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同构类新兴构式在话语中的互动*
——以反问构式“他不香吗”为例

2021-09-11 03:06
关键词:主观性构式答语

赵 敏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3)

一、引 言

反问句作为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疑问功能已经弱化,代之以较强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预期性、感叹性和施为性的话语功能,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既可以作引发语也可以作应答语。李宇凤等从互动交际视角对反问句进行了研究①参见李宇凤《反问的回应类型与否定意义》,《中国语文》,2010年第2期,第114-123页;刘娅琼、陶红印《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第110-120页;朱军《反问格式“有什么”的否定模式与否定等级——互动交际模式中的语用否定个案分析》,《中国语文》,2013年第6期,第505-517页。,但鲜有人对反问表达式“他不香吗”进行研究,而这一表达式近年来,在非正式语体中,尤其是网络语言和日常对话中使用频率较高,且在不同使用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和结构形式不同。例如:

(1)你闻闻这花它不香吗?(自拟)②本文“他不香吗2”的语料来自新浪微博、百度搜索、自然口语对话以及笔者自拟。共256例语料。所有语料均注明出处,标点及空格严格遵循原文。

(2)红烧排骨它不香吗??(自拟)

(3)好好看书写论文他不香吗?(自拟)

以上三例中的“它/他不香吗”是多义同构形式,“他”和“它”可以互换。例(1)和例(2)中,“它”和“香”都是实指,“它”与前面的名词性成分“这花”“红烧排骨”是同位关系,“香”形容食物味道好、气味好闻。“他不香吗1”是否定形式的反问句,疑问的同时,主要表达强调性的肯定意义,指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香气和香味。例(3)中“他”指前面所说的“好好看书写论文”这件事,“香”是隐喻义,“他不香吗2”表示“做某件事不好吗”,用于提出建议。

“他不香吗2”已经由反问句式发展演变为一个规约化、凝固化的表达方式,那么这一新兴构式具有什么特点和话语表达功能?在话语中又是如何实现引发语和应答语之间互动的?这些都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以“他不香吗2”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构式及话语功能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主要应用群体、应用语境以及话语分布情况,进而探讨其在话语中作为引发语与应答语的互动关系。

二、话语功能及应用语境

(一)构式及话语功能

否定反问句“他不香吗1”表达的意义可以通过表达形式直接推导出,而“他不香吗2”的意义——表示当有人执着于一件不划算的事情时,言者通过提出其他选项来劝其放弃,则无法通过字面义进行推导。根据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只要某一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整体意义或功能不能由其组成成分完全推导出,则该表达可被视为构式,我们认为“他不香吗2”已经构式化为由反问句作构体,“他”和“香”作构件的可填充式新兴构式。“他”用作指示代词,回指前文所说的内容,其应用使该构式更口语化,可以用指示代词“那”替换;有时也可以省略,形成变体“不香吗2”,但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构件“香”从味觉和嗅觉的具象域向抽象域进行跨域映射(mapping),通过推理和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①See Fauconnier&Turner(1996)提出概念融合理论(Fauconnier and Turner’s Theory of Conceptual Blending),概念融合包括类属空间、融合空间和两个输入空间,认知主体将两个输入空间中相通、相关的信息映射到融合空间,融合空间将所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新信息。参见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13-217页。形成新信息,实现由[+感官运用][+认知焦点]到[-感官运用][+认知焦点]的转化,语义发生了泛化和虚化,可以用“好”“行”等带有褒义感情色彩的词语替换,但一般不用贬义词语。“他不香吗2”有“(那)不香/好/行……吗”变体,各变体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相似,但由于构式化程度及其组构成分的语义积淀不同,意义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例如:

(4)为什么要买车?免费的他不香么(自拟)

(5)买喜茶的芝芝芒芒喝他不香吗?(《豆瓣小组·克拉克》)

