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一鸣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化课堂已成为现代教学发展的重点之一。积极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育观念,将其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不仅符合主体课堂的构建要求,还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本质化提升。因此,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积极教育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积极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将积极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之中,以积极引导、积极构建的方式,更易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品质,实现其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积极教育理论的概念和作用、积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学环境较为复杂,导致学生的主体培养不足。本校地处深圳市龙华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就读门槛相对较低,进而出现学位紧、班额大等问题,导致教师在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方面难以做到全面考虑、优化提升的目标,影响其学生主体的语言发展。第二,学情基础较弱,方法运用不得当。目前,部分外来务工中非户籍人口子女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因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管理策略,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存在兴趣不足、理解不深等问题。第三,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实施计划。部分教师受传统主导本位思想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策略的选取和实施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整体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二、积极教育理论的概念和作用
积极教育,主要是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个体层面、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的一种教育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积极教育突出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与管理,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其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将积极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更为高效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将积极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夯实学生的发展基础。此外,将积极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小学生正处在认识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渗透、有效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品质和行为意识,将对学生今后的主体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三、积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1、关注基础培养,挖掘主体潜能
相对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其积极教育重在关注学生的基础培养,深入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以其积极能动的方式,释放学生的天性,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活动之中形成学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益和发展效果。同时,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基础薄弱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入手,加强对其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引导,整合资源,优化策略,进一步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开基础字词的学习,如“蝴蝶”一词,指导学生对其虫字旁的观察,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名词的学习时,可以延伸出56个民族,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和语言细节的讲授,既能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解,还能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认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持学生良好的探知状态,还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语言思维得到有效培养,保证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结合实际学情,创新教学方法,优化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组织效果。如在《观潮》的教学组织中,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尚晓,缺乏主观想象能力,难以理解其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气势,对此,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的方法,利用多媒體设备播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潮前后的景象理解。同时,引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景,更易于激发学生对其壮观景象的探究兴趣,这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3、实施重点辅导,形成积极品质
积极教育的有效实施,其关注点在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效果。结合当前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教师应有目的的采取重点辅导、针对帮扶、个性培养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认知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品质,促使其素质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重点辅导策略,科学培养、多元开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善思总结等习惯,促进其积极品格的主体化发展。同时,教师除了做好学习辅导外,还应加强其心理指导,针对外来务工子女或留守学生进行特殊关怀和心理培养,保证学生主体的健康、积极的向上发展。
4、开展小组探究,实现共同发展
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因文化基础、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难免存在“理解偏差”“表达错误”“把握不足”等现象,导致学生的整体发展不均衡。对此,教师应及时优化策略、调整方法,灵活开展小组化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相互学习、合作理解的过程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实现其共同发展的目标。如在《爬天都峰》的教学中,基于差异化学情问题,教师可采取小组探究的方法,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配原则,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的互动性和探究性,并根据学情发展,设置不同探究问题,如“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阅读,说一说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两个‘也’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等,既能加强小组整体的阅读理解,还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共同提升。
总之,将积极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课堂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最终实现其主体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冯立格.激励教育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J].中外交流,2019(46):208-209.
[2]张国芝.小学语文教学更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8(2):58-59.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大浪实验学校