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吉顺,王斌,张自阳,姜小苓,茹振钢,刘明久,胡海燕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省现代生物育种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3)
馒头和面条是我国的传统主食,在膳食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者属于蒸煮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不含油炸、焙烤食品所具有的丙烯酰胺,被认为是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1-3]。色泽是评价馒头和面条品质的重要感官指标之一。在我国,色泽洁白的蒸煮类食品普遍受消费者的喜爱。有研究表明,面粉颗粒度、多酚氧化酶、灰分和蛋白质含量以及磨粉工艺等因素均会影响面粉色泽,进而影响面制品色泽[4-6]。其中,磨粉工艺是影响面粉性能和质量的重要因素[7]。随着当今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面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小麦专用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利用不同出粉点的面粉进行配粉是生产小麦专用粉的主要途径之一[8]。国内外学者[8-12]研究发现,不同出粉点面粉的品质特性存在差异。欧阳韶晖等[13]研究表明,小麦制粉前后粉路间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和理化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渣磨粉的PPO活性显著低于尾磨粉,前路粉的PPO活性显著低于后路粉。昝香存等[8]分析测定了6个强筋小麦不同出粉点面粉的品质特性,发现3道心磨粉的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面糊色泽a*值和b*值等参数均随出粉点后移呈升高趋势;而湿面筋含量、面糊L*值、面团稳定时间等参数则表现降低趋势;3道皮磨粉的蛋白质、湿面筋和破损淀粉含量等随出粉点后移呈上升趋势。尽管有关不同出粉点面粉品质特性的研究已有报道,也得出了许多具有应用价值的结论,但迄今针对不同出粉点的面制食品色泽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2个不同筋力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研究了不同出粉点的面粉、面片及馒头色泽的差异,旨在为小麦粉品质改良及专用粉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选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提供的2个不同筋力小麦材料Ⅰ(中筋)和Ⅱ(弱筋),其面粉品质特性见表1。
表1 参试材料的面粉品质特性Table 1 Quality characters of flour for tested materials
MLU202全自动实验磨粉机:江苏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SBDY-1数显白度仪:上海悦丰仪器仪表有限公司;CR-400色彩色差计:日本美能达公司;JHMZ-200和面机、JMTD 168/140面条机:北京东孚久恒仪器技术有限公司;FX-15S面包发酵箱:广州市赛思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BS223S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1.2.1 磨粉方法
利用全自动实验磨粉机磨粉,方法参照AACC 26-20,出粉率约65%。整个磨粉系统分为6个不同粉路,包括3道皮磨:1皮(1B)、2皮(2B)和3皮(3B)及3道心磨:1心(1M)、2心(2M)和 3心(3M);6个粉路的面粉混合后作为统粉。每个参试材料分别收取6个不同出粉点的面粉及统粉,装入自封袋备用。
利用数显白度仪测定不同出粉点面粉的白度;利用色彩色差计测定不同出粉点面粉的色泽,以L*、a*和b*色空间表示。其中,L*代表亮度(0表示黑色,100表示白色),a*代表红-绿方向,b*代表黄-蓝方向。
1.2.3 面片制作及色泽测定方法
1.2.3.1 面片制作
将不同出粉点的面粉分别制作成厚度1 mm、10 cm×10 cm的鲜面片,制作方法参照姜小苓等[14]的方法;采用室温(温度23℃~27℃,湿度45%~55%)自然干燥的方法将相同大小、厚度的鲜面片晾干,即为干面片;将相同大小、厚度的鲜面片在1 000 mL沸水中煮8 min,随后放入盛有500 mL蒸馏水中冷却1 min,取出沥干,即为煮后面片。
1.2.3.2 面片色泽
利用色彩色差计分别测定鲜面片、干面片和煮后面片的L*、a*和b*值,在面片中心附近正反面各测3次,取6次重复的平均值。
1.2.4 馒头制作及色泽测定方法
将不同出粉点的面粉分别制作成馒头,具体制作方法参照姜小苓等[15]的方法,蒸好的馒头盖上干纱布冷却20 min。利用色彩色差计分别测其色泽L*、a*和b*。
临床上一般采用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该药物是一种抗血小板制剂,属于新型环戊基唑嘧啶类,具有起效快、生物半衰期短等优势,如在服用后1-3小时内能够到达最高血药浓度,且发挥最强抗血小板作用,故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有效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5]。
利用DPS7.05软件和EXCEL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不同出粉点面粉的白度和色泽见表2。
表2 不同出粉点面粉的白度和色泽Table 2 Whiteness and color of flour from different milling stream
由表2可看出,在皮磨系统和心磨系统中,2个参试材料的面粉白度值均随出粉点后移逐渐降低,且不同出粉点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1B和1M最接近小麦胚乳中心,3B和3M则接近小麦皮层部分,说明越接近胚乳中心的面粉越白。原因可能是多酚氧化酶主要分布在小麦籽粒的皮层和糊粉层;此外,接近皮层的小麦粉中麸星含量的增加也是导致面粉白度下降的原因[16]。参试材料在不同出粉点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其中,材料Ⅰ心磨粉的白度均显著高于皮磨粉,统粉的白度显著低于1M和2M粉;材料Ⅱ心磨粉1M和2M的白度分别显著低于同序号皮磨粉,3M白度则显著高于3B,统粉的白度显著低于1B、2B和1M粉。由此说明皮磨粉和心磨粉的白度在不同品种间表现略有差异,可能与品种自身的品质特性有关。
