(3):114-116.
[10]刘旺盛, 吴球军, 潘家财.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三阶段互助学习循环法[J]. 集美大学学报, 2018, 19(5): 64-69.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wide education
YAN Xiaoli
(School of Management Studi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P. R. China)
Abstract:
Three-wide education require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training through all employees,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measures and paths.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s hav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After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urning disadvantages into strengths is a breakthroug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How to make up for this gap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idea of three-wide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has been constructed, including the realization of “full-staff education” through the “four into one” system, realization of full-process educatio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and key links of the cultivation, realization of all-rou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Key words:
three-wide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责任编辑 崔守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