例(4)中“他不香么”替换成相关变体后,表达的意义基本不变。而例(5)替换后其表达效果大打折扣,原例中,“他不香吗”兼有“他不香吗1”和“他不香吗2”两个义项和表达功能,可以具体指味觉直接感知的“喜茶的芝芝芒芒”喝起来味道好和心理认知的这个奶茶值得购买两个意思,具有提出购买建议的话语功能。但是,当替换成“(那/他)不好/行……吗”后,就失去了原例中“他不香吗1”所表达的意义,仅具有提出购买建议的话语功能,而建议购买的原因也许与味道以及是否值得无关,也许仅仅是因为距离近、不用排队等其他原因。

随着“他不香吗2”构式化的发展演变,其话语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他不香吗1”表达的是行域义②参见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第195-204页。,是对于“闻”或“尝”的结果进行的描述,虽然对于是否“香”的判定含有一定主观性,但主要依据依然为客观事实,客观性占主要方面;而“他不香吗2”则表达知域义和言域义,对于“某件事是否值得作”因人而异,取决于言者的个人认知和主观评判,具有言者主观性。从“他不香吗1”的行域义到“他不香吗2”的知域义和言域义演变,与沈家煊所提出的三域之间的关系相吻合——行域义是基本义,知域义和言域义由行域义引申而来。二者在主客观表达上,呈扭曲关系,如图1所示。

另外,“他不香吗2”还具有施为性、预期性和感叹性话语功能。首先,反问句以疑问形式表达否定意义,是施为句的一种,在陈述观点、表明态度的同时,还具有以言行事功能,是一种言语行为方式。以反问句为构体的“他不香吗2”是“有所为之言”③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将句子分为表述句和施为句,表述句有真假之分,而施为句不存在真假值,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言者通过所说的话语执行一定行为,这些行为的实现会给听者造成一定后果和影响。奥斯汀将这种语言称为“有所为之言”,区别于具有真假值、描写和叙述的“有所述之言”。参见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6-154页。,具有施为性话语功能,言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还间接实施了建议、赞叹等言语行为。其次,肯定与否定的不同之处在于,肯定可以直接表达,而否定则要以一定预设为前提,预先假设相应的肯定性内容,然后进行否定或驳斥。言者在使用以否定反问句为表现形式的“他不香吗2”时,首先否定听者原有的想法和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并期待听者予以接受和采纳,“他不香吗2”具有预期性言语表达功能。另外,反问句一般是无疑而问,言者用反问语气将明显的事实道理或自身已有的情感态度用疑问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是加强语势、增强表达效果,表达感叹性情感和态度。因此,“他不香吗2”还能表达言者对某一选择项的赞叹之情,具有感叹性话语功能。例(6)中的“它不香吗”集中体现了主观性、施为性、预期性和感叹性话语功能。

(6)用买高层的价格买洋房,他不香吗?!(自拟)

首先,此例中“他不香吗”,具有主观性表达功能,表达知域义,言听双方需要根据自身认知、背景知识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评判“用买高层的价格买洋房”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划算不划算。其次,言者在表达观点的同时,还间接实施了建议言语行为,建议听者接受“用买高层的价格买洋房”的提议并实施这一购买行为。另外,言者在说出“他不香吗”之前就存在“用买高层的价格买洋房”这件事非常划算的预设,并对听者能接受这一提议有一定心理预期。最后,作为一则广告的标题,用“他不香吗”这一反问构式并以问号和感叹号结尾,表达出“用买高层的价格买洋房”极其划算的鲜明态度以及催促大家赶快去购买的强烈情感,具有感叹性表达功能。

图1“他不香吗1”“他不香吗2”表达的主客观性

(二)应用语境

“他不香吗2”的出现缘起于网络视频中收废品老大爷的一句话“这钱买排骨他不香吗”,主要使用群体为年轻人,尤其是追求时尚和新鲜感的学生群体。“他不香吗2”用人们熟知的否定反问句和具有美好意义的“香”组配作为表达形式,传达陌生化的表义功能,实现陌生化和熟知化的有机结合,达到陌生化的表达效果。该表达相较于传统的“不好吗”“不划算吗”“不值得吗”等表达方式更有个性,能起到标新立异的效果,更能得到广大年轻人的青睐,被广泛使用和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网络流行语,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交际中。通过对语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他不香吗2”口语色彩较浓,一般用于交互性语境和评价性口语语体①目前学界主要将语体分口语和书面语两大类,参见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26页。,出现在自然口语对话、微博、标题中,具有互动交流性。根据李宇明所提出的“拟对话”理论——“将非对话语段假拟改造为有对话意味的语段”[1],标题以及微博中自叙性的表达也可以看成写作者假拟与读者的对话。按照原型范畴理论,“拟对话”属于对话语体中的非典型成员,“他不香吗2”的应用语体为广义的对话语体。

