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意 姚洁 吴钰磊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方言是语言宝库中的瑰宝,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在全国强力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各地方言都受到一定冲击。其中,苏州方言受到推普工作的冲击尤为明显。2002 年,汪平(2003)对于苏州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们的苏州话总体水平消退,普通话增长使用频率增加,语言使用习惯变化明显。
自2012 年起,苏州市开启方言保护工作。工作推进效果如何,目前尚未有明确结果。本研究对45 位苏州本土青少年进行可理解度感知实验,以求检测其对方言的真实理解水平。另外,本研究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个人苏州方言的使用情况、传承态度、审美态度、语言保护工作了解程度、以及其效果评价。本研究旨在分析本土青少年对苏州话的真实理解程度,对将来可能采用的苏州话传承路径提出建议。
普通话推广工作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开始在本地区展开,与此同时,苏州本土青少年对苏州话的掌握程度逐渐下降。近年来,已有众多学者在“苏州话和普通话在青少年群体间的使用情况”这一课题上做出研究。比如汪平(2003)在《普通话和苏州话在苏州的消长研究》一文中指出,对于70%的学生来说,“普通话已取代家乡话成为更为运用自如的交际工具”,只有15%的学生认为家乡话更熟练。这表明苏州话对于青少年在社交场合的使用处于劣势地位。
目前国内对苏州方言的研究成果丰富,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上。从研究对象来看,有针对本土中小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探讨普通话的推广与苏州方言的保持问题(俞玮奇,2009),也有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语言选择进行调查,以解决身份认同问题(陈建伟,2015);从研究内容来看,有针对苏州话浊塞音的声学特征展开的研究(石锋,1983),也有对苏州方言语法进行的研究(汪平,1997);从研究方法来看,有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苏州市外来人口第二代的语言转用的考察(俞玮奇,2011),也有以声学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探寻苏州话连读变调的规律(邢雯芝、钟意,2012)
已有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苏州青少年是否能够听懂苏州话这一问题并未有明确的实验证明。大多数研究只依赖问卷调查,缺乏对苏州话可理解性的感知实验;其次,在苏州以外上学的大学生社交、学习最常用到普通话,接触当地方言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苏州话水平是否会退化仍然是未知的;最后,对于已开展的方言传承路径的有效程度尚未有明确结论。鉴于此,本研究尝试通过结合感知实验与问卷调查对以上问题提供答案。
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1.苏州青少年对苏州话的可理解度总体如何?会受哪些因素影响?
2.苏州青少年对苏州话传承的态度如何以及其推崇的方言传承路径有哪些?
本研究旨在考察苏州本土青少年对苏州方言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因而选取了45 位年龄在13-23 岁的苏州本地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层次进行分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初中生15 人,高中生15 人,大学生15 人。
研究设计包括可理解度感知实验和调查问卷两部分。感知实验录音截取自苏州电视台方言节目以及喜马拉雅平台苏州话教学节目,目的是确保听力感知实验的口音纯正性,避免方言理解过程中的语音难度障碍。录音分为苏州话短语、苏州话短篇对话、苏州话中长篇对话三大部分。问卷包括方言使用情况、方言重视程度、方言传承态度、方言保护工作评价和传承路径推荐五个方面。
1.总体可理解度结果
实验数据显示:在第一项无语境的苏州话听力结果中(即短语),三个年龄组的理解程度偏低,平均正确率为49%;而在第二项有语境的苏州话听力结果中(即含短语的句子),平均正确率则提升至61%;在第三项听力结果中(即对话),受试者对熟悉的话题理解程度明显高于不熟悉的话题,对于熟悉的话题,三组的平均正确率为87%,而对于不熟悉的话题,这一数据则表现为59%;将这三项的结果综合来看,三个年龄组的平均正确率为66%。
2.年龄对可理解度的影响
如表2 所示,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分别对应的正确率为58%、65%、74%,可发现实验对象的年龄的大小与测试正确率成正相关关系。
表2
语言学家克拉申(1981)在1980 年初提出了“语言输入说”理论,语言习得的前提条件是输入,输入的内容须是可理解性的。斯温纳(1985)于1985 年提出的“语言输出”假设,其认为可理解性输出对语言的习得同样非常重要。结合这两种语言学理论,我们认为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青少年对方言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该方言的习得。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对苏州方言的理解程度不同,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苏州方言的输入、输出量不同,不管是从家庭,学校,还是从社会中接触到和使用的苏州方言,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在时间和数量上都占优势。