面粉色泽L*值也随出粉点后移而降低,与白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其中,材料Ⅰ面粉L*值在不同出粉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心磨粉显著高于皮磨粉,统粉L*值显著低于1M和2M粉;材料Ⅱ皮磨粉的L*值略高于心磨粉,统粉L*值显著低于1M粉。各出粉点面粉a*值均为负值,即偏绿色,皮磨粉和心磨粉a*值均随出粉点后移而增加,且部分出粉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粉Ⅰ的 a*值显著低于 1B、2B、3B、2M和3M粉;统粉Ⅱ的a*值则显著低于1B、3B、2M和3M粉。所有出粉点面粉的b*值均表现正值(偏黄色);皮磨粉b*值均随出粉点后移而升高,心磨粉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统粉Ⅰ的b*值显著低于1B、2B、3B,统粉Ⅱ的b*值则显著低于2M和3M粉。不同出粉点面粉色泽的变化规律与以往研究报道[9,16]基本一致。
不同出粉点鲜面片色泽的变化趋势见表3。
表3 不同出粉点鲜面片色泽的变化趋势Table 3 Variance tendency of color of fresh dough sheet from different milling stream
由表3可看出,参试材料皮磨粉的鲜面片L*值随出粉点后移均呈现下降趋势,与昝香存等[8]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而不同材料心磨粉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其中,材料Ⅰ鲜面片L*值随出粉点后移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材料Ⅱ则表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统粉Ⅰ鲜面片的L*值显著低于2M粉,统粉Ⅱ鲜面片的L*值则显著低于1B和1M粉。皮磨系统和心磨系统鲜面片a*值均随出粉点后移而升高,除3B鲜面片a*值为正值外,其它均为负值;统粉Ⅰ鲜面片的a*值显著低于1B、2B、3B和3M粉,统粉Ⅱ鲜面片的a*值显著低于1B、2B、3B、2M和3M粉。随出粉点后移,材料Ⅰ皮磨粉制作的鲜面片b*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心磨粉制作的鲜面片b*值则逐渐降低;材料Ⅱ皮磨粉鲜面片b*值逐渐升高,心磨粉则先升高后降低。
面制品色泽主要受籽粒硬度、出粉率、蛋白质含量、PPO活性、脂肪氧化酶活性、黄色素含量以及破损淀粉含量等因素影响,其中PPO是导致其颜色褐变的主要原因[17]。本研究中皮磨系统鲜面片的色泽随出粉点后移而下降,与前路粉PPO活性显著低于后路粉的研究结论一致[13];鲜面片b*值总体表现为前路粉低于后路粉,与昝香存等[8]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
不同出粉点干面片色泽的变化趋势见表4。
表4 不同出粉点干面片色泽的变化趋势Table 4 Variance tendency of color of dry dough sheet from different milling stream
由表4可看出,2个参试材料皮磨粉的干面片L*值均随出粉点后移逐渐降低,且不同出粉点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心磨粉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材料Ⅰ随出粉点后移干面片L*值逐渐升高,材料Ⅱ则逐渐降低。皮磨粉和心磨粉的干面片a*值随出粉点后移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逐渐升高,除材料Ⅰ2M和3M粉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出粉点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参试材料皮磨粉的干面片b*值均随出粉点后移逐渐升高,且材料Ⅱ不同出粉点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心磨系统中,材料Ⅰ干面片b*值随出粉点后移逐渐降低,材料Ⅱ则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
不同出粉点煮后面片色泽的变化趋势见表5。
表5 不同出粉点煮后面片色泽的变化趋势Table 5 Variance tendency of color of cooked dough sheet from different milling stream
由不同出粉点煮后面片色泽的变化趋势可知,2个参试材料煮后面片L*值随出粉点后移表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皮磨系统中,材料Ⅰ煮后面片L*值随出粉点后移呈逐渐下降趋势,材料Ⅱ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心磨系统中,材料Ⅰ煮后面片L*值随出粉点后移呈先升高后减低的趋势,材料Ⅱ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参试材料各出粉点煮后面片a*值均为负值,随出粉点后移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材料Ⅰ皮磨粉和心磨粉均表现为前路粉a*值低于后路粉,材料Ⅱ则分别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和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参试材料煮后面片b*值随出粉点后移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皮磨粉和心磨粉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不同出粉点馒头的色泽见表6。
表6 不同出粉点馒头的色泽Table 6 Color of steamed bread from different milling stream
由表6可看出,统粉Ⅰ馒头的L*和b*值均高于统粉Ⅱ,说明材料Ⅰ制作的馒头色泽发亮但偏黄。皮磨系统和心磨系统中,参试馒头的L*值均随出粉点后移而降低,且均是1M的L*值最高。参试材料各出粉点的馒头a*值均为负值,但随出粉点后移两者变化规律略有不同;材料Ⅰ皮磨粉和心磨粉馒头的a*值均随出粉点后移而升高;而材料Ⅱ皮磨粉呈降低趋势,心磨粉则表现逐渐升高的规律。不同出粉点馒头b*值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为随出粉点后移而升高。总体来看,馒头色泽L*值和a*值随出粉点后移而降低,b*值则升高,与不同出粉点面粉色泽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馒头的L*值远低于面粉,b*值却高于面粉。因此,相较于面粉来说,馒头的色泽变暗、发黄,但其制作过程不会改变不同粉路面粉色泽的规律。
同一品种不同出粉点以及同一出粉点不同品种的面粉、面片及馒头色泽间均存在差异。皮磨系统和心磨系统中,面粉和馒头的白度、L*值均随出粉点后移而降低,a*值和b*值则升高;皮磨粉制作的鲜面片、干面片和煮后面片的L*值、a*值和b*值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心磨粉面片色泽的变化趋势在不同材料间略有差异,但总体趋势仍是前路粉的L*值高于后路粉,a*值和b*值则低于后路粉。同类制品中,1道皮磨粉和1道心磨粉的色泽最好,统粉次之,3道皮磨粉和3道心磨粉的色泽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