对话的基本单位为话轮,听说双方的话轮交替使得话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根据会话分析理论,两个相邻的话轮构成一个相邻对(Adjacency Pair),前一话轮为引发语,后一话轮为应答语。引发语是能引出对方回应的话语,主要由疑问句构成,但也包括请求、提议、感叹等其他一切具有引发功能的句子;对引发语进行回应的话轮即为应答语。具体使用中,引发语和应答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二者会有交叉,“除了首尾两句,每一句既是引发的结果,本身又引发下一个回应,这是对话的普遍现象”[2]。“他不香吗2”属于引发-应答语,在话语中既可以作引发语也可以作应答语。首先,“他不香吗2”作为一个反问构式,要有反问的对象,是对反问对象所进行的反问式回应,其引发性是非始发的,同时它本身还会引发听者的进一步反馈和回应。例如:

(7)A:今儿买了个手机

B:买的啥牌

A:荣耀play

B:多少钱

A:2000来块

B:买小米k30至尊版它不香吗?5G

A:啊?不知道啊以前(自然对话)

例(7)中“它不香吗”是对“买荣耀play手机这件事”的反问和应答,同时作为引发语引出下一话轮的应答语。作为应答语,“它不香吗”的引发语比较简单,都是话语主体1提出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作为可选项成为话语主体2的反问对象,话语主体2通过提供自认为更好的另一选项进行反问式应答,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例句中,A说她买了个手机,品牌为“荣耀play”,这里“荣耀play”就成为手机品牌的一个选择项,B针对这一选项,提出“买小米k30至尊版”的选项,认为这一选项更好,于是用“买小米k30至尊版它不香吗?”进行应答并提出建议。B的应答语又成为另一话轮的引发语,针对此引发语,A用“啊?不知道啊以前”这种“叹词+解释性话语”的形式进行间接回应,表达意外之情。对引发语“他不香吗”的应答除例(7)这种方式外,还有其他表达形式,我们将在下文具体分析。

三、话语中的互动

(一)“他不香吗2”的应答语

虽然李宇明等认为反问句是无疑而问,不需要回答,①参见李宇明《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殷都学刊》,1990年第3期,第91页。但在现实使用中情况并非如此。反问句是“无疑有问,不疑却问,不是不要求对方回答,而是要求其回答与自己的看法一致”[3],反问句的应答语包括自问他答和自问自答两大类,其中自问他答又包括“一致性答语”“释因性答语”“推论性答语”“申辩性答语”和“反驳性答语”,自问自答包括“强调性答语”“释因性答语”和“致果性答语”②参见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2-186页。。我们根据邵敬敏对反问句应答语的分类,分析考察“他不香吗2”的应答语。

自问自答类反问句类似于设问句,都是为了某种表达功能需要的无疑而问,但是设问句是“引起对方注意的一种修辞方式,以特指问居多”[4]。以反问形式呈现,自问自答类的“他不香吗2”的使用频率相对不高,主要用于微博中作者的自叙性表达以及文章标题中,属于广义对话语体的非典型成员,是作者假拟与读者或者作者自身进行对话。其应答语包括三种形式。例如:

(8)追星他不香吗?香!(《新浪微博》)

(9)有些人会说,大学自由自在地玩,它不香吗?在我的看法里,它的确不香。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活力四射,我们不好好利用一下,就让它悄悄溜走吗?(《涅槃晴雨》)

(10)引进丛林飞跃项目,它不香吗?森林条件很好,引进丛林飞跃项目,发现它很香!(《快乐松鼠体育》)