3.语境丰富度对可理解度的影响
在本研究设计的感知实验中,第二组题目是将第一组的短语放在句子即语境中对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实验对象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语境的出现对青少年在苏州方言的理解程度上有显著的影响。如表3 所示,初中组,高中组和大学组中各实验对象在有语境的情况下,正确率分别提高了12%、8%、16%,即对苏州方言短语的理解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表3
人们的交际和言语行为都离不开语境,语言的现实语义大都是在语境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方言虽然有一定范围的限制,但是其本身却也具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它因为本身就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还有语法结构系统。因此把第一题出现的短语放在句子中呈现,将原来单独出现的苏州方言短语呈现在语境中,使得实验对象这些短语的语义的理解有了语境的依托,提高了正确率。
4.话题熟悉度对可理解度的影响
如表4 所示,在话题熟悉度低的情况下,各组实验对象测试结果的正确率明显降低。实验对象如果熟悉所给的话题,储存在大脑中与该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会立刻被激活,就会调出大脑中的内容图式,将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更好的理解所给方言听力材料的大意以及细节信息。在本次听力测验中,有关小孩上学和日常问候的话题对受试者而言比较熟悉。相比之下,“苏绣”这个主题虽能代表中国文化,可是由于学校教育不够重视,造成学生对这些话题熟悉度不高,他们对测试中的话题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储备,就无法与听力材料结合起来,于是造成测试中正确率较低的情况。
表4
1.支持苏州方言传承的态度居于主流地位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有91.11%的受试者认为苏州话作为吴侬软语,很好听;大多数受试者认为自己听得懂,能顺畅交流表达,这一数据达到62.22%;在方言使用频率上,有80%的受试者表示每天使用苏州话,而15.56%的受试者表示他们仅在特殊场合使用苏州话;在问及导致苏州方言水平退化的因素时,“使用次数较少”“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目前普遍对苏州方言保护重视程度不够”位列前三位,分别为82.22%、75.56%、60%。问卷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对对苏州话及苏州话的传承持积极的态度,具体表现为88.89%的认为加强苏州方言的保护以及宣传力度很有必要。
2.在苏以外地区的大学生受当地语言影响较小
针对大学组的问卷中,基于“在苏州以外上学之后,方言水平是否退化”的问题,有46.67%的大学生表示没有退化,而表示退化少许与退化很多的所占比重相同,为26.67%,这表明在非苏州话的环境下,大学生在方言的理解与运用上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仍有86.67%的大学生在对其后代进行苏州方言教育上持支持的态度,这表明,在外上学的大学生返苏后的语言倾向并未受较大影响。
3.新媒体技术为青少年主要推崇的方言传承路径
青少年中对苏州方言保护工作了解的人并不多。认为自己了解该方面工作的仅有24.44%,部分了解的人数占比为35.56%,这说明目前已有的苏州方言的宣传力度稍显不足。在现已开展的方言保护和传承路径中呼声较高的是推广苏州话儿歌和苏州本土电视节目(如《施斌聊斋》等),而学校开设吴语文化特色班次之,开设方言比赛居于末位。这说明以简单易懂的形式,在轻松愉快氛围下的方言文化传播的方式更受青少年的喜爱。而在“比较推荐的苏州方言保护措施”中,使用新媒体形式推广苏州方言占比最高,这表明在移动互联网和网络融合大势的21 世纪,新媒体技术更迎合广大青少年接受文化的形式。
根据本次听力实验数据,我们发现年龄、语境、话题这三个因素都影响青少年对苏州话的理解,具体表现为:①年龄越大,青少年对苏州方言理解程度越高;②语境丰富度越高,青少年对苏州方言理解度越高;③话题熟悉度越高,青少年对苏州方言理解度越高。
并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听力测验受试者中,绝大多数人都支持苏州方言传承;对于在苏以外地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受当地语言影响较小,且大部分人选择对自己的下一代进行方言教育;最后,新媒体技术是青少年主要推崇的方言传承路径,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推广方言是他们比较认可的渠道。
综合以上两项结果,我们认为,苏州话传承工作首先应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增加他们的方言输入量,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输出量。其次,对于社会各界而言要有意识在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中增加苏州话的元素,减少方言习得的难度。并且,学校教育要重视传统文化与苏州话的融合,在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促进青少年对方言的掌握。最后,政府有关部门要采用新媒体形式推广苏州话,如苏州本土电视节目和微信公众号等,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来倡导青少年学习苏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