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蓉 阳建中
摘要:课堂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媒介。无论育人作用还是专业知识,均是借助课堂进行且实现的。本文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基本特点入手,分析了高校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专业教师需要强化德育意识、提高个体综合素养,专业教师深化思政理论学习、加强思政教育能力等构建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立德树人
高校的课程思政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2020年3号文再次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目标和重点,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对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提出建议要求,对课程思政的保障和评价激励进行说明。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指示,不论什么专业、哪门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每个专业有每个专业的课程特点,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课程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入细致地开展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为党和国家培养政治上过硬、专业上合格的人才。
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基本特点
(一)融合性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之一便是融合性,其注重各个主体、各类知識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充分融合。众所周知,思政教育资源和思政元素蕴藏在各个专业课程当中,与各个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及知识密切相连。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所适用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等,把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充分结合,所以具有明显的融合性。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涉及相关知识讲解时,应重视课程教学所蕴藏价值的正确引领。比如,高校文史类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课教育内容关联较深,可以更为便利地发掘审美情趣、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素养等思政教育元素,并且能够有效运用马克思理论观点客观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潜隐性
一般来说,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所注重的是隐性思政教育,诸多学者和专家对于隐性思政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即在专门思政教育工作以外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中所进行的,也不被学生着重关注的思政教育种类。而与隐性和潜在性相对的便是显性,普遍出现在高校专业课程当中,属于显性课程,教育形式亦普遍具有显性特点。思政课程作为经典的显性课程,呈现于教育形式与教育资源层面。换言之,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依托于专业教师显性的注入式教学,注重显性教育。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系统开展培训学习,解决教师方面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自己首先受到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方向。课程思政不单是对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对于教师本身也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责任。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些要求其实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标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一名教师,不是知识多、能力强就能做好一名教师,教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自身的“四个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但现实情况是,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训教育就显得紧迫重要。学校领导必须提高思想站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教育工作者加强培训学习,通过集中学习、主题研讨、实践教学、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像重视业务培训一样,使这种政治学习培训常态化,营造课程思政的氛围,提高他们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他们课程思政教育水平,提高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警惕性,提高斗争的能力和本领。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要遵循标准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对课程思政中的很多问题进行了规范和说明,《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个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应该围绕哪些内容开展。专业课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内容,寻找与专业课内容有机融入的切入点,深入探索课程思政的形式、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把课程思政作为“三教改革”的抓手,推动“三教改革”向纵深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思政内容非常丰富,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理解这些内容,然后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只有指导思想明确,认识重视到位,才能够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创新实践,无论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是教学环节、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上,都可以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不仅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反而会很好地促进教学,做好了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动力会更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才能得到贯彻落实。不少学校和教师也进行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在很多教学大赛中也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都释放出一个信号,要努力让课程思政成为常态,成为课堂教学行动自觉,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达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新境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让教育更好地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结语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新时代高等院校育人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成功开展课程思政能够促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建设,有助于建设教育强国。而课程思政亦属于系统化建设工作,要求各个教育部门与高等院校加强顶层设计,融合时代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塑造专业示范课程,并强化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鼓励其积极学习与掌握思政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北部湾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535011
北部湾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53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