(11)小鹿茶他不香吗?正经代言支持一下(《新浪微博》)

例(8)和例(9)是强调性答语,对反问句表达的深层语义进行或肯定或否定的正面重申以示强调,其中例(8)用“香”对“追星他不香吗”这一引发语直接肯定回应,例(9)用“它的确不香”对反问句引发语进行正面否定回应。例(10)是释因性答语和强调性答语连用,首先用“森林条件很好”对引发语所表达深层含义的成立原因予以解释,属于释因性答语,然后用强调性答语“发现它很香”进行正面肯定回应以重申并强调言者观点。例(11)是致果性答语,引发语的深层语义是主观上肯定“小鹿茶很香”,答语“正经代言支持一下”是在承认引发语所表达含义成立的前提下引发的结果。上例都是作者假拟与另一个自我的对话,通过两个自我互动的形式呈现,具有突出强调、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自问他答类反问句属于对话语体的典型成员,真正体现言者和听者的交际互动以及引发语和应答语的互动交流性,也是“他不香吗2”在话语互动中的主要使用形式,主要用于日常非正式场合的口语会话以及网络中的对话性语言,包括五种类型。具体分析如下:

(12)A:你在宿舍躺着他不香吗,非得出去挨冻

B:也是哈。(自然对话)

(13)“国庆咱们怎么放假,我还想着出去玩呢”

“挣三倍工资他不香吗”

“嗯?突然不想出去耍了,也不是为了钱,就是单纯的想多学点东西,哈哈哈”(自然对话)

(14)A:丹哥,这个扫把上都是头发我一点都不好扫!!!

B:大哥,你看看你吧,扫把上套个塑料袋,起静电把头发扫走他不香吗!!!A:那行吧(说着就去找袋子了)(自然对话)

(15)A:你用苹果就是有点浪费,你省点钱买点别的它不香吗

B:我就是觉得苹果好(自然对话)

(16)A:你收拾好睡,他不香吗,你还可以睡很久都可以不起!

B:不行不行(自然对话)

(17)A:唉呀,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吧

B:不要,一个人生活他不香吗?

C:一个人生活是很香,可是两个人更香啊。(自然对话)

例(12)是一致性答语,引发语用否定形式,应答语用肯定形式“也是哈”表示完全同意对方的看法,表达与对方一致的意见,此类引发语和应答语的肯定否定形式呈负相关性。例(13)是释因性答语,不对引发语进行直接应答,而是通过解释相关原因,间接表达言者态度,这种答语有时与一致性答语配合使用。例(14)是推论性答语,言者通常首先承认对方观点,然后在此前提下推断某种结果。例中A用“那行吧”作为答语,承认B的建议是可行的,然后推断出A会照B所提的方法做。例(15)是申辩性答语,对话内容是姐弟俩谈论要买什么样的手机,应答语“我就是觉得苹果好”看似是对引发语表层义的回应,实则是“我”针对“他”的话中所隐含的建议这一深层含义的申辩。例(16)是反驳性答语,B很显然不同意A的看法,用“不行不行”对引发句所隐含的建议行为进行直接针锋相对的反驳。例(17)是一致性和反驳性两种答语连用,这种情况的表达重心和最终落脚点一般在反驳性答语,例句中,C先用“一个人生活是很香”直接对引发语“他不香吗”进行一致性回答,表示赞同对方观点,然后用“可是两个人更香啊”的转折句进行反驳,所表达的最终结论是不赞成引发者的观点。

(二)引发语与应答语的关系

引发语和应答语是从话语功能角度所进行的分类,属于语用范畴,二者在表达形式、语义内容和语用功能上具有一定相关性。在一个会话相邻对中,“引发语期待应答语,否则就是结构的缺失。应答语生成必须在引发语允许的几种应答语之内进行选择,否则将会被认为是不恰当的”[5],引发语对应答语的生成和选择具有一定制约性。除了引发语的制约因素,话语双方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交际目的意图等因素都会影响应答语的选择和使用,应答语和引发语的相关程度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应答者在引发语所传达的意义范围内对应答语的选择具有一定自由性,这里的意义范围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语义含义和语用含义、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应答语可以是言语主体对引发语所表达的所有内容进行完全回应,也可以是有意识地忽视一些内容,而仅针对部分内容进行回应;可以是顺应性回应,也可以是逆反性回应。

