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真 刘秀勤
(福建省厦门市仙岳医院,厦门,361000)
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我国法律规定儿童的入学年龄为6岁,所以3~6岁的儿童为学龄前儿童。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步入信息化社会,电子技术日益成熟,造成我国儿童睡眠问题越来越严重[1-2]。本研究选取33例有睡眠问题的儿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厦门市仙岳医院收治的存在睡眠问题的学龄前儿童33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护理干预。其中女19例,男14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4.23±1.15)岁。
1.2 纳入标准 1)3~6岁者;2)自愿参加本研究,且其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2)无沟通能力或不配合者;3)家长拒绝参加本研究者。
1.4 护理方法 护理干预方法:1)为儿童建立一套睡前程序,督促家长与儿童共同完成,并且适当地建立一些比赛和激励政策,调动儿童采用睡前程序的积极性;2)控制儿童的饮食,禁止摄入咖啡、各种碳酸性饮料,同时合理规划睡前学习、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禁止睡前剧烈活动;3)保证儿童房内的光线,室内保持安静,家长需陪睡时勿使用电子产品,由此保证儿童的睡眠时间,从而有利于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护理时间为2个月。
1.5 观察指标 观察33例学龄前儿童实施护理干预的睡眠习惯评分[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长处与困难问卷评分(SDQ)、智力评估[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量表)评分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IV量表)]及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33例患者入院时进行护理前各观察指标的测评,护理2个月后进行护理后观察指标的评估。
2.1 33例患儿护理前后CSHQ及SDQ评分比较 护理后,33例患儿CSHQ评分及SDQ评分均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33例患儿护理前后CSHQ及SDQ评分比较分)
2.2 33例患儿护理前后Binet-Simon量表及WPPSI-IV量表评分比较 护理后,33例患儿Binet-Simon量表及WPPSI-IV量表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33例患儿护理前后Binet-Simon量表及WPPSI-IV量表评分比较分)
2.3 33例患儿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 护理后,患儿的PSQI评分明显降低,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3例患儿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是指儿童由于自身、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睡眠不佳,精神状态低迷等情况,对学龄前儿童的记忆能力及社交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睡眠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休息状态,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主动身体运动减少,因此对有睡眠问题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非常重要。
随着年龄增长或者二胎出生,部分家长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合睡可能性降低;也有部分家庭由于溺爱,或者居住面积较小,存在合睡情况;有老人的家庭,可能更坚持对儿童夜间的照顾行为;这种养育态度分歧直接对儿童睡眠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果学龄前儿童分房独立睡觉,首先应定期整理儿童卧室,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为儿童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其次对孩子的学习时间、游戏时间、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应进行合理地安排,劳逸结合,充分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为儿童制定卡通形式的睡起程序,并与其一起执行,这样可以有效规范孩子的睡觉习惯,效果更佳[3-4]。
综上所述,针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儿童的CSHQ和SDQ评分,还能提高儿童智力评分,从而有效改善儿童的睡眠习惯和睡眠质量。应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