根据前文对引发语“他不香吗2”应答语的分析,我们发现,不管是自问自答还是自问他答都是应答者针对引发语的深层含义所进行的回应,是对引发者的言语行为进行的回应,都表明了应答者的某种立场。即使应答者只用“香/不香”等具有形式标记的词语对引发语进行简单直接应答时,貌似应答语只是对“他不香吗2”的表层含义进行回答,但实际上也同时对其深层含义进行了回应,其言外之意表达了言者或积极或消极的立场态度。“他不香吗2”的应答语所体现出的应答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都体现了言者主体性,含有言者自我成分和自我印记,具有主观性特点。同时,由于对话语体的交际性和互动性特点,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作用和制约下,言听双方用具有主观性语义功能的引发语“他不香吗2”及其应答语进行交际时,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及感受,因此,引发语“他不香吗2”的应答语还具有交互主观性特点。无论应答语所体现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还是立场态度都与引发语密切相关,由其引发并受其制约。

“他不香吗2”作为引发语,本身具有言者预期性,言者用此引发语主动转让话轮,期待听者的回应,相应的应答语是对引发语话轮的顺序承接,起到接应和延续话轮的功能。言者用“他不香吗2”作引发语,期待应答者认可其观点看法,同时督促应答者接受其提议、建议、邀请等施为性言语行为并能付诸实施。“他不香吗2”的应答语是对其所表达的引发者意图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肯定性或否定性回应。当应答者完全认同并接受引发者观点时,其应答语为对引发语的完全顺应性回答,其典型类型为一致性答语,如例(18)用“香啊!香死我了”进行直接应答;当应答者赞同引发者的观点,但由于现实原因无法接受其建议时,一般使用释因性答语进行间接回应,此时的应答语是对引发语的部分应答,如例(19);当应答者完全不接受对方观点时,会采用反驳性答语进行完全逆反性回应,如例(20)用否定性表达“不香不香一点也不香”进行直接回应,这种情况使用较少,且常用于非常熟悉的平辈之间,有时具有一定调侃性;有时应答语从表层含义看似乎和引发语毫无关联,但其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却是对引发语的间接回应,如例(21),这种情况通常是应答者不知如何作答或不愿回答,但根据合作原则的相关性准则以及关联性原则,通常可以推导出应答者对引发者观点不赞同的言外之意。

(18)A:180的大帅哥他不香吗!

B:香啊!香死我了(自然对话)

(19)找个群演他不香吗想拍几个拍几个/

实属无奈,原本这种都可以不用拍的,举手之劳而已,但什么创城啊搞文明建设啊要求提供的照片质量太高,抓拍不行,摆拍不行,没领导不行,没横幅不行,没拍到重点不行,除了反复拍还能有什么办法?/(《新浪微博》)

(20)A:你解散之后再说话他不香吗?

B:不香不香一点也不香!(自然对话)

(21)我:你1w2配个台式不香吗你搞个笔记本?

我弟:真的我刚3600没回程不然三枪他死了呀,这把无尽做出来他死定了(《新浪微博》)

(三)引发语与应答语的互动

根据互动言语分析理论,一个完整有效的交际,其交际内容要有意向性,交际行为要有关联性,交际双方要有合作性。①参见完权《人称代词移指的互动与语用机制》,《世界汉语教学》,2019年第4期,第456页。在话语交际中,引发语和应答语交替进行、相互关联、形成互动。任何正常人的理性言语行为都具有目的性,②参见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修辞学习》,2005年第3期,第2页。言者在交际目的驱动下,对语言进行编码,构拟引发语,对听者进行引发的同时实施一定言语行为,将话轮转给听者,期待得到听者的积极回应并与之建立正同盟关系。在构拟引发语的过程中,言者一般会提前预测听者对其言语内容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以保证引发行为的有效实施并能得到听者的回应。听者在接收到引发语之后对其进行解码,在目的驱动下,构拟应答语,根据自身对引发语的理解进行相应回答。听者构拟应答语时,除受自身交际目的驱动以及引发语对应答语的制约外,还应遵守合作原则,主动推断并参照言者的话语意图,选择自己的表达立场,进而构拟或积极肯定或消极否定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表达功能的应答语,与言者建立正同盟或负同盟关系。

在话语交际中,当言者用主观性表达“他不香吗2”作为引发语,表达自我观点和看法并实施建议性言语行为时,首先会预设听者能完全理解其言内和言外之意,明白不同选择项之间的关系和优劣,并希望听者能接受建议进而付诸实施。听者对于是否予以回应以及如何回应具有主观能动性,其态度和应答语形式取决于自身对原有选择和“他不香吗2”所提供的选择之间的权衡、交际目的以及自身的语言使用习惯等。同时,言听双方在进行引发和应答时,受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影响,都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关照对方的交际需求并向听者预示所言的重要信息。具体互动过程如图2所示。

图2“他不香吗2”引发语和应答语在话语中的互动

下面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在自然对话中“他不香吗2”作为引发语是如何与应答语进行互动的。

(22)A:你直接拿西瓜啃,水滴的到处都是,你用塑料袋接着他不香吗?

B:哎呀我等会拖地嘛!(自然对话)

该句是某高校两个女生在宿舍的对话,A看到B吃西瓜滴的到处都是水,试图提供一个解决方法,并希望B与之建立正同盟关系,采纳其建议,于是在此目的驱动下,构拟引发语“你用塑料袋接着他不香吗”,A在构拟引发语时,会假定B能正确理解其意图。当接收到引发语后,B会主动对A的表达意图进行推断,通过解码虽然明白引发者的目的意图,却不想采纳其建议,但出于合作原则和引发语的制约,又不得不作出相关回应,于是选择申辩性答语“哎呀我等会拖地嘛”对引发语进行消极否定应答,与A建立负同盟关系。

四、结 语

本文以“他不香吗2”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话语功能与应用语境,进而探讨其在话语中作为引发语与应答语的互动。研究发现,“他不香吗”是多义同构表达式,“他不香吗1”是反问句,在疑问的同时,更多的是表达强调性的肯定意义,表达行域义;“他不香吗2”为由反问句作构体,指示代词“他/它”和形容词“香”作构件的可填充式新兴构式,表达当有人执着于一件不划算的事情时,言者通过提出其他选项来劝其放弃,表达知域义和言域义。“他不香吗2”具有主观性、感叹性、预期性和施为性话语功能,口语色彩较浓,用于交互性语境和评价性口语语体中,主要使用群体为年轻人。作为引发语,“他不香吗2”的应答语包括自问他答和自问自答两大类,其表达功能上可以分为积极肯定回应和消极否定回应两种。在话语互动中,言者用“他不香吗2”构拟引发语,对听者进行提问的同时,表达感叹、建议和预期,并希望和听者建立正同盟关系;听者在引发语的制约下,根据表达立场,同时受言者目的影响,构拟不同表现形式和表达功能的应答语,与言者建立正同盟或负同盟关系。

本文对“他不香吗2”应答语的探讨仅局限于言语形式,但是在日常交际中,有时听者也会以具体动作或表情符号等非言语形式对其进行回应。例如:

(23)A:你在干嘛呢?

B:追剧、看八卦

A:有这时间,你去谈个恋爱他不香吗?

B:……(微信聊天)

(24)A:成天光为这点感情的事了,好好学习它不香吗?

B:(翻白眼)(自然对话)

例(23)用符号作应答,主要用在网络语言中;例(24)具体动作的应答形式仅用于自然交际中。非言语形式回应的使用环境相对固定,表达意义丰富多样,我们将另文进行多模态探究。

猜你喜欢
主观性构式答语
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8 STEP BY STEP随堂通
Unit 12 STEP BY STEP 随堂通
Unit 7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花非“花”
Taking Meals(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